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标本相移,逆从得施。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
凡刺之法,必别阴阳,阴阳之气,前后相应,标本相移,审其针刺之宜忌,而后逆从得施而无误。下文逆取、从取是也。病有标本,求而取之,各有所得,是分逆从。逆取者,取之于标也,从取者,取之于本也。
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与本,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少而多,浅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损。
言标本逆从之道,不可不知也。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生烦心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小大不利治其标,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治与病反为逆,治与病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逆由病生,则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病由逆生,则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寒为本也,则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病为本也,则治其本。先病而后泄者,病为本也,则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泄为本也,则治其本。凡此必且调之,令其本愈,乃治其他病。若先热而后生病者,热为重,则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中满为重,则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生烦心者,中满为重,仍治其本。先病而后生中满者,中满为重,则治其标。小大利,小便、大便。则他病为重,但治其本。小大不利,则他病为轻,必治其标。以小大不利,诸病之标,而所关甚巨,不得不先也。小大不利而后生他病者,则小大为重,必治其本。以小大不利,诸病之本,虽杂证丛生,皆在所缓也。
人有客气有主气,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人有客气有主气,主为本,客为标,本宜急而标宜缓也,但有虚实之分,不可拘也。病发而有余,则先本而后标。病发而不足,则先标而后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标本并行,以其病轻也,甚者标本单行,以其病重也。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满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凡病必传其所胜,心病先心痛,肾水克心火也。一日而咳,心火克肺金也。三日胁支满痛,肺金克肝木也。肝位在胁,偏支满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肝木克脾土也。胆木克胃,则上窍不通,肝木克脾,则下窍不通。三日不已死,冬夜半,水灭火也,夏日中,火太亢也。
肺病喘咳,三日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肺病喘咳,心火克肺金也。三日胁支满痛,肺金克肝木也。一日身重体痛,肝木克脾土也。五日而胀,胆木克胃土也。十日不已死,冬日入,金既衰也,夏日出,木将旺也。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肺金克肝木也。三日体重身痛,肝木克脾土也。五日而胀,胆木克胃土也。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脾土克肾水也。三日不已死,冬日入,金已衰也,木无制故。夏早食,木将败也。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 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脾病身痛体重,肝木克脾土也。一日而胀,胆木克胃土也。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脾土克肾水也。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胃土克膀胱也。十日不已死,冬人定,水将旺也,水旺则灭火而侮土。夏晏食,土已衰也。
肾病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胁支满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肾病少腹腰脊痛胫酸,脾土克肾水也。湿土郁陷,肝木不升,沦于肾水,则腰腹痛,膝胫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胃土克膀胱也。三日腹胀,膀胱侮胃土也。三日胁支满痛,胃土侮胆木也。三日不已死,冬大晨,水已衰也,夏晏晡,土正旺也。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 筋痛小便闭,五日身痛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胃病胀满,胆木克胃土也。五日少腹腰脊痛胫酸,脾土克肾水也。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胃土克膀胱也。五日身痛体重,肾水侮脾土也。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木将旺也,夏日昳,土正盛也。日昳,午后日昃,土盛之时。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骨行)酸,一日腹胀,一日身重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膀胱病小便闭,胃土克膀胱也。五日少腹胀腰脊痛(骨行)酸,脾土克肾水也。一日腹胀,膀胱侮胃土也。一日身重体痛,肾水侮脾土也。二日不已死,冬鸡鸣,水已衰也,夏下晡,土正旺也。病传之义,与《灵枢·病传》相同。
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间一脏止,隔脏相传而止也。及至三四脏者,隔脏相传,至三四脏而止也。《难经》: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所生也。一脏不再传,故言七传者死也;子母相传,故言生也。
-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 自序
- 新刻叙
- 卷一 养生
- 上古天真论一
- 四气调神论二
- 金匮真言论三
- 生气通天论四
- 阴阳应象论五
- 卷二 脏象
- 十二脏相使论六
- 五脏别论七
- 五脏生成论八
- 脏气法时论九
- 宣明五气十
- 卷二 脉法
- 经脉别论十一
- 三部九候论十二
- 平人气象论十三
- 脉要精微论十四
- 卷三 脉法
- 玉机真脏论十五
- 通评虚实论十六
- 诊要经终论十七
- 玉版论要十八
- 阴阳别论十九
- 大奇论二十
- 卷四 经络
- 阴阳离合论二十一
- 血气形志二十二
- 太阴阳明论二十三
- 脉解二十四
- 阳明脉解二十五
- 皮部论二十六
- 经络论二十七
- 卷四 孔穴
- 气穴论二十八
- 气府论二十九
- 水热穴论三十
- 骨空论三十一
- 卷五 病论
- 风论三十二
- 痹论三十三
- 痿论三十四
- 厥论三十五
- 咳论三十六
- 疟论三十七
- 热论三十八
- 评热病论三十九
- 卷六 病论
- 举痛论四十 统举诸痛而言,故曰举痛。
- 气厥论四十一
- 逆调论四十二
- 腹中论四十三
- 病能论四十四
- 奇病论四十五
- 标本病传论四十六
- 本病论四十七
- 卷六 治论
- 汤液醪醴论四十八
- 移精变气论四十九
- 异法方宜论五十
- 卷七 刺法
- 宝命全形论五十一
- 针解五十二
- 八正神明论五十三
- 离合真邪论五十四
- 四时刺逆从论五十五
- 刺法论五十六
- 刺志论五十七
- 刺禁论五十八
- 刺要论五十九
- 刺齐论六十
- 长刺节论六十一
- 卷八 刺法
- 调经论六十二
- 缪刺论六十三
- 刺疟六十四
- 刺热六十五
- 刺腰痛六十六
- 卷九 雷公问
- 阴阳类论六十七
- 著至教论六十八
- 示从容论六十九
- 疏五过论七十
- 征四失论七十一
- 方盛衰论七十二
- 解精微论七十三
- 卷十 运气
- 六节脏象论七十四
- 天元纪大论七十五
- 五运行大论七十六
- 六微旨大论七十七
- 卷十一 运气
- 气交变大论七十八
- 五常政大论七十九
- 卷十二 运气
- 至真要大论八十
- 卷十三 运气
- 六元正纪大论八十一
-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 第一卷 养生
- 《素问》
- 上古天真论
- 四气调神论
- 金匮真言论
- 生气通天论
- 阴阳应象论
- 第二卷
- 脏气法时论
- 宣明五气
- 三部九候论
- 脉要精微论
- 第三卷
- 玉机真脏论
- 通评虚实论
- 诊要经终论
- 玉版论要
- 阴阳别论
- 大奇论
- 第四卷
- 阴阳离合论
- 血气形志
- 太阴阳明论
- 脉解
- 阳明脉解
- 皮部论
- 气府论
- 水热穴论
- 第五卷 病论
- 风论
- 痹论
- 痿论
- 厥论
- 疟论
- 第六卷
- 气厥论
- 腹中论
- 病能论
- 奇病论
- 本病论
- 第七卷 刺法
- 宝命全形论
- 长刺节论
- 第八卷 刺法
- 调经论
- 缪刺论
- 刺疟
- 第九卷 雷公问
- 疏五过论
- 征四失论
- 解精微论
- 第十卷 运气
- 天元纪大论
- 五运行大论
- 六微旨大论
- 第十一卷 运气
- 气交变大论
- 第十二卷 运气
- 至真要大论
- 第十三卷 运气
- 六元正纪大论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