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邪客于形,先舍皮毛,留而不去,自皮毛而入孙脉,自孙脉而入络脉,自络脉而入经脉,自经脉而内连五脏,散于肠胃,表为阳,里为阴,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自皮毛而入经隧,极于五脏之次第也。如此则治其经脉焉,是巨刺之法也。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不入于经腧,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命曰缪刺。
邪客皮毛,入舍孙络,留而不去,皮毛闭塞不通,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夫邪客大络者,左注于右,右注于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不入于经脉腧穴,而散布于四末,四肢。其气无有常处,是以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以中其经,非络脉也。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邪客于经脉,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左病刺左,右病刺右,是其常也。亦有移易而不拘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右脉既病,则右半亦将痛矣。如此者,必巨刺之,以中其经脉,非络脉也。若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缪刺即巨刺之浅者也。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岐伯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挟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足太阳经自头下项,挟脊抵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肝主筋,脉行胁肋,水寒而筋急也。刺之从项始,数其脊椎挟脊两傍,疾按之应手如痛,是即邪客之处。刺之旁其处三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足阳明之络,令人鼽衄上齿寒,刺足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
足阳明经循鼻外入上齿,下足跗入中指,邪客其络,令人鼻鼽衄血,上齿寒生,阳明上逆,浊气不降也。刺足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厉兑穴也。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足少阳经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邪客其络,令人邪气留于髀枢之中,痛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多留其针以致气,使针下热生,以月死生为痛数,法详后文。立已。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足太阴经入腹属脾,邪客其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牵(月少)肋,季胁。不可以仰息,以脾土湿陷,肝木抑遏,沦于肾水之中,升气不遂故也。肾位在腰,肝木生于肾水,脉自少腹行于胁肋,木陷于水,冲击不宁,故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也。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足太阳之下髎穴也。解,骨解。骨缝。胂,腰下坚肉。刺腰痛论与此段同义,详彼篇。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己,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己。
足少阴经上股属肾,贯胸膈入肺中,从肺出络心,邪客其络,令人卒心痛,暴发(月真)胀,胸胁偏支作满,寒水凌心,火败而木郁也。肝木位于左肋。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然谷穴也。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足厥阴经起于大指,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邪客其络,令人卒疝暴痛,水寒而木郁也。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大敦穴也。女子有顷己,血盛而邪旺也。
邪客于手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手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手太阳经起于小指,循臑外交肩上,循颈上颊,邪客其络,令人头项肩痛。刺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少泽穴也。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巳,左取右,右取左。新病,数日已。
手阳明经起于大指之次指,上肩入缺盆,络肺,上颈贯颊,邪客其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燥旺而筋缩也。手阳明为燥金。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商阳穴也。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取右,右取左。
手少阳经起于小指之次指,上项系耳后,入耳中,邪客其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关冲穴也。刺手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手厥阴之中冲也,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故并刺之。其不时闻者,经闭窍塞,故不可刺。耳中生风者,聋之渐也,经阻气滞,故风动耳鸣。
邪客于手太阴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如食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手太阴经起于中焦,上膈属肺,循臂内入寸口,出大指,邪客其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支胠,胠胁偏支壅满。胸中热发。刺手大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少商穴也。
邪客于手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纳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痛,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
手少阴经起于心中,上挟咽,系目系,邪客其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心主喜,肝主怒,无故生怒者,心火抑郁而不畅也。《难经》:胃为贲门,气上走贲门者,气逆于上脘之上也。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足少阴之涌泉也。手足少阴同经,刺涌泉以泄心火之上炎也。刺然骨之前出血,即足少阴之然谷也。
邪客于手厥阴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取右,右取左。不已,复如法。
手厥阴经起于胸中,循胸出胁下腋,出中指,其支者,出小指之次指,邪客其络,令人胁痛不得喘息,咳而汗出,相火之刑肺金也。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手少阳之关冲也,手厥阴与手少阳为表里,故刺之。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后刺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鬓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邪客于手少阴、足少阴、手太阴、足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于左角。五络之气俱竭,竭束而经闭也。令人一身之脉俱动而形体无知觉也,其状如尸,或曰尸厥。《史·扁鹊传》:虢太子病尸厥,即此。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足太阴之隐白也。后刺足心,足少阴之涌泉也。后刺足中指爪甲上,足阳明之厉兑也。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手太阴之少商也。后刺手心主,手厥阴之中冲也。后刺少阴锐骨之端,手少阴之神门也。以竹管吹其两耳,令五络之气通也。其左角之发方一寸,治以燔针,饮以美酒,以五络上络左角,所以温行五络之寒涩也。鬓与剃同。
耳聋,刺手少阳。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者,立已。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足阳明中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手少阳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通于足少阳之听宫,耳聋,刺手少阳之关冲。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足少即之听宫也。《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是也。手阳明脉贯颊入下齿,齿龋,刺手阳明之商阳。不已,刺其脉之入下齿中者。足阳明循鼻外入上齿,若缪传足阳明而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手阳明之脉,有瘀血者去之。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手阳明之商阳也。足阳明中指爪甲上各一痏,足阳明之厉兑也。
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取右,右取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阳跷之脉,足太阳之别,起于太阳之申脉,止于太阳之睛明,邪客其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睛明在目内眦也。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申脉穴也。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
邪客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即痹邪也。刺其踝后,内踝之后,手太阴之经渠也,外踝之后,手少阴之通里也。凡痹之往来,行无常处,在分肉间痛者,刺之亦如此法。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先饮利药,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上法。
有所堕坠,恶血留结,以致中气壅阻,腹中满胀,不得前后,此上伤厥阴之脉,肝主筋,其志惊也,下伤少阴之络,肾主骨,其志恐也。先饮通利恶血之药,后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足少阴之然谷也,刺足跗上之动脉,足厥阴之太冲也。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足厥阴之大敦也。善悲惊不乐,手少阴足厥阴之病,故刺如前法。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手足爪甲,统言脏脉之井穴也。
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经刺,刺其经脉,即巨刺也。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此段旧误在阴阳应象论。
见微得过,见于隐微,而得其过差也。
-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 自序
- 新刻叙
- 卷一 养生
- 上古天真论一
- 四气调神论二
- 金匮真言论三
- 生气通天论四
- 阴阳应象论五
- 卷二 脏象
- 十二脏相使论六
- 五脏别论七
- 五脏生成论八
- 脏气法时论九
- 宣明五气十
- 卷二 脉法
- 经脉别论十一
- 三部九候论十二
- 平人气象论十三
- 脉要精微论十四
- 卷三 脉法
- 玉机真脏论十五
- 通评虚实论十六
- 诊要经终论十七
- 玉版论要十八
- 阴阳别论十九
- 大奇论二十
- 卷四 经络
- 阴阳离合论二十一
- 血气形志二十二
- 太阴阳明论二十三
- 脉解二十四
- 阳明脉解二十五
- 皮部论二十六
- 经络论二十七
- 卷四 孔穴
- 气穴论二十八
- 气府论二十九
- 水热穴论三十
- 骨空论三十一
- 卷五 病论
- 风论三十二
- 痹论三十三
- 痿论三十四
- 厥论三十五
- 咳论三十六
- 疟论三十七
- 热论三十八
- 评热病论三十九
- 卷六 病论
- 举痛论四十 统举诸痛而言,故曰举痛。
- 气厥论四十一
- 逆调论四十二
- 腹中论四十三
- 病能论四十四
- 奇病论四十五
- 标本病传论四十六
- 本病论四十七
- 卷六 治论
- 汤液醪醴论四十八
- 移精变气论四十九
- 异法方宜论五十
- 卷七 刺法
- 宝命全形论五十一
- 针解五十二
- 八正神明论五十三
- 离合真邪论五十四
- 四时刺逆从论五十五
- 刺法论五十六
- 刺志论五十七
- 刺禁论五十八
- 刺要论五十九
- 刺齐论六十
- 长刺节论六十一
- 卷八 刺法
- 调经论六十二
- 缪刺论六十三
- 刺疟六十四
- 刺热六十五
- 刺腰痛六十六
- 卷九 雷公问
- 阴阳类论六十七
- 著至教论六十八
- 示从容论六十九
- 疏五过论七十
- 征四失论七十一
- 方盛衰论七十二
- 解精微论七十三
- 卷十 运气
- 六节脏象论七十四
- 天元纪大论七十五
- 五运行大论七十六
- 六微旨大论七十七
- 卷十一 运气
- 气交变大论七十八
- 五常政大论七十九
- 卷十二 运气
- 至真要大论八十
- 卷十三 运气
- 六元正纪大论八十一
-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 第一卷 养生
- 《素问》
- 上古天真论
- 四气调神论
- 金匮真言论
- 生气通天论
- 阴阳应象论
- 第二卷
- 脏气法时论
- 宣明五气
- 三部九候论
- 脉要精微论
- 第三卷
- 玉机真脏论
- 通评虚实论
- 诊要经终论
- 玉版论要
- 阴阳别论
- 大奇论
- 第四卷
- 阴阳离合论
- 血气形志
- 太阴阳明论
- 脉解
- 阳明脉解
- 皮部论
- 气府论
- 水热穴论
- 第五卷 病论
- 风论
- 痹论
- 痿论
- 厥论
- 疟论
- 第六卷
- 气厥论
- 腹中论
- 病能论
- 奇病论
- 本病论
- 第七卷 刺法
- 宝命全形论
- 长刺节论
- 第八卷 刺法
- 调经论
- 缪刺论
- 刺疟
- 第九卷 雷公问
- 疏五过论
- 征四失论
- 解精微论
- 第十卷 运气
- 天元纪大论
- 五运行大论
- 六微旨大论
- 第十一卷 运气
- 气交变大论
- 第十二卷 运气
- 至真要大论
- 第十三卷 运气
- 六元正纪大论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