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四时之法,生长收藏之令也。
岐伯对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能存八动之变者,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人之形生于地而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有阴阳,阴阳推迁,四时变化,爰有十二节气,人有十二支节以应之。天有寒暑,寒暑往来,五行消长,爰有衰旺,人有虚实以应之。天地与人同气,贵能崇效卑法耳。能经纬天地阴阳之化者,顺生长收藏之令,自不失四时之序。人能上应四时者,行与天地无违,天地为之父母。能应四时,则知万物,知万物者,代天宣化,谓之天子。能应四时,则顺八风,能存八方风动之变者,五行之胜,相代更立,不为一邪所中。风在八方,有虚有实,自正面来者为实风,自冲后来者为虚风。人之令气有衰旺,脏腑有虚实,两实相逢,则人不伤,两虚祖逢,则人伤焉。能存八风之变,是达虚实之数也,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不与众人同。中于虚邪,达虚实之数,是知十二节之理也,知十二节之理者,隐显悉照,圣智不能欺也。是则呿吟至微,呿,开口出气。吟,闭口吸气。亦当秋毫在目,况于形之疾病,色脉显然,何为不知其情,则以微针除之,非难事矣。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者,天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地则别为九野,天则分为四时,四时之中,月有大小之殊,日有短长之差,不相同也。则夫万物并至,不可胜量,盈亏消长,纷纭错出,虚实呿吟之数,何以辨之?敢问其方也。
岐伯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此皆绝皮伤肉,气争血黑,毒药无治,短针无取。
虚实呿吟之数,不难辨也,凡有诸内,必形诸外。夫盐之味咸者,卤气浸淫,令器津泄,是以弦急而欲绝者,其音嘶败,木郁而欲敷者,其叶反侧,木欲敷舒而不能,故叶发动而反侧。病深而气败者,其声哕噫。人有三等之象者,是谓毁坏之宫府,此皆绝皮伤肉,气争血黑,形体颓败,殒亡非久,毒药无治,短针无取也。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饮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五行之理,克其所胜,万物尽然,不胜其数。故针法五行,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黔,黑也,秦谓百姓为黔首,言其黑头无知也。其语始此。共饮食,而己莫知之也。一曰治神,治其神明,以存针也。义见下文。二曰知养身,知去邪扶正,以养人身也。三曰知毒药为真,知毒药攻邪,以为真也。四曰知制砭石小大,制砭石小大之度,以适病也。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知腑脏血气阴阳虚实之分,补泻无差也。五者之法俱立,因病制宜,各有所先也。
今末世之刺也,虚则实之,满者泻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末世之刺,虚补实泻,众工皆知,非其至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随宜而动。气血之变,若影响之逐形声,道无鬼神,而独来独往,此则众工所不解矣。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伏如横弩,起如发机,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我以神往,人之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意于针。针贵得要,众脉不必尽见,众凶弗容尽闻,法在外内相得,无以形先,持其可玩往来,可以玩索而得独往独来之意。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不可补也,五实勿远,易于泻也。至其当发之时,间不容瞚,转瞬而已晚也。瞚,转瞬也。伏如横弩不动,起如发机之速,手动若务,务与骛同。势至捷也。针耀而匀,耀与跃同。力至均也。静意视义,观其虚实所适之变,是谓冥冥无象,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乌乌,乌鸟鸣声。《汉明帝起居注》:帝东巡过亭障,有乌飞鸣圣舆上,亭长祝曰:乌乌哑哑。又歌声。《史·李斯传》:歌呼乌乌。稷稷,疾也。《诗·小雅》:既齐既稷。注:齐,整。稷,疾。乌乌稷稷,喻针之妙捷,若飞鸟也。从见其飞行绝迹而已,不知其谁所使之也。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义无邪下,必正其神。
此因上文五虚勿近,五实勿远,问实者何如而使之虚?虚者何如而使之实?刺虚者须其实,俟其阳气已至而后去针也。刺实者须其虚,俟其阴气已至而后去针也。经气已至,是虚者变实,实者变虚之候,慎守之而无失,义详针解。深浅之间在志,远近之际若一,如临深渊,恐其将堕,手如握虎,欲其力壮,宁神静志,众物皆损,义无邪下,必正其神。义详针解。后二语,依针解补。此刺法之真诀也。
-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 自序
- 新刻叙
- 卷一 养生
- 上古天真论一
- 四气调神论二
- 金匮真言论三
- 生气通天论四
- 阴阳应象论五
- 卷二 脏象
- 十二脏相使论六
- 五脏别论七
- 五脏生成论八
- 脏气法时论九
- 宣明五气十
- 卷二 脉法
- 经脉别论十一
- 三部九候论十二
- 平人气象论十三
- 脉要精微论十四
- 卷三 脉法
- 玉机真脏论十五
- 通评虚实论十六
- 诊要经终论十七
- 玉版论要十八
- 阴阳别论十九
- 大奇论二十
- 卷四 经络
- 阴阳离合论二十一
- 血气形志二十二
- 太阴阳明论二十三
- 脉解二十四
- 阳明脉解二十五
- 皮部论二十六
- 经络论二十七
- 卷四 孔穴
- 气穴论二十八
- 气府论二十九
- 水热穴论三十
- 骨空论三十一
- 卷五 病论
- 风论三十二
- 痹论三十三
- 痿论三十四
- 厥论三十五
- 咳论三十六
- 疟论三十七
- 热论三十八
- 评热病论三十九
- 卷六 病论
- 举痛论四十 统举诸痛而言,故曰举痛。
- 气厥论四十一
- 逆调论四十二
- 腹中论四十三
- 病能论四十四
- 奇病论四十五
- 标本病传论四十六
- 本病论四十七
- 卷六 治论
- 汤液醪醴论四十八
- 移精变气论四十九
- 异法方宜论五十
- 卷七 刺法
- 宝命全形论五十一
- 针解五十二
- 八正神明论五十三
- 离合真邪论五十四
- 四时刺逆从论五十五
- 刺法论五十六
- 刺志论五十七
- 刺禁论五十八
- 刺要论五十九
- 刺齐论六十
- 长刺节论六十一
- 卷八 刺法
- 调经论六十二
- 缪刺论六十三
- 刺疟六十四
- 刺热六十五
- 刺腰痛六十六
- 卷九 雷公问
- 阴阳类论六十七
- 著至教论六十八
- 示从容论六十九
- 疏五过论七十
- 征四失论七十一
- 方盛衰论七十二
- 解精微论七十三
- 卷十 运气
- 六节脏象论七十四
- 天元纪大论七十五
- 五运行大论七十六
- 六微旨大论七十七
- 卷十一 运气
- 气交变大论七十八
- 五常政大论七十九
- 卷十二 运气
- 至真要大论八十
- 卷十三 运气
- 六元正纪大论八十一
-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 第一卷 养生
- 《素问》
- 上古天真论
- 四气调神论
- 金匮真言论
- 生气通天论
- 阴阳应象论
- 第二卷
- 脏气法时论
- 宣明五气
- 三部九候论
- 脉要精微论
- 第三卷
- 玉机真脏论
- 通评虚实论
- 诊要经终论
- 玉版论要
- 阴阳别论
- 大奇论
- 第四卷
- 阴阳离合论
- 血气形志
- 太阴阳明论
- 脉解
- 阳明脉解
- 皮部论
- 气府论
- 水热穴论
- 第五卷 病论
- 风论
- 痹论
- 痿论
- 厥论
- 疟论
- 第六卷
- 气厥论
- 腹中论
- 病能论
- 奇病论
- 本病论
- 第七卷 刺法
- 宝命全形论
- 长刺节论
- 第八卷 刺法
- 调经论
- 缪刺论
- 刺疟
- 第九卷 雷公问
- 疏五过论
- 征四失论
- 解精微论
- 第十卷 运气
- 天元纪大论
- 五运行大论
- 六微旨大论
- 第十一卷 运气
- 气交变大论
- 第十二卷 运气
- 至真要大论
- 第十三卷 运气
- 六元正纪大论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