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微旨论:言人者,求之气交。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用有变。此论专言气交之变,故取名如此。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
五运代治,上应天干,逐年轮转,各终期日。其间阴阳往复,寒暑迎随,变化相乘,愆伏失正,因而真邪薄迫,内外相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则人受其灾矣。而其气运循环盛衰不同,太过则专胜乎己,不及则兼并于人,愿言其乖违之始,而令有一定之名,使天道昭著,人得遵守也。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臣虽不敏,往闻其旨。
上帝,天帝。先师,僦贷季也。
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
众子,百姓也。不终,不得终其天年也。帝欲岐伯传运气之法,保赤子于无穷,流恩泽于无极,帝主司其事,则而行之,以惠万民也。
岐伯曰:请遂言之也。《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道者,有道者也。
帝曰:何谓也?歧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位于天者,谓之天文,位于地者,谓之地理,天降地升,人在其中,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五运之治化,居天地上下之间,与人同位,故其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而人应之也。运气即人气也。
帝曰:五运之化,太过何如?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胃巅疾,冲阳绝者死不治。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上应太白星。
风木太过,则克脾土,脾败不能消化水谷,故飧泄肠鸣。肝位在左,土被木贼,脾气不运,故左胁支满。岁星,木星也。肝主怒,故忽忽善怒。厥阴之脉会于巅,故眩冒巅疾。冲阳,足阳明胃经动脉,在足跗上,仲景谓之跗阳。木贼土败,故死不治。土主化,木主生,化气失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风木太过,湿土被贼,则燥金来复,故草木摇落。反胁痛而吐甚,肝脉循胁肋上行,胁痛者,肺金克肝木也。太白,金星也。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虐,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上应荧惑星,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骨痛而为浸淫,太渊绝者死不治。收气不行,长气独明,雨水霜寒,病反谵妄狂越,咳喘息鸣,下甚血溢泄不已,上应辰星。
热火太过,则克肺金,肺病不能下降,收敛失政,故少气咳喘血溢。大肠不敛,故血泄注下。足少阳从相火化气,其脉下耳循颈,入缺盆,相火上炎,故嗌燥耳聋。肺气逆行,上冲肩背,故肩背热。荧惑,火星也。肺居胸中,自右胁下行,故胸中痛,右胁支满而痛。胸前曰膺,肩后曰胛,肺脉从臂内下行,肺经逆冲,故膺背肩胛臂内皆痛。热淫疮生,皮内湿烂,黄水流溢,随处浸渍,则曰浸淫。太渊,手太阴肺经动脉,即寸口之关部也。金主收,火主长,收气不行,长气独明,热火太过,燥金被贼,则寒水来复,故雨水霜寒。水胜火奔,拔根上炎,故谵妄狂越,咳喘息鸣。水旺土败,升降倒行,金逆则血溢于上,木陷则血泄于下。辰星,水星也。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太溪绝者死不治。变生得位,藏气伏,化气独治,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鳞见于陆,风雨大至,土崩溃,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上应岁星。
湿土太过,则克肾水,土郁脾滞,故腹痛,脾主四肢,四肢诸阳之本,脾气四达,故手足温,脾病不能行气于四肢,故手足清厥。脾主忧,故不乐。镇星,土星也。脾主肌肉,湿旺脾郁,故肉萎。瘛,筋脉急缩也。湿盛则水停气阻,故饮发中满。太溪,足少阴肾经动脉。在内踝后陷中。土无专宫,寄旺四季之月,各十八日,是即其位也。土主化,水主藏,变生而得土旺之位,藏气伏,化气独治,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鳞见于陆。湿土太过,寒水被贼,则风木来复,故风雨至,土崩溃。肝木克脾土,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也。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胸痛引背,两胁下满,痛引少腹,目赤眦疡,耳无所闻,上应太白星,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腨(骨行)足皆痛,太冲绝者死不治。收气峻,生气下,草木敛,苍干凋陨,病反胠胁暴痛,不可反侧,咳逆甚而血溢,上应荧惑星。
燥气太过,则克肝木,胸痛引背,肺自病也。两胁下满,痛引少腹,木受金刑,肝木郁陷也。肝窍于目,肝病则火胎抑郁,温化为热,故目赤眦疡。胆脉循耳,与肝为表里,肝陷胆逆,浊气升塞,故耳聋。喘咳逆气,肩背痛,肺金上逆也。尻,尾骶骨,髀,股骨,(骨行),足胫骨,尻阴股膝髀腨(骨行)足皆痛,肝气下陷也。太冲,足厥阴肝经动脉。在足跗上,大指后高骨。收气峻,生气下,草木敛,苍干凋陨,燥金太过。风木被贼,则热火来复,故胠胁脉行右胁。暴痛,不可反侧。金受火刑,故咳逆。甚则收气全失,故血上溢而为衄也。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心火受邪,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神门绝者死不治。大雨至,埃雾朦郁,湿气变物,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上应镇星。
寒水太过,则克心火,水旺火奔,故身热烦心躁悸。水寒阴盛,故上下厥冷。上谓手,下谓足。水泛土湿,故腹大胫肿。土湿胃逆,肺失降敛,故喘咳盗汗。汗泄表疏,故憎风。神门,手少阴心经动脉。在掌后锐骨之端。寒水太过,热火被贼,则湿土来复,故大雨至,埃雾朦郁。湿气变物,水受土刑,湿旺脾郁,故腹满肠鸣,溏泄而食不化也。湿胜水败,脏气失政,心火上炎则渴,神不根精,故谵妄昏冒也。
帝曰:善。其不及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凉雨时至,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着,柔萎苍干,上应太白星,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上临阳明,生气失政,化气乃急,白露早降,收杀气行,寒雨害物,其谷白坚,其主苍早。复则炎暑流行,柔脆草木焦稿,下体再生,华实齐化,病寒热疮疡痱疹痈痤,心气晚治,上胜肺金,咳而鼽,白气乃屈,素谷不成,上应荧惑、太白星。
风木不及,则燥金乘之,故生气失应,草木晚荣。金刑木败,故刚木难凋,则辟着而枯槁,柔木易萎,故苍干而陨落。金气清凉,故病中清。肝经被伤,故胠胁痛。肝气下陷,郁冲脾土,故少腹痛生,肠鸣溏泄。上临阳明,燥金司天,合邪刑木,故生气失政,化气乃急。金性收敛劲急,故上从金化也。金色白而性坚,故其谷白坚。木色苍,木败故苍谷早凋。金胜木贼,则热火来复,草木焦槁,下体再生,根萌重发也。火胜金负,则荧惑光芒,太白暗淡,后文仿此。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物荣而下,凝惨而甚,则阳气不化,乃折荣美,上应辰星,民病寒中,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朦昧,心痛暴喑,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屈不能伸,髋髀如裂,上临太阳,则雨雪冰霜不时降,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则阳光不治,其谷秬。复则埃郁,大雨且至,病鹜溏腹满,饮食不下,寒中肠鸣,注泄腹痛,暴挛痿痹,足不任身,黑气乃辱,玄谷不成,上应镇星、辰星。
热火不及,则寒水乘之,故长政不用,物荣而下。下谓零落。水刑火败,故阳光不治,乃折荣美。寒水凌心,心脏受伤,上冲胸背,故胸背肩胛皆痛。心脉从臂内后廉走手小指,故臂内痛。足少阳化气相火,其经循胁下行,故两胁满痛。足太阳寒水之经行身之背,挟脊抵腰,寒水胜火,故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足太阳经贯臀,循髀外,入腘中,足少阳经循髀外,出膝外廉,故髋髀如裂。上临太阳,寒水司天,合邪刑火,故雨雪冰霜时降,大寒数举,蛰虫早藏。水色黑,秬,黑谷也。水胜火贼,则湿土来复,埃郁昏朦,大雨且至。鹜溏,大便泄利,溏如鸭粪也。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则秀而不实,上应岁星,虫食甘黄,脾土受邪,民病食少失味,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瞤酸,上临厥阴,流水不冰,蛰虫来见,草木再荣,脏气不用,其谷苍。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凋,病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苍谷乃陨,上应太白、岁星。
湿土不及,则风木乘之,故化气失令,草木茂荣。水刑土败,故秀而不实。虫因木化,甘为土味,黄为土色,风水败土,故虫食甘黄。土病不能消纳水谷,故食少失味,脾主五味。飧泄霍乱。脾土湿陷,不能升运,故体重。下遏肝气,为乙木冲击,故腹痛。风木飘扬,故筋骨摇复,肌肉瞤酸。繇与摇同。复者,动摇不已也。瞤动也,肝主筋,脾主肉,风木克土,故筋摇肉动。木郁于土,故作酸。上临厥阴,风木司天,合邪刑土,故流水不冰,蛰虫来见,春木发生,则冰泮蛰启故也。木胜土贼,则燥金来复,收政严峻,名木苍凋也。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上应荧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便血注下,上临少阴少阳,火燔焫,水泉涸,物焦槁,收气乃后,其谷丹。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藏气举事,蛰虫早附,阴厥且格,阳反上行,病寒中口疮,甚则心痛,头脑户痛,延及脑顶,发热,赤气后化,丹谷不成,上应荧惑、辰星。
岁金不及,则热火乘之,故生气乃用,长气专胜。火刑金败,故庶物以茂,燥烁以行。肺气上逆、故肩背瞀重。瞀,闷也。肺气郁遏,上出鼻窍,故鼽嚏作。鼽,鼻塞流涕也。嚏,鼻鸣涕喷也。肺与大肠表里,大肠失敛,故便血主下。上临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司天,合邪刑金,故火燔水涸,草木焦槁。火胜金贼,则寒水来复,寒雨暴至,冰雪飘零。寒水下凝,阳格火升,故生口疮头痛上热之证也。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化气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尼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上临太阴,藏气不政,肾气不衡,其谷黅。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瞤瘈,目视(目荒)(目荒),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膈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黅谷不登,上应岁星、镇星。瞤,如云切。瘈,音炽。(目荒),音荒,璺,音问。
岁水不及,则湿土乘之,故长气反用,化气乃速。土刑水败,故暑雨数至。湿旺脾郁,故腹满身重濡泄。湿瘀肌肤,皮肉溃烂,故寒疡流水。湿流关节,故腰膝腘腨足跗痛痿臃肿。上临太阴,湿土司天,合邪刑水,故脏气失政,肾气不平。土胜水贼,则风木来复,飘风暴发,草偃木零。肝主五色,故面色时变。风动燥发,故筋骨并辟。并,挛缩也。辟,偏斜也。肝窍于目,故目视(目荒)(目荒)。(目荒)(目荒),目不明也。风木催裂,故物疏璺。璺,裂也。风伤卫气,卫闭营郁,故肌肉生胗。胗与疹同,营热泄于汗孔,则发疹点也。肝胆双刑脾胃,故心腹俱痛。黅,黄色也。
帝曰:善。愿闻其时也。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木不及,春有鸣条畅律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其眚东,其脏肝,其病内舍胠胁,外在关节。胠,音区。
帝问:五行不及,各有胜复,愿闻其胜复之时。木旺于春,木不及,春有鸣条畅律之化,是金不刑木而木得其政也,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是火不刑金而金得其政也,春有惨凄残贼之胜,是金胜木也,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是火胜金也。五行之理,不胜则不复,有胜则有复,自然之数如是。下文仿此。木位于东,故其眚东。在脏为肝,故其脏肝。肝脉上循胁肋,故其病内舍胠胁。腋下胁上为胠。肝主筋,诸筋者皆属于节,五脏生成语。故外在关节。
火不及,夏有炳明光显之化,则冬有严肃霜寒之政,夏有惨凄凝裂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其眚南,其脏心,其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
火旺于夏,火不及,夏无水胜,则冬无土复,夏有水胜,则不时有土复。土不主时,寄旺四季,故复无定时。火位于南,在脏为心。心脉从心系上肺,下出腋下,故其病内舍膺胁。心主脉,故外在经络。
土不及,四维有埃尘润泽之化,则春有鸣条鼓拆之政,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其眚四维,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土寄旺于四季,土不及,四维无木胜,则春无金复,四维有木胜,则秋有金复。土位于四维,在脏为脾。脾脉入腹上膈,注胸中,故其病内舍心腹,脾主肌肉,行气于四肢,故外在肌肉四肢。
金不及,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之应,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其眚西,其脏肺,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
金旺于秋,金不及,夏无火胜,则冬无水复,夏有火胜,则秋有水复。金位于西,在脏为肺。肺脉上膈,横出腋下,故其病内舍膺胁肩背。肺位在胸,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故其病内舍膺胁肩背。肺主皮毛,故外在皮毛。
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四维发埃昏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复,其眚北,其脏肾,其病内舍腰脊骨髓,外在溪谷踹膝。湍,通官切。踹与腨同,音篆。
水旺于冬,水不及,四维无土胜,则不时无木复,四维有土胜,则不时有木复。
水位于北,在脏为肾。肾脉上腨内。腨,脮肚也。出腘中,膝后为腘。上股贯脊,肾主骨
髓,故其病内舍腰脊骨髓,外在溪谷踹膝。溪谷者,膝踝关节之处,肾水所注也。
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
权、称锤也。衡,称杆也。衡以称物,物有轻重,则衡有高低,权得其宜,则衡平矣。五运之政,犹权衡之平,高者抑之使低,下者举之使上,抑其大过,扶其不及。化者应之以祥和,变者复之以刑威。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造化不灵矣。
故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此之谓也。
四句是五运行论。
帝曰:夫子之言五气之变,四时之应,可谓悉矣。夫气之动乱,触遇而作,发无常会,卒然灾合,何以期之?岐伯曰:夫气之动变,固不常在,而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候也。
五气之变,谓岁木太过以下十段。四时之应,谓木不及,春有鸣条畅律之化以下五段。
帝问:五气之动,乱其常理,随遇而作,发无定时,卒然灾合,何以期之?夫气之动作变乱,固不常在,但虽卒然而合,而其为德为化,为政为令,为灾为变。亦自不同其候,未始难期也。
帝曰:何谓也?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
木气之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候如此。
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德彰显,其化蕃茂,其政明曜,其令热,其变销烁,其灾燔焫。
火气之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候如此。
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辱蒸,其化丰备,其政安静,其令湿,其变骤注,其灾霖溃。
土气之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候如此。
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洁,其化紧敛,其政劲切,其令燥,其变肃杀,其灾苍陨。
金气之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候如此。
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凄沧,其化清谧,其政凝肃,其令寒,其变凛冽,其灾冰雪霜雹。
水气之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候如此。
是以察其动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
察五气之动,既有德化、政令、灾变之不同,则物必由之,人必应之,虽卒然灾合,发无常会,无不可期也。
帝曰:夫子之言岁候不及太过,上应五星,今夫德化、政令、灾眚变易非常而有也,卒然而动,其亦为之变乎?岐伯曰: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卒然而动者,气之交变也,其不应焉。故曰应常不应卒,此之谓也。
帝问:岁候之太过不及,上应五星,谓岁木太过、岁木不及十段。而德化、政令、灾变不常有也,卒然而动,五星亦为之变乎?盖五运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五星无不应也,至于卒然而动者,是乃二气相交,偶然之变也,则五星不应焉。故曰,应常不应卒,此之谓也。
帝曰:其应奈何?岐伯曰:各从其气化也。帝曰:其行之疾徐逆顺何如?岐伯曰:以道留久,逆守而小,是谓省下。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是谓省遗过也。久留而环,或离或附,是谓议灾与其德也。
各从其气化者,五行之星,各从五行之气化也。五星之行,有疾徐逆顺之异,以其所行之道,迟留延久,逆守本度而光芒甚小,是谓省其下之分野君臣有过与有德也。以道而去,去而速来,委曲而过之,是谓省察其所遗漏之过失也。久留而环绕,或违离,或附合,回旋不去,是谓议其灾殃与其福德也。
应近则小,应远则大,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眚即也。小常之一,其化减,小常之二,是谓临视,省下之过与其德也,德者福之,过者伐之。是以象之见也,高而远则小,下而近则大,大则喜怒迩,小则祸福远。
应近则星小,近谓微也。应远则星大。远谓甚也。光芒而大倍常之一,则其化甚,大常之二,则其眚即。其眚在即。小常之一,则其化减,小常之二,则其眚遥,是谓临视分野,省下之过与其德也,有德者福之,有过者伐之。是以星象之见,高而远则小,下而近则大,大则天之喜怒迩,小则天之祸福远也。
岁运太过,则运星北越,运气相得,则各行以道。故岁运太过,畏星失色而兼其母,不及则色兼其所不胜。
运星,主运之星。岁运太过,则运星不守本度而北犯紫微、太乙之座,运气相得,则运星各行以道,不越位也,运星盛衰,视乎岁运,故岁运太过,则畏星失其本色而兼其母色,畏星,所畏之垦,如运星属木,则土为畏星,失其黄色而兼目之赤色也。岁运不及,则运星之色兼其所不胜。如木不及则兼金色。
帝曰:其灾应何如?岐伯曰:亦各从其化也。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形见有善恶,宿属有胜负,征应有吉凶矣。
其灾变之应,亦各从其五行之化。其时至则有盛衰,当时则盛,非时则衰。凌犯则有逆顺,金凌木为顺,金犯火为逆。留守则有多少,久留为多,暂守为少。形见有善恶,喜泽为善,怒燥为恶。宿属有胜负,二十八宿分属十二辰次,五星所临,有胜地有败地。合而论之,征应乃有吉凶之殊矣。
帝曰:其善恶何谓也?岐伯曰:有善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谨察之。
星有喜怒、忧丧、燥泽之异,喜泽为善,忧丧怒燥为恶。此星象形见之常,宜谨察之也。
帝曰:六者高下异乎?岐伯曰:象见高下,其应一也,故人亦应之。
帝问:喜怒忧丧燥泽六者,设星之高下不同,其应亦当异乎?盖星象虽见高下,其应则一也,故人亦应之,无有殊也。
帝曰:善。其德化政令之动静损益皆何如?岐伯曰:夫德化政令灾变,不能相加也,胜复盛衰,不能相多也,往来大小,不能相过也,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各从其动而复之耳。
德化、政令、灾变,视乎五气之动静,既有动静不同,自应有损益轻重之差,似乎不得一例而不然也。德化、政令、灾变,报施均平,一毫不能相加也。胜复盛衰之数,循环有宅,一毫不能相多也。往来大小之分,往来,进退消长也。张驰有常,一毫不能相过也。上下升降之用,气化有准,一毫不能相无也。各从其动之微甚而报复之耳。
帝曰:其病生何如?岐伯曰:德化者气之祥,政令者气之彰,变易者复之纪,灾眚者伤之始,气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
德化者气之祥和,政令者气之彰显,变易者招复之纪,灾眚者感伤之始。胜复之气,势力均平,足以相敌者和,不相敌者病,重感于邪则病甚也。
帝曰:善。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余闻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乃择吉日良兆而藏之灵兰之室,每旦读之,命曰气交变,非斋戒不敢发,慎传也。
-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 自序
- 新刻叙
- 卷一 养生
- 上古天真论一
- 四气调神论二
- 金匮真言论三
- 生气通天论四
- 阴阳应象论五
- 卷二 脏象
- 十二脏相使论六
- 五脏别论七
- 五脏生成论八
- 脏气法时论九
- 宣明五气十
- 卷二 脉法
- 经脉别论十一
- 三部九候论十二
- 平人气象论十三
- 脉要精微论十四
- 卷三 脉法
- 玉机真脏论十五
- 通评虚实论十六
- 诊要经终论十七
- 玉版论要十八
- 阴阳别论十九
- 大奇论二十
- 卷四 经络
- 阴阳离合论二十一
- 血气形志二十二
- 太阴阳明论二十三
- 脉解二十四
- 阳明脉解二十五
- 皮部论二十六
- 经络论二十七
- 卷四 孔穴
- 气穴论二十八
- 气府论二十九
- 水热穴论三十
- 骨空论三十一
- 卷五 病论
- 风论三十二
- 痹论三十三
- 痿论三十四
- 厥论三十五
- 咳论三十六
- 疟论三十七
- 热论三十八
- 评热病论三十九
- 卷六 病论
- 举痛论四十 统举诸痛而言,故曰举痛。
- 气厥论四十一
- 逆调论四十二
- 腹中论四十三
- 病能论四十四
- 奇病论四十五
- 标本病传论四十六
- 本病论四十七
- 卷六 治论
- 汤液醪醴论四十八
- 移精变气论四十九
- 异法方宜论五十
- 卷七 刺法
- 宝命全形论五十一
- 针解五十二
- 八正神明论五十三
- 离合真邪论五十四
- 四时刺逆从论五十五
- 刺法论五十六
- 刺志论五十七
- 刺禁论五十八
- 刺要论五十九
- 刺齐论六十
- 长刺节论六十一
- 卷八 刺法
- 调经论六十二
- 缪刺论六十三
- 刺疟六十四
- 刺热六十五
- 刺腰痛六十六
- 卷九 雷公问
- 阴阳类论六十七
- 著至教论六十八
- 示从容论六十九
- 疏五过论七十
- 征四失论七十一
- 方盛衰论七十二
- 解精微论七十三
- 卷十 运气
- 六节脏象论七十四
- 天元纪大论七十五
- 五运行大论七十六
- 六微旨大论七十七
- 卷十一 运气
- 气交变大论七十八
- 五常政大论七十九
- 卷十二 运气
- 至真要大论八十
- 卷十三 运气
- 六元正纪大论八十一
-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 第一卷 养生
- 《素问》
- 上古天真论
- 四气调神论
- 金匮真言论
- 生气通天论
- 阴阳应象论
- 第二卷
- 脏气法时论
- 宣明五气
- 三部九候论
- 脉要精微论
- 第三卷
- 玉机真脏论
- 通评虚实论
- 诊要经终论
- 玉版论要
- 阴阳别论
- 大奇论
- 第四卷
- 阴阳离合论
- 血气形志
- 太阴阳明论
- 脉解
- 阳明脉解
- 皮部论
- 气府论
- 水热穴论
- 第五卷 病论
- 风论
- 痹论
- 痿论
- 厥论
- 疟论
- 第六卷
- 气厥论
- 腹中论
- 病能论
- 奇病论
- 本病论
- 第七卷 刺法
- 宝命全形论
- 长刺节论
- 第八卷 刺法
- 调经论
- 缪刺论
- 刺疟
- 第九卷 雷公问
- 疏五过论
- 征四失论
- 解精微论
- 第十卷 运气
- 天元纪大论
- 五运行大论
- 六微旨大论
- 第十一卷 运气
- 气交变大论
- 第十二卷 运气
- 至真要大论
- 第十三卷 运气
- 六元正纪大论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