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腹痛,先问血块。如有血块,只服生化汤,甚则调失笑散,其块消而痛自止。《尊生》亦用生化汤,稍久始调失笑散,下延胡一钱。若风冷乘虚入腹,或内伤寒凉之物作痛,得人按摩略止,或热物熨之略止,宜加味生化汤。密斋用当归建中汤治之。冯氏云∶产后恶露,或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气,致令斩然而止。瘀血壅滞,所下不尽,故令腹痛,当审因治之。如产后数朝内,饮食如常,忽作腹痛,六脉沉伏,四肢厥冷,此恶血不尽,伤食裹血而脉不起也,不可误认气血两虚而用大补,须兼消导行血之药。但产后恶露不尽,留滞作痛亦常有之,然与虚痛不同,必其由渐而甚,或大小便不行,或小腹硬实作胀痛极,不可近手,或自下上冲心腹,或痛极,牙关紧急。有此实证,当速去之。近上者,宜失笑散;近下者,宜通瘀煎。未效,用决津煎为善。又有腹痛定于一边及小腹者,此是侧卧败血留滞所致。《医通》用四乌汤加蓬术,然亦不若决津煎为当也。《金匮》云∶产后腹中 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盖 痛者,缓缓痛也,属客寒相阻,故以当归通血分之滞,生姜行气分之寒。君以羊肉者,所谓形不足补之以味,况羊肉又能补气, 痛属气弱,故宜之。若妇人产当寒月,寒气入产门,脐下胀痛,手不可犯,此寒疝也。亦宜当归生姜羊肉汤治之。密斋云∶产时寒气客于子门,入于小腹,或坐卧不谨,使风冷之气乘虚而入,此寒疝,但不作胀,且无形影为异,治以金铃子散。予考《金匮》、密斋之论寒疝不同。《金匮》云∶脐下胀痛,手不可犯。盖有寒凝瘀滞也。密斋云∶但不作胀,且无形影。是无瘀滞也。又有产后脾虚、肾虚而为腹痛者,此不由产,而由脏气不足。若脾气虚寒,为呕吐、为食少而兼腹痛者,宜五君子煎及六君子汤主之。若肾气虚寒,为泻、为痢而兼腹痛者,宜胃关煎或理阴煎主之。冯氏用六君子汤送四神丸治之。若胸膈饱闷,或恶食吞酸,腹痛手不可按,此饮食所伤,治法见伤食门。若食既消而仍痛,按之不痛,更加头痛、烦热作渴、恶寒欲呕等证,此是中气被伤,宜温补脾胃为主。若发热腹痛,按之痛甚,不恶食吞酸,此是瘀血停滞,失笑散消之。若止发热头痛腹痛,按之却不痛,此是血虚,初产生化汤,日久用四物加炮姜、参、术以补之。若产后恶露既去而腹仍痛,四神散调补之。不应,八珍汤治之。《医通》云∶若下焦虚寒,用六味丸加桂。
加味生化汤 治产后风冷,或伤寒物腹痛。
川芎(二钱) 当归(四钱) 炮姜(四分) 桃仁(十粒,去皮尖) 炙草(五分) 桂枝(四五分)
水煎服。伤食,照生化立效方加法。《尊生》于生化汤内加炒白芍五分,桂技五分。痛止减去。
当归建中汤 治风冷乘虚入腹,或伤寒冷物腹痛。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桂心 炙草(各二钱)
姜五片,枣三枚,水煎。入饴糖三匙,搅匀热服。
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 治产后腹中 痛,及寒月生产,寒气入于子门,手不可犯,脐下胀满。并治寒疝,虚劳不足,及胁痛里急者。
当归(一两) 生姜(一两五钱) 羊肉(二斤,生)
先煮羊肉,去滓及沫,取清者,煮当归生姜,温分三服。亦有加入葱、椒、盐以适口者。若寒多者,倍生姜。痛多而呕者,加橘皮,土炒白术。后人治产后腹中 痛,用大剂人参、阿胶、生姜煎服,效。此即当归生姜羊肉汤之变法。
金铃子散 治产后寒气入于小腹,而为寒疝,非若血滞之作胀而有形影者。
川楝子(去核) 小茴香(炒) 补骨脂 桂心(各一钱)
姜引,水煎。加木香一钱,水磨汁,和匀,食前热服。予谓木香磨汁二三分,冲服亦足矣。
五君子煎 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而兼湿者。
人参(二三钱) 白术(土炒) 茯苓(各二钱) 干姜(一二钱,炒黄) 炙草(一钱)
水煎服。
胃关煎 治脾肾虚寒作泻,或甚至久泻腹痛不止、冷痢等证。
熟地(三五钱) 山药(炒) 白扁豆(炒。各二钱) 吴茱萸(五七分,制) 焦干姜(一钱) 白术(一、二、三钱,土炒) 炙草(一二钱)
水煎服。泻甚者,加面煨肉豆蔻一二钱,或破故纸亦可。气虚势甚者,加人参随宜用。阳虚下脱不固者,加制附子一钱。腹痛甚者,加木香七分,或加制浓朴亦可。滞痛不通者,加当归二三钱。滑脱不禁者,加乌梅二个,或北五味二十粒。若肝邪侮脾者,加肉桂一钱。
四神丸(附二神丸) 治肾虚肝气逆,不能消克,腹胀泄泻,并治五更肾泻神效。
补骨脂(四两,酒浸一宿,炒) 肉豆蔻(二两,面里煨,去面) 吴茱萸(一两,盐汤泡)五味子(三两或二两,炒)
为末,蒸饼丸。或姜煮枣,取枣肉,去姜,捣为丸,梧子大,每服二钱,米汤温酒任下。一方补骨脂、肉豆蔻等分,吴茱萸、五味子减半。止用补骨脂、肉豆蔻二味,枣肉为丸,名二神丸,治五更早泻功同。
四神散 治产后血虚,或瘀血腹痛。
当归(二钱) 川芎 白芍(炒透。各一钱) 炮姜(五分)
水煎服。予谓白芍治血虚腹痛则可,若治瘀血作痛,未必然也。今炒透而与炮姜合用,故血虚瘀痛兼治之。
生化汤(见本卷生化汤论后。) 失笑散(见中卷胞衣不下门。) 通瘀煎决津煎(俱见上卷鬼胎门。) 四乌汤 六君子汤 八珍汤 六味丸(俱见上卷诸痛门。) 理阴煎(见上卷恶阻门。) 四物汤(见上卷安胎门。)
- 序
- 自序
- 卷之上
- 脉法
- 脉诀歌
- 金匮解(方附本条)
- 逐月养胎辨并慎择医药论
- 受胎试验法(附方)
- 试男女胎法
- 三禁
- 教养宜忌论
- 饮食七情禁忌论
- 妊娠药忌歌
- 种子补益受胎寿子论
- 胎动安胎论
- 恶阻论
- 胞漏并小产论
- 诸痛论(附孕痈)
- 胎逆上逼胀满子悬论
- 诸血证论
- 子肿子气子满论
- 子烦并五心烦热及烦躁口干论
- 子淋论
- 转胞淋闭论
- 遗尿论
- 子嗽论
- 喘急论
- 泄泻论
- 霍乱论
- 中恶中暑中湿中风论
- 子痫论
- 痢论
- 疟论
- 伤寒温热时疫论
- 谵语论
- 伤风论
- 伤食论
- 脏躁悲伤论
- 大便燥论
- 子喑论
- 腹内儿哭钟鸣论
- 胎不长养过期不产并枯胎论
- 鬼胎论
- 肠覃似孕并蓄血似孕论
- 孕妇出痘论
- 妊娠麻疹论
- 卷之中
- 脉诀歌
- 保产论
- 胎杀方位(孕妇宜避)
- 房中游神方位(忌安床、换帐)
- 生子宜向方
- 安产藏衣宜向方
- 体玄子借地法
- 临产须知十四则
- 难产有五因
- 催生论
- 子死腹中论
- 胞衣不下论
- 交骨不开论
- 卷之下
- 脉诀论
- 产后大补须分虚不虚全实三证论
- 四物汤不宜产后论
- 生化汤论(附方)
- 调摄论
- 产后禁忌论
- 产后药误须知
- 三冲论
- 产后不宜汗下利小便论
- 新产三审论
- 血块痛论
- 晕厥论
- 血脱气脱神脱三证论
- 恶露不止论
- 气喘论
- 恶露不下论
- 脱汗亡阳及诸汗论
- 伤食论
- 忿怒气逆论
- 头痛论
- 心痛即胃脘痛论
- 腹痛论
- 小腹痛并儿枕痛论
- 腰痛论
- 胁肋痛论
- 手足身痛论
- 发热论
- 大便燥秘论
- 类疟及寒热往来论
- 类中风痉及语涩口噤不语筋挛螈等证论
- 怔忡惊悸并虚烦烦躁论
- 麻瞀论
- 口干渴兼小便不通或短少论
- 泄泻及完谷不化并遗屎论
- 痢滞论
- 霍乱论
- 气逆呕吐不食论
- 呃逆论(即吃忒,又名咳逆)
- 腹胀满闷论
- 浮肿论
- 咳嗽论
- 淋证论
- 小便数及遗尿不禁论
- 蓐劳骨蒸论
- 吐衄及口鼻黑气起而衄并舌黑论
- 大小便血论
- 月水不通论
- 痈疽论
- 乳少无乳并乳汁自出论
- 妒乳吹乳乳痈论
- 乳岩论
- 乳悬论(附方)
- 前阴诸证论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