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惊丸,镇惊宁神,退热化痰止嗽∶珍珠(一钱) 琥珀(三钱) 金箔(十片) 胆星(五钱) 牛黄(二钱) 麝香(五分) 天竺黄 雄黄(各三钱) 辰砂(三钱半) 上末之,姜糊丸,梧子大,每服六丸,薄荷、姜蜜汤下。
大天南星丸,治急慢惊风,涎潮发搐,牙关紧急,口眼相引等症∶胆星(五钱) 天麻 人参 防风(各二钱半) 牛黄 乳香(各一钱) 朱砂(二钱) 全蝎(十四枚) 麝香(一钱) 脑子(五分) 炼蜜为丸,芡实大,荆芥、薄荷汤下。
急慢惊风,发热口噤,手足心伏热,痰热,痰嗽,痰喘,并用涌法重剂,用瓜蒂散轻剂,用苦参、赤小豆末,复用酸齑汁调服之,后用通圣散,蜜丸服之,间以桑树上桑牛,阴干研末服,以平其风。桑牛比杨牛则色黄白者是。
治小儿惊而有热者,人参、茯苓、白芍药、酒炒白术、生姜煎服。夏月加黄连、生甘草、竹叶。世有一药,通治二惊,切不可妄用。
惊有二证,一者,热痰主急惊,当宜泻之;一者,脾虚乃为慢惊所主,多死,治当补脾。急者,只宜降火、下痰、养血;慢者,只用朱砂安神丸,更于血药中求之。东垣云∶慢惊先实脾土,后散风邪。
黑龙丸治急慢二证∶胆星(一两) 礞石(一两) 辰砂(三钱) 芦荟 天竺黄(各五钱) 蜈蚣(一钱半烧灰) 僵蚕(五钱) 青黛(五钱) 上以甘草膏和丸,如鸡头大,急惊用姜蜜薄荷汤化下,慢惊用桔梗白术汤化下。
小儿未盈月惊欲作,中风即死,朱砂新水调浓涂五心神验。惊风,用全蝎一个去翅足,薄荷四叶裹合,于火上炙令叶焦,同研为末,作四服,汤下。大人风涎,只作一服。胎中受惊,未满月发惊,用朱砂研细,用牛黄少许,猪乳汁调稀,抹入口中,入麝香尤妙。初惊用防风导赤散,生干地黄、川芎、木通、防风、甘草等分,用三钱,竹叶煎服。
款用宁神膏∶麦门冬去心(一两) 净麝香(一钱) 茯苓 朱砂(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小饼子,临卧薄荷汤化下,夜一饼。老医尝言,小儿惊搐,多是热证,若便用惊风药,白附子、全蝎、僵蚕、川乌之类,便是坏证。后有医科惊药,只用导赤散加地黄、防风,进三服,导去心经邪热,其搐便止,次服宁神膏神效。
治急慢惊风夺命散,痰涎潮壅滞于咽间,命在须臾,服此无不愈,神效不可尽述,用青礞石一两,入坩锅内,同焰硝一两,炭火 通红,硝尽为度,候冷,药如金色,取研为末。急惊风,痰发热者,薄荷、自然汁调服;慢惊风,脾虚者,以青州白丸子研,煎成稀糊,入蜜调下。
治急慢惊风垂死者,亦可教灸法。男左女右,于大指上,半肉半甲,如箸头大,艾灸三壮。却用∶辰砂薄荷 轻粉(各半钱) 全蝎(一个去翅) 巴豆(一粒去油尽) 同为末,每服半字,用米糕屑煎汤调服。如牙关紧者,挑开灌之,口吐涎痰,腹中泻即愈。
吐泻后成慢惊,昏睡,手足搐搦,以金液丹五钱,青州白丸子三钱,同研为末,生姜米饮调下三分。惊风,子母俱可服四君合二陈加薄荷、天麻、细辛、全蝎。
日月丹,治小儿急慢惊风∶朱砂(一两) 轻粉(一两) 蜈蚣(一条) 上为末,青蒿节内虫为丸,如黍米大,每一岁一丸,乳汁送下。
小儿急慢惊风,热痰壅盛发热∶北薄荷叶 寒水石(各一两) 青黛 白僵蚕 辰砂(以上各一钱) 全蝎(二枚炒) 猪牙皂角(五分炒) 槐角(五分) 防风(半钱梢) 上为末,灯心汤调乳汁灌之。
角弓反张,眼目直视,因惊而致,南星、半夏、竹沥、姜汁灌之,灸印堂。急慢惊风致死者,母丁香一粒口嚼细,人中白刮少许,以母中指血调,擦牙上即苏。
又方,用白乌骨雄鸡血,抹唇上立苏。
- 高刻丹溪治法心要原序
- 重印丹溪治法心要序
- 卷一
- 中风(第一)
- 癞风(第二)
- 伤寒(第三)
- 内伤(第四)
- 暑(第五)
- 注夏(第六)
- 暑风(第七)
- 胃风(第八)
- 湿(第九)
- 火(第十)
- 郁(第十一)
- 伤风(第十二)
- 时病(第十三)
- 斑疹(第十四)
- 大头天行病(第十五)
- 冬温为病(第十六)
- 疟(第十七)
- 咳嗽(第十八)
- 卷二
- 痰(第十九)
- 喘(第二十)
- 哮(第二十一)
- 泄泻(第二十二)
- 霍乱(第二十三)
- 痢(第二十四)
- 呕吐哕(第二十五)
- 恶心(第二十六)
- 卷三
- 翻胃(第二十七)
- 疸(第二十八)
- 消渴(第二十九)
- 水肿(第三十)
- 臌胀(第三十一)
- 自汗(第三十二)
- 盗汗(第三十三)
- 吃逆(第三十四)
- 头风(第三十五)
- 头痛(第三十六)
- 头眩(第三十七)
- 眩运(第三十八)
- 头重(第三十九)
- 头面肿(第四十)
- 眉棱骨痛(第四十一)
- 心痛(第四十二)
- 腰痛(第四十三)
- 卷四
- 胁痛(第四十四)
- 腹痛(第四十五)
- 脾胃不调(第四十六)
- 背项痛(第四十七)
- 臂痛(第四十八)
- 痛风(第四十九、痒附)
- 伤食(第五十)
- 痞(第五十一)
- 嗳气(第五十二)
- 吞酸(第五十三)
- 嘈杂(第五十四)
- 劳瘵(第五十五)
- 诸虚(第五十六)
- 寒热(第五十七)
- 卷五
- 咳血(第五十八)
- 吐血(第五十九)
- 咯血(第六十)
- 衄血(第六十一)
- 溺血(第六十二)
- 下血(第六十三)
- 肠风(第六十四)
- 痔漏(第六十五)
- 梦遗(第六十六)
- 精滑(第六十七)
- 浊(第六十八)
- 淋(第六十九)
- 小便不禁(第七十)
- 小便不通(第七十一)
- 大便秘结(第七十二)
- 关格(第七十三)
- 痫证(第七十四)
- 健忘(第七十五)
- 怔忡(第七十六)
- 惊悸(第七十七)
- 烦躁(第七十八)
- 心病(第七十九)
- 块(一名积瘕第八十)
- 茶癖(第八十一)
- 疝(第八十二)
- 耳(第八十三)
- 鼻(第八十四)
- 脚气(第八十五)
- 卷六
- 痿(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手足心热(第八十八)
- 手足麻木(第八十九)
- 厥(第九十)
- 诸目疾(第九十一)
- 口疮(第九十二)
- 骨(第九十三)
- 咽喉(第九十四)
- 天泡疮(第九十五)
- 齿痛(第九十六)
- 脱肛(第九十七)
- 瘿气(第九十八)
- 吐虫(第九十九)
- 肺痈(第一百)
- 肠痈(第一百一)
- 乳痈(第一百二)
- 骑马痈(第一百三)
- 附骨痈(第一百四)
- 肿毒(第一百五)
- 结核(第一百六)
- 瘰(第一百七)
- 破伤风(第一百八)
- HT疮(第一百九)
- 扑损疮(第一百十)
- 杖疮(第一百十一)
- 短朵(第一百十二)
- 冻疮(第一百十三)
- 下疳疮(第一百十四)
- 汤火疮(第一百十五)
- 金疮(第一百十六)
- 风狗咬(第一百十七)
- 疮癣(第一百十八)
- 虫毒(第一百十九)
- 中毒(第一百二十)
- 胡气(第一百二十一)
- 卷七·妇人科
- 经病(第一)
- 胎孕(第二)
- 产后(第三)
- 血气为病(第四)
- 崩漏(第五)
- 淋涩(第六)
- 转胞(第七)
- 带下赤白(第八)
- 子嗣(第九)
- 断胎法(第十)
- 妇人杂病(第十一)
- 卷八·小儿科
- 初生(第一)
- 急慢惊风(第二)
- 疳病(第三)
- 痘疹(第四)
- 吐泻(第五)
- 痢(第六)
- 诸虫(第七)
- 腹胀痛(第八)
- 诸积(第九)
- 风痰喘嗽(第十)
- 痫狂(第十一)
- 夜啼(第十二)
- 口糜(第十三)
- 口噤(第十四)
- 中风(第十五)
- 历节风(第十六)
- 赤游丹毒(第十七)
- 身体痿痹(第十八)
- 身热(第十九)
- 解颅(第二十)
- 小儿杂病(第二十一)
- 断乳方(第二十二)
- 杂方(第二十三)
- 附∶医案拾遗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