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火盛,木气实,有痰流注,有死血。若肝急木气实,用川芎、苍术、青皮,水煎,下龙荟丸。肝火盛,用生姜汁下当归龙荟丸,此泻火要药也。当归龙荟丸方,蜜丸,治胁痛行痰,曲丸,降肝火,行迟治杂证∶当归 草龙胆 山栀仁 黄柏 黄芩 黄连(各一两) 大黄 芦荟(各半两) 木香(一钱半) 麝香(五分)。一有柴胡、青皮各半两;一方有青黛者,又治湿热,两胁痛尤妙,先以琥珀膏贴痛处,又以生姜汁吞此丸,痛甚者,须炒令热服之;一方入青黛,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又方,小龙会丸∶当归 草龙胆 山栀 黄连 黄芩 柴胡 川芎(各半两),芦荟(三钱)。死血用桃仁、红花、川芎;痰流注者,用二陈汤加南星、川芎、苍术,实,用控涎丹下痰;肝苦急(已见《医要》),急食辛以散之,抚芎、苍术;胁痛甚者,用生姜汁下龙荟丸,肝火盛故也;咳嗽胁痛者(已见《医要》),二陈加南星、香附、青皮、青黛、姜汁。左金丸治肝火∶黄芩(六两) 茱萸(五钱)。
又方推气散,治右胁痛甚不可忍∶片姜黄 炒枳壳 炒桂心(各半两) 炙甘草(三钱) 上末,每服二钱,酒服下。控涎丹治一身气痛,及胁走痛,痰挟死血加桃仁泥丸。
治心胁痛∶干姜(微炒) 芫花(醋炒,各等分)
蜜丸,每服十二丸,大效。
气弱人,胁下痛、脉细紧或弦,多从劳役怒气得之,八物汤∶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药,加木香、官桂、青皮。
胁痛、大便秘实,脉实者,木香槟榔丸∶木香(五钱) 青皮(二钱) 陈皮(二钱) 枳壳(一钱) 槟榔(二钱) 川连(二钱) 黄柏(四钱) 大黄(四钱) 香附(一钱) 牵牛头末(八钱)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姜汤下。
湿热腰腿疼痛,两胁搐急,露卧湿地,不能转侧,苍术汤,(方见腰痛条下)。
一人胁下痰气攻痛,以控涎丹下;如面之状,用白芥子下痰,辛以散痛。
一人胸右一点刺痛虚肿,自觉内热攻外,口觉流涎不止,怨成肺痈,贝母、栝蒌、南星去涎,紫苏梗泻肺气,芩、连姜炒、陈皮、茯苓,导而下行,香附、枳壳宽膈痛,皂角刺解结痛,桔梗浮上,不食加白术,凡吐水饮不用栝蒌,恐泥用苍术之类。
一人左胁应胸气痛∶栝蒌(一两) 贝母(一两) 南星(一两) 当归(五钱) 桃仁(五钱) 川芎(五钱) 柴胡(五钱) 黄连(炒五钱) 黄芩(炒五钱) 山栀(炒五钱) 香附(五钱炒) 姜黄(五钱炒) 芦荟(三钱)青皮(三钱) 陈皮(三钱) 青黛(一钱五分) 草龙胆(炒五钱)。
心胸腹胁疼痛,二陈汤加人参、白术、并诸香药治效;有瘀血,当用破血行气药,留尖桃仁、香附之类;火盛当伐肝,肝苦急,宜食辛以散之,或小柴胡汤亦可治。木走土中,胁痛呕吐乃风邪羁绊于脾胃之间也。用二陈汤加天麻、白芍药、炒曲、枳壳、香附、白术、砂仁。
多怒之人,腹胁时常作痛者,小柴胡加川芎、芍药、青皮之类;痛甚者,就以煎药送下当归龙荟丸,其效甚速。
一人脾疼带胁痛,口微干,问已多年,时尚秋热,以二陈加甘葛、川芎、青皮、木通,煎下龙荟丸。
一人元气虚乏,两胁微痛,补中益气加白芍、龙胆、青皮、枳壳、香附、川芎。
一人胁疼,每日至晚发热,乃阴虚也,用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龙胆、青皮、甘葛;阴虚甚加黄柏、知母。
- 高刻丹溪治法心要原序
- 重印丹溪治法心要序
- 卷一
- 中风(第一)
- 癞风(第二)
- 伤寒(第三)
- 内伤(第四)
- 暑(第五)
- 注夏(第六)
- 暑风(第七)
- 胃风(第八)
- 湿(第九)
- 火(第十)
- 郁(第十一)
- 伤风(第十二)
- 时病(第十三)
- 斑疹(第十四)
- 大头天行病(第十五)
- 冬温为病(第十六)
- 疟(第十七)
- 咳嗽(第十八)
- 卷二
- 痰(第十九)
- 喘(第二十)
- 哮(第二十一)
- 泄泻(第二十二)
- 霍乱(第二十三)
- 痢(第二十四)
- 呕吐哕(第二十五)
- 恶心(第二十六)
- 卷三
- 翻胃(第二十七)
- 疸(第二十八)
- 消渴(第二十九)
- 水肿(第三十)
- 臌胀(第三十一)
- 自汗(第三十二)
- 盗汗(第三十三)
- 吃逆(第三十四)
- 头风(第三十五)
- 头痛(第三十六)
- 头眩(第三十七)
- 眩运(第三十八)
- 头重(第三十九)
- 头面肿(第四十)
- 眉棱骨痛(第四十一)
- 心痛(第四十二)
- 腰痛(第四十三)
- 卷四
- 胁痛(第四十四)
- 腹痛(第四十五)
- 脾胃不调(第四十六)
- 背项痛(第四十七)
- 臂痛(第四十八)
- 痛风(第四十九、痒附)
- 伤食(第五十)
- 痞(第五十一)
- 嗳气(第五十二)
- 吞酸(第五十三)
- 嘈杂(第五十四)
- 劳瘵(第五十五)
- 诸虚(第五十六)
- 寒热(第五十七)
- 卷五
- 咳血(第五十八)
- 吐血(第五十九)
- 咯血(第六十)
- 衄血(第六十一)
- 溺血(第六十二)
- 下血(第六十三)
- 肠风(第六十四)
- 痔漏(第六十五)
- 梦遗(第六十六)
- 精滑(第六十七)
- 浊(第六十八)
- 淋(第六十九)
- 小便不禁(第七十)
- 小便不通(第七十一)
- 大便秘结(第七十二)
- 关格(第七十三)
- 痫证(第七十四)
- 健忘(第七十五)
- 怔忡(第七十六)
- 惊悸(第七十七)
- 烦躁(第七十八)
- 心病(第七十九)
- 块(一名积瘕第八十)
- 茶癖(第八十一)
- 疝(第八十二)
- 耳(第八十三)
- 鼻(第八十四)
- 脚气(第八十五)
- 卷六
- 痿(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手足心热(第八十八)
- 手足麻木(第八十九)
- 厥(第九十)
- 诸目疾(第九十一)
- 口疮(第九十二)
- 骨(第九十三)
- 咽喉(第九十四)
- 天泡疮(第九十五)
- 齿痛(第九十六)
- 脱肛(第九十七)
- 瘿气(第九十八)
- 吐虫(第九十九)
- 肺痈(第一百)
- 肠痈(第一百一)
- 乳痈(第一百二)
- 骑马痈(第一百三)
- 附骨痈(第一百四)
- 肿毒(第一百五)
- 结核(第一百六)
- 瘰(第一百七)
- 破伤风(第一百八)
- HT疮(第一百九)
- 扑损疮(第一百十)
- 杖疮(第一百十一)
- 短朵(第一百十二)
- 冻疮(第一百十三)
- 下疳疮(第一百十四)
- 汤火疮(第一百十五)
- 金疮(第一百十六)
- 风狗咬(第一百十七)
- 疮癣(第一百十八)
- 虫毒(第一百十九)
- 中毒(第一百二十)
- 胡气(第一百二十一)
- 卷七·妇人科
- 经病(第一)
- 胎孕(第二)
- 产后(第三)
- 血气为病(第四)
- 崩漏(第五)
- 淋涩(第六)
- 转胞(第七)
- 带下赤白(第八)
- 子嗣(第九)
- 断胎法(第十)
- 妇人杂病(第十一)
- 卷八·小儿科
- 初生(第一)
- 急慢惊风(第二)
- 疳病(第三)
- 痘疹(第四)
- 吐泻(第五)
- 痢(第六)
- 诸虫(第七)
- 腹胀痛(第八)
- 诸积(第九)
- 风痰喘嗽(第十)
- 痫狂(第十一)
- 夜啼(第十二)
- 口糜(第十三)
- 口噤(第十四)
- 中风(第十五)
- 历节风(第十六)
- 赤游丹毒(第十七)
- 身体痿痹(第十八)
- 身热(第十九)
- 解颅(第二十)
- 小儿杂病(第二十一)
- 断乳方(第二十二)
- 杂方(第二十三)
- 附∶医案拾遗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