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瘀血、湿热、痰积、闪挫。腰痛之脉必弦而沉。弦者,为虚;沉者,为滞。若脉大者,肾虚涩者,是瘀血;缓者,是湿;滑与伏者,是痰。肾虚者,用杜仲、龟板、黄柏、知母、枸杞、五味,一加补骨脂、猪脊髓,丸服。瘀血作痛者,宜行血顺气补阴丸加桃仁、红花之类。更刺委中穴出血,以其血滞于下也。湿热作痛者,宜燥湿行气,用苍术、杜仲、川芎、黄柏之类,宜子和煨肾散。因痰作痛者,二陈加南星,佐以快气药,使痰随气运。闪挫诸实痛者,当归承气等下之。肾着为病,腰冷如水,身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腹重如有物在腰,治宜流湿兼用温暖药以散之。寒湿作痛者,摩腰膏治之。腰痛不能立者,针人中穴。久患腰痛,必官桂以开之,方止股痛,胁痛亦可用。诸痛,勿用参补气,气不通则愈痛。凡诸痛多属火,不可峻用寒凉药,以温散之可也。
湿痰腰痛作泄∶龟板(炙一两) 樗皮(炒) 苍术 滑石(各五钱) 炒芍、香附(各四钱) 上粥丸,如内伤白术、山楂汤下。
腰腿湿痛∶酒炙龟板 酒炙柏(各五钱) 青皮(三钱) 生甘草(一钱半) 上末之,捣姜一片,入药末二钱重,研细,以苍耳汁调,荡起令沸服之。
腰脚湿痛∶龟板末(二两酒炙) 酒炙柏 苍耳 苍术 威灵(酒洗各一两) 扁柏(半两)上末之,以黑豆汁煎四物汤、陈皮、甘草、生姜,去渣调服前药二钱。
摩腰膏治老人虚人腰痛,并治白带∶乌附 南星(各二钱半)雄、砂(各一钱) 樟脑 丁香 干姜 吴茱(各钱半) 麝(五粒) 上为末,蜜丸,如龙眼大,每一丸姜汁化开,如粥,浓火烘热放掌中摩腰上,候药尽粘腰上为度,烘绵衣缚定,腰热如火,间二日用一丸。
治湿热腰腿疼痛,两胁搐急,露卧湿地,不能转侧苍术汤∶苍术、黄柏、柴胡、防风、附子、杜仲、川芎、肉桂作汤服之。若寒湿气客身,体沉重肿痛,面色痿黄加麻黄。
一人年六十,因坠马腰疼不可忍,六脉散大,重取则弦小而长稍坚,此有恶血未可逐之,且以补接为先,以苏木煎参、归、芎、陈皮、甘草服之。半月后,脉渐敛,食渐进,遂以前药调下自然铜等药,一旦而安。
治腰痛并筋骨冷痛∶当归、赤芍药、羌活、酒炒黄柏、酒炒杜仲各一钱、白术、川芎、木香、槟榔、防风、白芷、苍术、八角茴香各半钱、甘草三分,作汤,调乳香一钱,食前服。外用摩腰膏亦好。
- 高刻丹溪治法心要原序
- 重印丹溪治法心要序
- 卷一
- 中风(第一)
- 癞风(第二)
- 伤寒(第三)
- 内伤(第四)
- 暑(第五)
- 注夏(第六)
- 暑风(第七)
- 胃风(第八)
- 湿(第九)
- 火(第十)
- 郁(第十一)
- 伤风(第十二)
- 时病(第十三)
- 斑疹(第十四)
- 大头天行病(第十五)
- 冬温为病(第十六)
- 疟(第十七)
- 咳嗽(第十八)
- 卷二
- 痰(第十九)
- 喘(第二十)
- 哮(第二十一)
- 泄泻(第二十二)
- 霍乱(第二十三)
- 痢(第二十四)
- 呕吐哕(第二十五)
- 恶心(第二十六)
- 卷三
- 翻胃(第二十七)
- 疸(第二十八)
- 消渴(第二十九)
- 水肿(第三十)
- 臌胀(第三十一)
- 自汗(第三十二)
- 盗汗(第三十三)
- 吃逆(第三十四)
- 头风(第三十五)
- 头痛(第三十六)
- 头眩(第三十七)
- 眩运(第三十八)
- 头重(第三十九)
- 头面肿(第四十)
- 眉棱骨痛(第四十一)
- 心痛(第四十二)
- 腰痛(第四十三)
- 卷四
- 胁痛(第四十四)
- 腹痛(第四十五)
- 脾胃不调(第四十六)
- 背项痛(第四十七)
- 臂痛(第四十八)
- 痛风(第四十九、痒附)
- 伤食(第五十)
- 痞(第五十一)
- 嗳气(第五十二)
- 吞酸(第五十三)
- 嘈杂(第五十四)
- 劳瘵(第五十五)
- 诸虚(第五十六)
- 寒热(第五十七)
- 卷五
- 咳血(第五十八)
- 吐血(第五十九)
- 咯血(第六十)
- 衄血(第六十一)
- 溺血(第六十二)
- 下血(第六十三)
- 肠风(第六十四)
- 痔漏(第六十五)
- 梦遗(第六十六)
- 精滑(第六十七)
- 浊(第六十八)
- 淋(第六十九)
- 小便不禁(第七十)
- 小便不通(第七十一)
- 大便秘结(第七十二)
- 关格(第七十三)
- 痫证(第七十四)
- 健忘(第七十五)
- 怔忡(第七十六)
- 惊悸(第七十七)
- 烦躁(第七十八)
- 心病(第七十九)
- 块(一名积瘕第八十)
- 茶癖(第八十一)
- 疝(第八十二)
- 耳(第八十三)
- 鼻(第八十四)
- 脚气(第八十五)
- 卷六
- 痿(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手足心热(第八十八)
- 手足麻木(第八十九)
- 厥(第九十)
- 诸目疾(第九十一)
- 口疮(第九十二)
- 骨(第九十三)
- 咽喉(第九十四)
- 天泡疮(第九十五)
- 齿痛(第九十六)
- 脱肛(第九十七)
- 瘿气(第九十八)
- 吐虫(第九十九)
- 肺痈(第一百)
- 肠痈(第一百一)
- 乳痈(第一百二)
- 骑马痈(第一百三)
- 附骨痈(第一百四)
- 肿毒(第一百五)
- 结核(第一百六)
- 瘰(第一百七)
- 破伤风(第一百八)
- HT疮(第一百九)
- 扑损疮(第一百十)
- 杖疮(第一百十一)
- 短朵(第一百十二)
- 冻疮(第一百十三)
- 下疳疮(第一百十四)
- 汤火疮(第一百十五)
- 金疮(第一百十六)
- 风狗咬(第一百十七)
- 疮癣(第一百十八)
- 虫毒(第一百十九)
- 中毒(第一百二十)
- 胡气(第一百二十一)
- 卷七·妇人科
- 经病(第一)
- 胎孕(第二)
- 产后(第三)
- 血气为病(第四)
- 崩漏(第五)
- 淋涩(第六)
- 转胞(第七)
- 带下赤白(第八)
- 子嗣(第九)
- 断胎法(第十)
- 妇人杂病(第十一)
- 卷八·小儿科
- 初生(第一)
- 急慢惊风(第二)
- 疳病(第三)
- 痘疹(第四)
- 吐泻(第五)
- 痢(第六)
- 诸虫(第七)
- 腹胀痛(第八)
- 诸积(第九)
- 风痰喘嗽(第十)
- 痫狂(第十一)
- 夜啼(第十二)
- 口糜(第十三)
- 口噤(第十四)
- 中风(第十五)
- 历节风(第十六)
- 赤游丹毒(第十七)
- 身体痿痹(第十八)
- 身热(第十九)
- 解颅(第二十)
- 小儿杂病(第二十一)
- 断乳方(第二十二)
- 杂方(第二十三)
- 附∶医案拾遗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