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宝膏,治暴发热壅有翳者甚效,用∶蕤仁(去油) 硼砂(各一钱) 辰砂(三分) 冰片(一分) 共为极细末,蜜调点之。
治烂眶眼用∶薄荷、荆芥、细辛,等分,为粗末,烧取烟烬,点眼。其法如香烧之,以青碗涂蜜少许覆烟上,待烟烬为度,以瓷器收藏,凡眼有风热多泪者,皆可点之。平风止泪散,歌曰∶风热泪更兼疼,苍附芎辛荷芷停,木贼夏枯防国老,煎汤服饵即安宁。
又方点药,用寒水石捶碎,以童便浸七日,晒七日,再浸七日研末,每一两加真轻粉五分,再研极细,又夜露七宿,晒七日,临用加冰片少许,点之。
治血虚眼,用生熟地黄丸∶生、熟地黄(各二两) 石斛 玄参(各一两) 末之,蜜丸。冬月眼暴发痛,亦当解散不可用凉药。黑睛有翳,皆用黄柏、知母。眼睛痛,知母、黄柏泻肾火,当归养阴,羌活引经。眼中风泪,食后吞龙荟丸数粒,日三服。
一人病眼,至春夏便发,当作郁治∶黄芩(二两酒浸) 南星(姜制二两) 香附 苍术(以上便浸二两) 连翘(二两)山栀(炒一两) 导芎(便浸一两半) 陈皮(酒浸半两) 草龙胆(酒蒸半两) 萝卜(半两) 青黛(半两)柴胡(三钱) 上末之,曲糊丸。
一人眼内陷∶生地 熟地(各一斤) 杏仁(四两) 石斛 牛膝(以上各半斤)防风(六两) 枳壳(五两) 蜜丸服之。
治暴发血热壅肿作痛,四物汤加草龙胆、防己、防风、羌活。眼眶涩烂因风而作,用风药燥之。柴胡散∶柴胡、羌活、防风、生地黄、赤芍药、甘草、桔梗、荆芥。劳役饮食不节,内障昏暗蔓荆子汤。
治内障,四物汤加酒炒黄芩、黄连、黄柏,并服者,可用噙药,霜梅、僵蚕、白矾和丸,绵裹噙化。
喉痹方,以白梅入蚰蜓令化,噙梅于口内。
治风热喉痹,先以千缗汤,后以四物汤加黄柏、知母,养阴则火降。
又方,以猪牙皂角末、霜梅为丸,噙化。
又方,茜草一两,作一服,降血中之火。
又方∶焰硝(半钱) 枯矾(一钱) 硼砂(一钱) 共为细末,用杜、牛膝捣汁,调下。
润喉散治气郁夜热,咽干哽塞∶桔梗(二钱半) 粉草(一钱) 紫河车(四钱) 香附子(三钱) 百药煎(一钱半)
上为细末,敷口内。咽喉生疮损了,不用生姜折辣痛,又能散不收。咽痛,必用荆芥;阴火炎者,必用玄参。咽痛,硼砂或和胆矾、僵蚕、白矾为末,霜梅捣和,噙之。
治一切咽喉痛,用倒摘刺根,净洗,入些少好醋同研,滴入喉中、耳中,痒即愈。咽喉生疮并痛,属热,多是虚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实火,用人参、黄柏蜜炙、荆芥;虚火,用人参、竹沥。热用黄连、荆芥、薄荷、硝石,以蜜调噙。血虚者,以四物汤加竹沥。
治喉痹,或有鼻中垂血丝,结成小血珠垂在咽喉中,用杜牛膝,即鼓槌草直而独条者,捣碎,用好米醋少些和研,取汁三五滴滴入鼻中,即破。
一人体肥,膏粱饮酒,常劳倦发咽痛,鼻塞痰嗽,凉膈散加桔梗、荆芥、南星、枳实。杜清碧通神散,治喉痹吐出风痰甚效方,见风条下。喉风吐剂,僵蚕、牙皂、白矾为末,黄齑汁调 ,探吐。针法,以三棱针于少商穴刺之,出血立愈。
- 高刻丹溪治法心要原序
- 重印丹溪治法心要序
- 卷一
- 中风(第一)
- 癞风(第二)
- 伤寒(第三)
- 内伤(第四)
- 暑(第五)
- 注夏(第六)
- 暑风(第七)
- 胃风(第八)
- 湿(第九)
- 火(第十)
- 郁(第十一)
- 伤风(第十二)
- 时病(第十三)
- 斑疹(第十四)
- 大头天行病(第十五)
- 冬温为病(第十六)
- 疟(第十七)
- 咳嗽(第十八)
- 卷二
- 痰(第十九)
- 喘(第二十)
- 哮(第二十一)
- 泄泻(第二十二)
- 霍乱(第二十三)
- 痢(第二十四)
- 呕吐哕(第二十五)
- 恶心(第二十六)
- 卷三
- 翻胃(第二十七)
- 疸(第二十八)
- 消渴(第二十九)
- 水肿(第三十)
- 臌胀(第三十一)
- 自汗(第三十二)
- 盗汗(第三十三)
- 吃逆(第三十四)
- 头风(第三十五)
- 头痛(第三十六)
- 头眩(第三十七)
- 眩运(第三十八)
- 头重(第三十九)
- 头面肿(第四十)
- 眉棱骨痛(第四十一)
- 心痛(第四十二)
- 腰痛(第四十三)
- 卷四
- 胁痛(第四十四)
- 腹痛(第四十五)
- 脾胃不调(第四十六)
- 背项痛(第四十七)
- 臂痛(第四十八)
- 痛风(第四十九、痒附)
- 伤食(第五十)
- 痞(第五十一)
- 嗳气(第五十二)
- 吞酸(第五十三)
- 嘈杂(第五十四)
- 劳瘵(第五十五)
- 诸虚(第五十六)
- 寒热(第五十七)
- 卷五
- 咳血(第五十八)
- 吐血(第五十九)
- 咯血(第六十)
- 衄血(第六十一)
- 溺血(第六十二)
- 下血(第六十三)
- 肠风(第六十四)
- 痔漏(第六十五)
- 梦遗(第六十六)
- 精滑(第六十七)
- 浊(第六十八)
- 淋(第六十九)
- 小便不禁(第七十)
- 小便不通(第七十一)
- 大便秘结(第七十二)
- 关格(第七十三)
- 痫证(第七十四)
- 健忘(第七十五)
- 怔忡(第七十六)
- 惊悸(第七十七)
- 烦躁(第七十八)
- 心病(第七十九)
- 块(一名积瘕第八十)
- 茶癖(第八十一)
- 疝(第八十二)
- 耳(第八十三)
- 鼻(第八十四)
- 脚气(第八十五)
- 卷六
- 痿(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手足心热(第八十八)
- 手足麻木(第八十九)
- 厥(第九十)
- 诸目疾(第九十一)
- 口疮(第九十二)
- 骨(第九十三)
- 咽喉(第九十四)
- 天泡疮(第九十五)
- 齿痛(第九十六)
- 脱肛(第九十七)
- 瘿气(第九十八)
- 吐虫(第九十九)
- 肺痈(第一百)
- 肠痈(第一百一)
- 乳痈(第一百二)
- 骑马痈(第一百三)
- 附骨痈(第一百四)
- 肿毒(第一百五)
- 结核(第一百六)
- 瘰(第一百七)
- 破伤风(第一百八)
- HT疮(第一百九)
- 扑损疮(第一百十)
- 杖疮(第一百十一)
- 短朵(第一百十二)
- 冻疮(第一百十三)
- 下疳疮(第一百十四)
- 汤火疮(第一百十五)
- 金疮(第一百十六)
- 风狗咬(第一百十七)
- 疮癣(第一百十八)
- 虫毒(第一百十九)
- 中毒(第一百二十)
- 胡气(第一百二十一)
- 卷七·妇人科
- 经病(第一)
- 胎孕(第二)
- 产后(第三)
- 血气为病(第四)
- 崩漏(第五)
- 淋涩(第六)
- 转胞(第七)
- 带下赤白(第八)
- 子嗣(第九)
- 断胎法(第十)
- 妇人杂病(第十一)
- 卷八·小儿科
- 初生(第一)
- 急慢惊风(第二)
- 疳病(第三)
- 痘疹(第四)
- 吐泻(第五)
- 痢(第六)
- 诸虫(第七)
- 腹胀痛(第八)
- 诸积(第九)
- 风痰喘嗽(第十)
- 痫狂(第十一)
- 夜啼(第十二)
- 口糜(第十三)
- 口噤(第十四)
- 中风(第十五)
- 历节风(第十六)
- 赤游丹毒(第十七)
- 身体痿痹(第十八)
- 身热(第十九)
- 解颅(第二十)
- 小儿杂病(第二十一)
- 断乳方(第二十二)
- 杂方(第二十三)
- 附∶医案拾遗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