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补丸去肾经火,燥下焦湿,治筋骨软,气虚补气药下,血虚补血药下,黄柏酒炒褐色为末,水糊丸服。
五补汤补心、肝、脾、肺、肾。莲肉(去心) 干山药(蒸) 枸杞子 锁阳(酒洗等分),上末之,加酥油少许,白汤点服。
沉香百补丸∶熟地(六两酒洗) 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 人参(各二两) 杜仲(炒) 当归(各三两) 菟丝(四两酒浸) 沉香(一两) 上末之,蜜丸,盐汤下。
下焦补药,龙虎丸大效∶上甲(醋炙六两) 药苗(酒蒸焙干二两) 侧柏(二两) 黄柏(酒炒半斤) 知母(盐酒炒二两) 熟地黄(二两) 芍药(二两) 琐阳(酒捣五钱) 当归(酒浸五钱) 陈皮(去白二两) 虎骨(酒浸酥炙一两) 龟板(酒浸酥炙四两) 上为末,酒煮羊肉为丸。冬月加干姜。
补肾丸治酒色痿厥之重者,汤使与大补丸同,冬月根据本方,春夏去干姜∶干姜(一钱)黄柏(炒一两半) 龟板(酒炙一两半) 牛膝(一两酒焙) 陈皮(半两去穣) 上末之,姜糊丸,酒糊丸亦可,服八九十丸。
补天丸,气血两虚甚者,以此补之,与补肾丸并行。虚劳发热者,又当以骨蒸药佐之。其方,以紫河车洗净,以布拭干,同补肾丸捣细,焙干研末,酒米糊丸。夏加五味子半两。
虎潜丸治痿与补肾丸同∶黄柏(酒炒半斤) 龟板(酥炙四两) 知母(酒炒三两) 熟地黄(二两) 陈皮(二两) 白芍药(二两) 锁阳(一两半) 虎骨(炙一两) 干姜(半两) 上为末,酒糊丸,或粥丸。
一方加金箔十片;一方加生地黄;懒言语加山药。补血丸∶炒黄柏、酒炒知母、酥炙败龟板,各等分,干姜三分之一,上末之,酒糊为丸。
补虚丸∶参、术、山药、杞子、锁阳,为末糊丸。
补阴丸∶侧柏(二两) 黄柏(二两) 山药(二两) 龟板(酒炙三两) 黄连(半两) 苦参(三两) 上末之,冬加干姜,夏加缩砂,以地黄膏为丸。
又方∶下甲(二两) 黄柏(五钱) 牛膝(五钱) 人参(五钱) 香附(一两) 白芍药(一两) 甘草(三钱) 缩砂(三钱,春不用) 上末之,酒糊为丸。
又方∶下甲(三两) 黄柏(一两) 上地黄细切,酒蒸擂碎为丸。
又方∶酒板(二两) 黄柏(七钱半) 知母(半两) 人参(三钱半) 川牛膝(一两) 上为末,酒糊丸。
又方∶酒板(一两) 黄柏(半两) 知母(三钱) 五味子(二钱) 上末之,酒糊丸。
抑结不散∶下甲(五两) 侧柏(一两半) 香附(二两) 上末之,姜汁浸地黄膏丸,空心服之。三补丸,治上焦积热,泄五脏之火,黄芩、黄连、黄柏,上为末,炊饼为丸。
又方治酒色过度,伤少阴∶黄柏(炒一两半) 黄连(炒一两) 条芩(炒半两) 龟板(酒炙三两) 上末之,冬加炒黑干姜(三钱),夏加缩砂三钱,五味子半两,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白汤下。
治阴虚∶人参(七钱) 白术(三钱) 麦门冬(半两) 陈皮(一钱) 作一服,煎汤吞三补丸。
治体弱肥壮,血虚脉大∶龟板(三两) 侧柏(酒蒸七钱半) 生地黄(一两半) 白芍药(炒一两) 乌药叶(酒蒸七钱半) 上末之,以生地黄煮为膏,捣末为丸,以白术四钱,香附一钱半煎汤吞之。
益少阴经血,解五脏结气,此方甚捷∶山栀子炒,令十分有二分黑,为末,以姜汁入汤内同煎,饮之。
五补丸∶枸杞(五钱) 锁阳(五钱) 续断(一两) 蛇床(微炒一两)两头尖(二钱半)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淡盐汤下三十六丸。
锁阳丸∶龟板(一两酒炙) 知母(酒炒一两) 黄柏(酒炒一两) 虎骨(酒炙二钱半) 杜仲(姜汁炒半两) 锁阳(酒浸半两) 当归(半两) 地黄(半两) 牛膝(酒浸二钱半) 破故纸(二钱半) 续断(酒浸二钱半)。
诸补命门之药,须入血药则能补精,阳生阴长之道故也,阳药盖散火多。
补心丸∶朱砂(二钱半) 栝蒌(半两) 黄连(三钱) 当归身尾(三钱半) 上末之,猪心血为丸。
宁心益志丸∶人参 茯神 牡砺 远志 酸枣仁 益智仁(以上各五钱) 辰砂(二钱半) 上末之,枣肉为丸。
安神丸∶朱砂(一钱) 黄连(酒制一钱半) 甘草(炙半钱) 生地黄(五分) 当归(一钱) 上为末,炊饼丸。
男子补益脾胃肾虚弱∶川附(炮一两) 人参白术 五味子 当归 续断 山茱萸(去梗) 破故纸 肉苁蓉(酒浸) 白芍药(炒) 莲肉(各一两) 菟丝子(二两) 鹿茸(酥炙) 沉香 肉桂(各二钱) 上末之,酒糊丸,空心盐汤下。
补阴丸∶熟地(八两酒洗) 黄柏(四两酒洗) 当归(酒洗) 菟丝子 肉苁蓉(酒洗) 知母(酒洗) 枸杞(各三两) 天门冬 龟板(酥炙) 山药(各二两) 五味(一两半) 上末之,用参四两, 八两熬膏,再用猪肾酒煮捣烂,同和为丸。
固本丸∶人参 生地 熟地 天冬 麦冬(各二两) 黄柏 知母 牛膝 杜仲 龟板五味 茯神 远志(各一两) 上末之,酒糊丸。(脾胃怯加白术,明目加枸杞子。)
- 高刻丹溪治法心要原序
- 重印丹溪治法心要序
- 卷一
- 中风(第一)
- 癞风(第二)
- 伤寒(第三)
- 内伤(第四)
- 暑(第五)
- 注夏(第六)
- 暑风(第七)
- 胃风(第八)
- 湿(第九)
- 火(第十)
- 郁(第十一)
- 伤风(第十二)
- 时病(第十三)
- 斑疹(第十四)
- 大头天行病(第十五)
- 冬温为病(第十六)
- 疟(第十七)
- 咳嗽(第十八)
- 卷二
- 痰(第十九)
- 喘(第二十)
- 哮(第二十一)
- 泄泻(第二十二)
- 霍乱(第二十三)
- 痢(第二十四)
- 呕吐哕(第二十五)
- 恶心(第二十六)
- 卷三
- 翻胃(第二十七)
- 疸(第二十八)
- 消渴(第二十九)
- 水肿(第三十)
- 臌胀(第三十一)
- 自汗(第三十二)
- 盗汗(第三十三)
- 吃逆(第三十四)
- 头风(第三十五)
- 头痛(第三十六)
- 头眩(第三十七)
- 眩运(第三十八)
- 头重(第三十九)
- 头面肿(第四十)
- 眉棱骨痛(第四十一)
- 心痛(第四十二)
- 腰痛(第四十三)
- 卷四
- 胁痛(第四十四)
- 腹痛(第四十五)
- 脾胃不调(第四十六)
- 背项痛(第四十七)
- 臂痛(第四十八)
- 痛风(第四十九、痒附)
- 伤食(第五十)
- 痞(第五十一)
- 嗳气(第五十二)
- 吞酸(第五十三)
- 嘈杂(第五十四)
- 劳瘵(第五十五)
- 诸虚(第五十六)
- 寒热(第五十七)
- 卷五
- 咳血(第五十八)
- 吐血(第五十九)
- 咯血(第六十)
- 衄血(第六十一)
- 溺血(第六十二)
- 下血(第六十三)
- 肠风(第六十四)
- 痔漏(第六十五)
- 梦遗(第六十六)
- 精滑(第六十七)
- 浊(第六十八)
- 淋(第六十九)
- 小便不禁(第七十)
- 小便不通(第七十一)
- 大便秘结(第七十二)
- 关格(第七十三)
- 痫证(第七十四)
- 健忘(第七十五)
- 怔忡(第七十六)
- 惊悸(第七十七)
- 烦躁(第七十八)
- 心病(第七十九)
- 块(一名积瘕第八十)
- 茶癖(第八十一)
- 疝(第八十二)
- 耳(第八十三)
- 鼻(第八十四)
- 脚气(第八十五)
- 卷六
- 痿(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手足心热(第八十八)
- 手足麻木(第八十九)
- 厥(第九十)
- 诸目疾(第九十一)
- 口疮(第九十二)
- 骨(第九十三)
- 咽喉(第九十四)
- 天泡疮(第九十五)
- 齿痛(第九十六)
- 脱肛(第九十七)
- 瘿气(第九十八)
- 吐虫(第九十九)
- 肺痈(第一百)
- 肠痈(第一百一)
- 乳痈(第一百二)
- 骑马痈(第一百三)
- 附骨痈(第一百四)
- 肿毒(第一百五)
- 结核(第一百六)
- 瘰(第一百七)
- 破伤风(第一百八)
- HT疮(第一百九)
- 扑损疮(第一百十)
- 杖疮(第一百十一)
- 短朵(第一百十二)
- 冻疮(第一百十三)
- 下疳疮(第一百十四)
- 汤火疮(第一百十五)
- 金疮(第一百十六)
- 风狗咬(第一百十七)
- 疮癣(第一百十八)
- 虫毒(第一百十九)
- 中毒(第一百二十)
- 胡气(第一百二十一)
- 卷七·妇人科
- 经病(第一)
- 胎孕(第二)
- 产后(第三)
- 血气为病(第四)
- 崩漏(第五)
- 淋涩(第六)
- 转胞(第七)
- 带下赤白(第八)
- 子嗣(第九)
- 断胎法(第十)
- 妇人杂病(第十一)
- 卷八·小儿科
- 初生(第一)
- 急慢惊风(第二)
- 疳病(第三)
- 痘疹(第四)
- 吐泻(第五)
- 痢(第六)
- 诸虫(第七)
- 腹胀痛(第八)
- 诸积(第九)
- 风痰喘嗽(第十)
- 痫狂(第十一)
- 夜啼(第十二)
- 口糜(第十三)
- 口噤(第十四)
- 中风(第十五)
- 历节风(第十六)
- 赤游丹毒(第十七)
- 身体痿痹(第十八)
- 身热(第十九)
- 解颅(第二十)
- 小儿杂病(第二十一)
- 断乳方(第二十二)
- 杂方(第二十三)
- 附∶医案拾遗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