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病,凡阴虚者难治。久病恶寒,当用解郁。恶寒,阳虚也,用人参、黄 之类,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参、之气。背恶寒甚者,脉浮大无力者,是阳虚。虚劳冬月恶寒之甚,气实者可下,亦宜解表,用柴胡、葛根。用苍术恐燥。阴虚发热,四物汤加炒柏,兼气虚者,加人参、白术、黄 ;阳虚发热,补中益气汤;湿痰夜发热,三补丸加白芍药;气虚发热,参苏饮。
久病阴虚气郁,夜热∶酒芍药(一两二钱) 香附(一两) 苍术(五钱) 片芩(三钱) 甘草(一钱半) 蒸饼为丸服。发热有休止,或夜发昼止,昼发夜止,或巳午间发,或申未间发,小柴胡加参、术;渴加栝蒌根。如脉弱服前药不减,补中益气汤倍加参、 、归、术,多服自愈。
发热恶寒宜解表,发热用柴胡,恶寒用苍术。气稍虚,骨蒸发热,或发寒,大便涩,脉实,能食,大便利则热除,柴胡饮子。气实表热能食,脉弦无汗,而能睡者,或痰积寒热,小柴胡汤。
一人六月得患恶寒,大便结燥,不敢见风,人肥实,起居如常,大承气汤。
一妇人恶寒,用苦参、赤小豆各一钱为末,齑水吐后,用川芎、苍术、南星、酒芩,酒曲糊丸服之。
一男子年二十三,因饮酒发热,用青黛、栝蒌仁,研入姜汁,日饮数匙,三日而愈。
一人,天明时发微寒便热至晚,两腋汗出,手足热甚,则胸满拘急,大便实而能食,似劳怯病者,脉不数,但弦细而沉,询知因怒气得者,但用大柴胡汤,惟胸背拘急不除,后用二陈汤加羌活、防风、黄芩、红花。进士周本道年三十余,得畏寒病,服附子数百而病甚,求治,脉弦而似缓,予以江茶入姜汁、香油些少,吐痰一升许,减绵太半,及与防风通圣散去大黄、芒硝,加地黄,百余帖而安。周甚喜,予曰∶未也燥热,已多血伤,亦深须淡食以养胃,内观以养神,则水可生而火可降,彼方勇于仕进,一切务外,不守禁忌。予曰∶若多与补血凉药亦可稍安,内外不静,肾水不生,附毒必发病,安之后官于婺城巡夜,胃寒非附子不可疗,而性怕生姜,只得猪腰子作片,煮附子三帖愈。予曰∶可急归,知其附毒易发,彼以为迂。半年后,果疽发背而死。
一人年二十余,九月间发热头痛,妄言见鬼,医与小柴胡汤十余帖,而热愈甚。其形肥,脉弦大而数,左大甚,遂作虚治之。以人参、白术为君,茯苓、芍药为臣,黄 为佐,加附子一片为使,与二帖证不减。或言脉数大,狂热,又大渴,附子恐误。予曰∶虚甚,误投寒凉之药,人肥,而左大于右,事急矣,非附子一片,行参、术,乌能有急救乎?再与一帖,乃去附子而作大剂,与五十余帖,得大汗而愈,自又补养两月,气体犹未安。
一男子年十九,凡农作不惮劳,忽一日大发热而渴,恣饮水数碗,次早热退,目不识人,言谬误自言,腹肚不能转侧,饮食不进,身转掉不能。又至二日来告急。脉两手涩而大,右为甚,于气海灸三十壮,用白术二钱、黄 二钱、熟附一片、陈皮半钱,与十帖不效,反增发微渴,余证仍在,却进少粥,此气豁和而血未应也。于前药去附子,加酒归以和血,因有热加人参一钱半,与三十帖而安,郑兄年二十余,秋初发热,口渴妄言,病似鬼邪。八日后,两脉洪数而有力,形肥而白,筋骨稍露,脉搏手,必凉药所致,此劳倦病,温补自安。已得柴胡七八帖矣,未效,因与黄 附子汤,冷与饮之,三帖后,微汗得睡,脉亦软,后又继之,以黄 白术汤调补十日安,又加陈皮,与半月复旧。吕亲善饮不固,且好色,年半百,一日大恶寒,发战,渴不多饮,脉大而弱,右关稍实略数,重则涩,盖酒热内郁,由表实而下虚也。以黄 倍干葛煎汤与之,尽五六帖,大汗而安。
一妇人虚羸盗汗,恶寒,用吴茱萸鸡子大,酒三升浸半日,煮服。面寒面热,面寒,是胃热,寒郁热也;面热,是火起,困郁而热也。人有病,面上忽见红点者,多死。
- 高刻丹溪治法心要原序
- 重印丹溪治法心要序
- 卷一
- 中风(第一)
- 癞风(第二)
- 伤寒(第三)
- 内伤(第四)
- 暑(第五)
- 注夏(第六)
- 暑风(第七)
- 胃风(第八)
- 湿(第九)
- 火(第十)
- 郁(第十一)
- 伤风(第十二)
- 时病(第十三)
- 斑疹(第十四)
- 大头天行病(第十五)
- 冬温为病(第十六)
- 疟(第十七)
- 咳嗽(第十八)
- 卷二
- 痰(第十九)
- 喘(第二十)
- 哮(第二十一)
- 泄泻(第二十二)
- 霍乱(第二十三)
- 痢(第二十四)
- 呕吐哕(第二十五)
- 恶心(第二十六)
- 卷三
- 翻胃(第二十七)
- 疸(第二十八)
- 消渴(第二十九)
- 水肿(第三十)
- 臌胀(第三十一)
- 自汗(第三十二)
- 盗汗(第三十三)
- 吃逆(第三十四)
- 头风(第三十五)
- 头痛(第三十六)
- 头眩(第三十七)
- 眩运(第三十八)
- 头重(第三十九)
- 头面肿(第四十)
- 眉棱骨痛(第四十一)
- 心痛(第四十二)
- 腰痛(第四十三)
- 卷四
- 胁痛(第四十四)
- 腹痛(第四十五)
- 脾胃不调(第四十六)
- 背项痛(第四十七)
- 臂痛(第四十八)
- 痛风(第四十九、痒附)
- 伤食(第五十)
- 痞(第五十一)
- 嗳气(第五十二)
- 吞酸(第五十三)
- 嘈杂(第五十四)
- 劳瘵(第五十五)
- 诸虚(第五十六)
- 寒热(第五十七)
- 卷五
- 咳血(第五十八)
- 吐血(第五十九)
- 咯血(第六十)
- 衄血(第六十一)
- 溺血(第六十二)
- 下血(第六十三)
- 肠风(第六十四)
- 痔漏(第六十五)
- 梦遗(第六十六)
- 精滑(第六十七)
- 浊(第六十八)
- 淋(第六十九)
- 小便不禁(第七十)
- 小便不通(第七十一)
- 大便秘结(第七十二)
- 关格(第七十三)
- 痫证(第七十四)
- 健忘(第七十五)
- 怔忡(第七十六)
- 惊悸(第七十七)
- 烦躁(第七十八)
- 心病(第七十九)
- 块(一名积瘕第八十)
- 茶癖(第八十一)
- 疝(第八十二)
- 耳(第八十三)
- 鼻(第八十四)
- 脚气(第八十五)
- 卷六
- 痿(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手足心热(第八十八)
- 手足麻木(第八十九)
- 厥(第九十)
- 诸目疾(第九十一)
- 口疮(第九十二)
- 骨(第九十三)
- 咽喉(第九十四)
- 天泡疮(第九十五)
- 齿痛(第九十六)
- 脱肛(第九十七)
- 瘿气(第九十八)
- 吐虫(第九十九)
- 肺痈(第一百)
- 肠痈(第一百一)
- 乳痈(第一百二)
- 骑马痈(第一百三)
- 附骨痈(第一百四)
- 肿毒(第一百五)
- 结核(第一百六)
- 瘰(第一百七)
- 破伤风(第一百八)
- HT疮(第一百九)
- 扑损疮(第一百十)
- 杖疮(第一百十一)
- 短朵(第一百十二)
- 冻疮(第一百十三)
- 下疳疮(第一百十四)
- 汤火疮(第一百十五)
- 金疮(第一百十六)
- 风狗咬(第一百十七)
- 疮癣(第一百十八)
- 虫毒(第一百十九)
- 中毒(第一百二十)
- 胡气(第一百二十一)
- 卷七·妇人科
- 经病(第一)
- 胎孕(第二)
- 产后(第三)
- 血气为病(第四)
- 崩漏(第五)
- 淋涩(第六)
- 转胞(第七)
- 带下赤白(第八)
- 子嗣(第九)
- 断胎法(第十)
- 妇人杂病(第十一)
- 卷八·小儿科
- 初生(第一)
- 急慢惊风(第二)
- 疳病(第三)
- 痘疹(第四)
- 吐泻(第五)
- 痢(第六)
- 诸虫(第七)
- 腹胀痛(第八)
- 诸积(第九)
- 风痰喘嗽(第十)
- 痫狂(第十一)
- 夜啼(第十二)
- 口糜(第十三)
- 口噤(第十四)
- 中风(第十五)
- 历节风(第十六)
- 赤游丹毒(第十七)
- 身体痿痹(第十八)
- 身热(第十九)
- 解颅(第二十)
- 小儿杂病(第二十一)
- 断乳方(第二十二)
- 杂方(第二十三)
- 附∶医案拾遗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