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有不可吐者,有可下者。痰热当清痰降火;风寒外邪者,当解散。血虚头痛,自鱼尾上攻头目者,必用芎归汤;气虚头痛、痰厥头痛,或眩运、脉弱、少食,挟内伤病者,半夏白术天麻汤。
头旋眼黑头疼,阴虚挟火,安神汤。头痛如破,酒炒大黄半两为末,茶调。头疼连眼,此风热上攻,须白芷开之。
一方∶用雨前茶、芎、归、防、芷、台乌、细辛。壮实人,热痛甚,大便结燥,大承气汤。葱白治头痛如破,通上下阳气。痛引脑巅,陷至泥丸宫者,是真头痛也,无治法。清空膏治诸般头痛,惟血虚头痛不治(方见《医要》)。
小清空膏治少阳头痛,并偏头痛,或痛在太阳经者,片黄芩酒浸透,晒干为末,或酒或茶清下。
一人头疼,有风痰、热痰,酒芩、连翘、南星、川芎、荆芥、防风、甘草。夫用芎带芩者,芎一升而芩便降,头痛非芎不开,荆芥清凉之剂,头痛用川芎,脑痛用台芎。
一人形实而瘦,有痰头疼,黄芩、黄连、山栀、贝母、栝蒌、南星、香附。
一人筋稍露,体稍长,本虚又作劳,头疼甚,脉弦而数,以人参为君,川芎、陈皮、为佐治之,六日未减,更两日当自安,忽自言病退,脉之,似稍充,又半日膈满其腹;文已隐询之,乃弟自于前方加黄 已三帖矣,遂以二陈汤加浓朴、枳壳、黄连泻其卫,三帖而安。
目录
- 高刻丹溪治法心要原序
- 重印丹溪治法心要序
- 卷一
- 中风(第一)
- 癞风(第二)
- 伤寒(第三)
- 内伤(第四)
- 暑(第五)
- 注夏(第六)
- 暑风(第七)
- 胃风(第八)
- 湿(第九)
- 火(第十)
- 郁(第十一)
- 伤风(第十二)
- 时病(第十三)
- 斑疹(第十四)
- 大头天行病(第十五)
- 冬温为病(第十六)
- 疟(第十七)
- 咳嗽(第十八)
- 卷二
- 痰(第十九)
- 喘(第二十)
- 哮(第二十一)
- 泄泻(第二十二)
- 霍乱(第二十三)
- 痢(第二十四)
- 呕吐哕(第二十五)
- 恶心(第二十六)
- 卷三
- 翻胃(第二十七)
- 疸(第二十八)
- 消渴(第二十九)
- 水肿(第三十)
- 臌胀(第三十一)
- 自汗(第三十二)
- 盗汗(第三十三)
- 吃逆(第三十四)
- 头风(第三十五)
- 头痛(第三十六)
- 头眩(第三十七)
- 眩运(第三十八)
- 头重(第三十九)
- 头面肿(第四十)
- 眉棱骨痛(第四十一)
- 心痛(第四十二)
- 腰痛(第四十三)
- 卷四
- 胁痛(第四十四)
- 腹痛(第四十五)
- 脾胃不调(第四十六)
- 背项痛(第四十七)
- 臂痛(第四十八)
- 痛风(第四十九、痒附)
- 伤食(第五十)
- 痞(第五十一)
- 嗳气(第五十二)
- 吞酸(第五十三)
- 嘈杂(第五十四)
- 劳瘵(第五十五)
- 诸虚(第五十六)
- 寒热(第五十七)
- 卷五
- 咳血(第五十八)
- 吐血(第五十九)
- 咯血(第六十)
- 衄血(第六十一)
- 溺血(第六十二)
- 下血(第六十三)
- 肠风(第六十四)
- 痔漏(第六十五)
- 梦遗(第六十六)
- 精滑(第六十七)
- 浊(第六十八)
- 淋(第六十九)
- 小便不禁(第七十)
- 小便不通(第七十一)
- 大便秘结(第七十二)
- 关格(第七十三)
- 痫证(第七十四)
- 健忘(第七十五)
- 怔忡(第七十六)
- 惊悸(第七十七)
- 烦躁(第七十八)
- 心病(第七十九)
- 块(一名积瘕第八十)
- 茶癖(第八十一)
- 疝(第八十二)
- 耳(第八十三)
- 鼻(第八十四)
- 脚气(第八十五)
- 卷六
- 痿(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手足心热(第八十八)
- 手足麻木(第八十九)
- 厥(第九十)
- 诸目疾(第九十一)
- 口疮(第九十二)
- 骨(第九十三)
- 咽喉(第九十四)
- 天泡疮(第九十五)
- 齿痛(第九十六)
- 脱肛(第九十七)
- 瘿气(第九十八)
- 吐虫(第九十九)
- 肺痈(第一百)
- 肠痈(第一百一)
- 乳痈(第一百二)
- 骑马痈(第一百三)
- 附骨痈(第一百四)
- 肿毒(第一百五)
- 结核(第一百六)
- 瘰(第一百七)
- 破伤风(第一百八)
- HT疮(第一百九)
- 扑损疮(第一百十)
- 杖疮(第一百十一)
- 短朵(第一百十二)
- 冻疮(第一百十三)
- 下疳疮(第一百十四)
- 汤火疮(第一百十五)
- 金疮(第一百十六)
- 风狗咬(第一百十七)
- 疮癣(第一百十八)
- 虫毒(第一百十九)
- 中毒(第一百二十)
- 胡气(第一百二十一)
- 卷七·妇人科
- 经病(第一)
- 胎孕(第二)
- 产后(第三)
- 血气为病(第四)
- 崩漏(第五)
- 淋涩(第六)
- 转胞(第七)
- 带下赤白(第八)
- 子嗣(第九)
- 断胎法(第十)
- 妇人杂病(第十一)
- 卷八·小儿科
- 初生(第一)
- 急慢惊风(第二)
- 疳病(第三)
- 痘疹(第四)
- 吐泻(第五)
- 痢(第六)
- 诸虫(第七)
- 腹胀痛(第八)
- 诸积(第九)
- 风痰喘嗽(第十)
- 痫狂(第十一)
- 夜啼(第十二)
- 口糜(第十三)
- 口噤(第十四)
- 中风(第十五)
- 历节风(第十六)
- 赤游丹毒(第十七)
- 身体痿痹(第十八)
- 身热(第十九)
- 解颅(第二十)
- 小儿杂病(第二十一)
- 断乳方(第二十二)
- 杂方(第二十三)
- 附∶医案拾遗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