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九第三十一《热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夫伤寒者,人于冬时,温室温衣,热饮热食,腠理开发,快意受寒,腠理因闭,寒居其□□□寒极为热,三阴三阳之脉、五脏六腑受热为病,名曰热病。斯之热病,本因受寒伤多,亦为寒气所伤,得此热病,以本为名,故称此热病,伤寒类也。故曰冬伤于寒,春为温病也。其病夏至前发者名为病温,夏至后发者名为病暑也。
平按:注“腠理开发”,袁刻脱“开”字。
或愈或死,皆以病六七日间,
阴阳二经同感,三日而遍脏腑,营卫不通,复得三日,故极后三日,所以六七日间死也。
平按:《素问》“皆”以上有“其死”二字,下无“病”字。
其愈皆以十日以上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其不至脏腑两感于寒者,至第七日即太阳病衰,至九日三阳病衰,至十日太阴病衰,至十二日三阴三阳等病皆衰,故曰其愈皆十日以上,其理未通,故请闻之也。
岐伯对①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
巨,大也。一阳为纪,少阳也;二阳为卫,阳明也;三阳为父,太阳也。故足太阳者,三阳属之,故曰诸阳之属也。
平按:《甲乙》“巨”作“太”,下同。
①“对”,萧本原无。今据仁和寺本补。
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足太阳脉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其风府在项入发际一寸,则太阳之气连风府也。诸阳者,督脉、阳维脉也。督脉,阳脉之海。阳维,维诸阳脉,总会风府,属于太阳。故足太阳脉,为诸阳主气。所以人之此脉伤于寒者,极为热病者也。先发于阳,后发于阴,虽热甚不死;阴阳两气时感者,不免死也。
黄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腰脊皆痛。
寒之伤多极为热者,初病发日,必是太阳受热之为病,故曰一日太阳受之。所以一日阳明、少阳不受热者,以其太阳主热,又伤寒热加,故太阳先病也。头、项、腰、脊,并是足太阳脉所行之处,故皆痛也。
平按:《素问》作“头项痛,腰脊强”,新校正云:“《甲乙》及《太素》作头项腰脊皆痛。”今本《甲乙》作“头项腰脊背强”,注云:“《素问》无背字。”注“腰脊”,袁刻脱“脊”字。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而鼻干,不得卧。
阳明二阳,故次受病。脾之太阴主肌,胃之阳明主肉。其脉从鼻络目内眦,下行入腹至足;手阳明下属大肠,上侠鼻孔,故病身热鼻干不得卧也。
平按:《素问》、《甲乙》“身热”下有“目疼”二字。注“至足”,“足”字或疑衍,袁刻脱。按:胃为足阳明,从头至腹走足,此“足”字当属上句,与“至”字连读,恐非衍文。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耳聋。
肝足厥阴主筋,三焦手少阳与膀胱合,膀胱肾腑,表里皆主骨;足少阳起目兑眦,入络耳中,下循胸胁下至于足;手少阳偏属三焦,从耳后入耳中,故病耳聋胸胁痛也。
平按:“主骨”《素问》作“主胆”,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胆作骨,元起注云:少阳者肝之表,肝候筋,筋会于骨,是少阳之气所营,故言主于内。《甲乙》及《太素》并作骨。”
三经皆受病而未入通于腑者,故可汗而已。
三经,三阳经也。热在三阳经中,未满三日,未至于腑,当以针药发汗而已。三经之病,三日外至腑,可以汤药泄而去。
平按:《素问》“三阳”下有“经络”二字;“而未入通于腑”作“而未入于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脏作腑,元起注云:伤寒之病,始入于皮肤之腠理,渐胜于诸阳而未入腑,故须汗发其寒热而散之。《太素》亦作腑。”《甲乙》亦作“腑”,注云:“《素问》作脏。”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一阴为独决②,厥阴也。二阴为雌,少阴也。三阴为母,太阴也。太阴为大,故先受热。太阴脉从足入腹,属脾络胃,鬲③侠咽,连舌本;手太阴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故腹满嗌干也。
②“决”,人卫本注曰:《素问·阴阳类论》作“使”。
③“鬲”,人卫本注曰:此前应据本书卷八首篇补“上”。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肺系舌本,故口热舌干而渴。
足少阴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故口热舌干而渴也。
平按:《素问》、《甲乙》“口热”作“口燥”。
六日厥阴受病,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足厥阴脉环阴器抵少腹,侠胃属肝络胆,故烦满囊缩也。
平按:“受病”《素问》、《甲乙》作“受之”。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腑脏不通,则死矣。[平按:《素问》、《甲乙》“皆病”作“皆受病”;“腑脏”作“五脏”。]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
如此两感,三阴三阳脏腑皆病,营卫闭塞,故至后三日则死;不两病者,至第七日太阳病衰,至第九日少阳病衰也。
十日太阴病衰,腹如故,则思食饮,欲食;
太阴脾主谷气,故病愈腹减思饮食也。
平按:《素问》、《甲乙》“腹”下有“减”字;“食饮”作“饮食”;无“欲食”二字。
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咳;
足少阴脉入肺侠舌本,故病愈渴止舌干已也。咳者,肺气通也。
平按:《甲乙》无“不满”二字;“已而咳”作“乃已”二字。《素问》“咳”作“嚏”。
十二日厥阴病愈,囊从少腹微下,
厥阴之脉病愈,大气已去,故囊渐下也。
平按:《素问》、《甲乙》“愈”作“衰”;“从”作“纵”。
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至十二日大热之气皆去,故所苦日瘳矣。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
量其热病在何脏之脉,知其所在,即于脉以行补泻之法,病衰矣。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泻而已。
未满三日,热在三阳之脉,皮肉之间,故可汗而已也。三日以外,热入脏腑之中,可服汤药泄而去也。
黄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而热相合,故有所遗。
强,多也。遗,余也。大气虽去,犹有残热在脏腑之内外,因多食,以谷气热与故热相薄,重发热病,名曰余热病也。
平按:《素问》、《甲乙》“而热相合”,“而”作“两”。
黄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顺,可使必已。
逆者难已,顺者易已,阴虚补之,阳实泻之,必使其愈,以为工也。
平按:“顺”《素问》作“从”。
黄帝曰:病热当何禁?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肉热过谷,故少食则复;谷热少肉,故多食为遗也。
黄帝曰:其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足太阳、足少阴,表里共伤于寒,故曰两感。冬日两感于寒以为病者,脉之应手及病成形,其事何如也。
平按:“两感”上,《素问》有“病”字。
岐伯曰:两伤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
冬感寒时,阴阳共感,至其发时,还同时发也。故至春发,一日则太阳、少阴俱病也。足太阳上头,故头痛也。手少阴上侠咽,足少阴侠舌本,手太阳络心循咽,故令口干。手少阴起于心中,足少阴络心,手太阳络心,故令烦满。
平按:《素问》新校正云:“《伤寒论》作烦满而渴四字。”
病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肠满身热,不食谵言。
谵,诸阎反,多言也。手阳明属大肠,足阳明属胃,足太阴属脾络胃,手太阴络大肠循胃,故令肠满身热,不食多言也。
平按:“不食谵言”①《素问》、《甲乙》作“不欲食谵言”,《素问》王注:“谓妄谬而不次。”新校正云:“杨上善云:多言也。”与此正合。
①“不食谵言”,萧本原无。今据文义加。
病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厥,水浆不入,则不知人,
手足少阳皆入耳中,故令耳聋。足厥阴环阴器,足少阳绕毛际,手少阳历三焦,故令囊缩厥也。手少阳布膻中,足少阳下胸中,足厥阴循喉咙后,手厥阴起胸中属心包,故令浆水不下,不知人也。
平按:《素问》、《甲乙》“厥”上有“而”字。
六日而死。
三阴三阳俱病,气分更经三日皆极,故六日死也。
黄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气分极者,脏伤腑塞,营卫停壅,后三日死,其故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之长也。其气血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胃脉足阳明主谷,血气强盛,十二经脉之主,余经虽极,此气未穷,虽不知人,其气未尽,故更得三日方死也。
平按:《素问》、《甲乙》“经”下有“脉”字。
- 卷第一摄生之一(佚)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 顺养
- 六气
- 九气
- 调食
- 寿限
- 卷第三阴阳
- 阴阳大论
- 调阴阳
- 阴阳杂说
- 卷第四(佚)
- 卷第五(卷首缺)
- 人合
- 阴阳合
- 四海合
- 十二水
- 卷第六(卷首缺)
- 脏腑之一
- 五脏命分
- 脏腑应候
- 脏腑气液
- 卷第七(佚)
- 卷第八经脉之一
- 经脉连环
- 经脉病解
- 阳明脉解
- 卷第九经脉之二
- 经脉正别
- 脉行同异
- 经络别异
- 十五络脉
- 经脉皮部
- 卷第十经脉之三
- 督脉
- 带脉
- 阴阳乔脉
- 任脉
- 冲脉
- 阴阳维脉
- 经脉标本
- 经脉根结
- 卷第十一输穴
- 本输
- 变输
- 腑病合输
- 气穴
- 气府
- 骨空
- 卷第十二营卫气
- 营卫气别
- 营卫气行
- 营五十周
- 卫五十周
- 卷第十三身度
- 经筋
- 骨度
- 肠度
- 脉度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 四时脉形
- 真脏脉形
- 四时脉诊
- 人迎脉口诊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 色脉诊
- 色脉尺诊
- 尺诊
- 尺寸诊
- 五脏脉诊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 虚实脉诊
- 杂诊
- 脉论
-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 卷第十八(佚)
- 卷第十九设方
- 知古今
- 知要道
- 知方地
- 知形志所宜
- 知祝由
- 知针石
- 知汤药
- 知官能
- 卷第二十(佚)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 九针要道
- 九针要解
- 诸原所生
- 九针所象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 刺法
- 九针所主
- 三刺
- 三变刺
- 五刺
- 五脏刺
- 五节刺
- 五邪刺
- 九刺
- 十二刺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 量缪刺
- 量气刺
- 量顺刺
- 疽痈逆顺刺
- 量络刺
- 杂刺
- 卷第二十四补泻
- 天忌
- 本神论
- 真邪补泻
- 虚实补泻
- 虚实所生
- 卷第二十五伤寒
- 热病决
- 热病说
- 五脏热病
- 五脏痿
- 疟解
- 三疟
- 十二疟
- 卷第二十六寒热
- 寒热厥
- 经脉厥
- 寒热相移
- 厥头痛
- 厥心痛
- 寒热杂说
- 痈疽
- 虫痈
- 寒热瘰疬
- 灸寒热法
- 卷第二十七邪论
- 七邪
- 十二邪
- 邪客
- 邪中
- 邪传
- 卷第二十八风
- 诸风数类
- 诸风状论
- 诸风杂论
- 九宫八风
- 三虚三实
- 八正风候
- 痹论
- 卷第二十九气论
- 三气
- 津液
- 水论
- 胀论
- 风水论
- 咳论
- 卷第三十杂病
- 重身病
- 温暑病
- 四时之变
- 息积病
- 伏梁病
- 热痛
- 脾瘅消渴
- 胆瘅
- 头齿痛
- 颌痛
- 项痛
- 喉痹嗌干
- 目痛
- 耳聋
- 衄血
- 喜怒
- 疹筋
- 血枯
- 热烦
- 身寒
- 肉烁
- 卧息喘逆
- 少气
- 气逆满
- 疗哕
- 腰痛
- 髀疾
- 膝痛
- 痿厥
- 泄
- 如蛊如妲病
- 癫疾
- 惊狂
- 厥逆
- 厥死
- 阳厥
- 风逆
- 风痓
- 酒风
- 经解
- 身度
- 经络虚实
- 禁极虚
- 顺时
- 刺疟节度
- 刺腹满数
- 刺霍乱数
- 刺痫惊数
- 刺腋痈数
- 病解
- 久逆生病
- 六腑生病
- 肠胃生病
- 经输所疗
- 附篇
- 《黄帝内经太素》遗文
- 《校正内经太素杨注》后序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