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四第十二《异法方宜论篇》,又见《甲乙经》
卷六第二,又见日本《医心方②》卷一《治病大体第一》。
②“《医心方》”,原作“心医方”,为传写之误。
黄帝问于岐伯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曰:地势使然。
五方土地各异,人食其土,生病亦异,疗方又别。圣人量病所宜,一病合以余方,疗之皆得愈者,大圣之巧。
平按:《素问》“然”下有“也”字,《医心方》无。《甲乙》无此一段。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法始生也,鱼盐之地,滨海傍水,其民嗜鱼而食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天地之法,东方为春,万病始生之方也。人生鱼盐之地,故安其处,美其食也。
平按:“法”《素问》作“所”,《医心方》作“法”。“盐”,原钞本省作“盬”,《医心方》作“盬”,按《史记·货殖传》注:盬,谓盐。直用不炼为盬。《素问》作“盐”,取人易解,谨依《素问》作“盐”。《甲乙》“东方”上无“故”字;“东方”下无“之域”至“之地”十二字。“嗜食”《素问》作“食鱼”。“食咸”《素问》作“嗜咸”,《甲乙》、《医心方》同。《甲乙》无“皆安其处,美其食”七字,《医心方》同。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鱼性是热,故食之令人热中。盐,水也。血者,火也。水以克火,故胜血而入,色黑也。
平按:“盐”《甲乙》作“咸”,《医心方》作“盬”。
故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热中疏理之人,多生痈疡病也。疡,养良反,疮也。砭铁破痈已成,冷石熨其初起,此言东方病异疗。
平按:“为痈疡”《甲乙》作“多壅肿”,无“故砭石”下九字。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也,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叠篇,其民笮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皆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笮,诈白反。西方金,亦金玉之所出,故为金玉之域也。西方为秋,故为万物收引之方也。不衣者,不以绵为衣,而以叠篇其身。食物皆压笮磨碎,不以完粒食之。人多脂肥,腠理致密,风寒暑湿外邪不伤,而为饮食男女内邪生病,故宜用毒药攻之。
平按:“叠篇”《素问》作“褐荐”,按《史记·货殖传》索隐云:“叠,毛织也。”《医心方》亦作“叠篇”,旁注云:“篇,竹草也。”“笮食”《素问》、《甲乙》作“华食”,《医心方》作“笮食”,注与杨注同。又注“压”上,袁刻脱“皆”字。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冻。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北方为冬,故为万物闭藏之方也。北方其地渐高,是阴中之阴,故风寒也。所乐之处既于①寒,所美之食非温,故五脏寒而生病,宜以灸焫。焫,烧也,而悦反。有本“冻”为“湖”,量北方无湖也。
平按:“冰冻”《素问》、《甲乙》作“冰冽”。“生病”,《素问》“病”上有“满”字。
①“于”,人卫本注曰:疑衍。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长,阳气之所盛处也,其地污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致理而色赤,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南方为夏,万物养长,阳盛之方也。阳中之阳,其地渐下,故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污下,湿也。胕,快②付反,义当腐。南方为火,色赤,故人多赤色也。以居下湿,多挛痹病,故宜用九针也。
平按:《素问》“阳”下无“气”字;“地污下”作“地下”,《甲乙》同,《医心方》作“地洼下”,旁注云:“洼,与瓜反。”“食胕”《甲乙》作“食臊”,《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云:食鱼也。”
②“快”,人卫本注曰:形近而误,应据《医心方》卷一《治病大体第一》小注改为“扶”,与本书卷十一《气穴》杨注及卷二十九《风水论》杨注合。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生物色者众。
中央为土,故其地平湿,中土之所生物色多。
平按:“物色者众”《素问》作“万物也众”,《甲乙》作“物者众”。
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按蹻亦从中央出。
蹻,巨绍反。人之食杂则寒温非理,故多得寒热之病;不劳则血气不通,故多得痿厥之病。故导引按蹻则寒热咸和,血气流通。此非但愈斯二疾,万病皆可用之。蹻,又九绍反,举平也。
平按:“其治宜导引按蹻”《医心方》作“道引”,无“按蹻”二字。“故按蹻”《素问》作“导引按蹻”。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五方水土生病不同,随疗各异,圣人即知一病为众药所疗,故以所宜为工,得疗病之大体也。
平按:“得其所”下,《素问》、《甲乙》、《医心方》均有“宜”字,依本注亦应有“宜”字。
- 卷第一摄生之一(佚)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 顺养
- 六气
- 九气
- 调食
- 寿限
- 卷第三阴阳
- 阴阳大论
- 调阴阳
- 阴阳杂说
- 卷第四(佚)
- 卷第五(卷首缺)
- 人合
- 阴阳合
- 四海合
- 十二水
- 卷第六(卷首缺)
- 脏腑之一
- 五脏命分
- 脏腑应候
- 脏腑气液
- 卷第七(佚)
- 卷第八经脉之一
- 经脉连环
- 经脉病解
- 阳明脉解
- 卷第九经脉之二
- 经脉正别
- 脉行同异
- 经络别异
- 十五络脉
- 经脉皮部
- 卷第十经脉之三
- 督脉
- 带脉
- 阴阳乔脉
- 任脉
- 冲脉
- 阴阳维脉
- 经脉标本
- 经脉根结
- 卷第十一输穴
- 本输
- 变输
- 腑病合输
- 气穴
- 气府
- 骨空
- 卷第十二营卫气
- 营卫气别
- 营卫气行
- 营五十周
- 卫五十周
- 卷第十三身度
- 经筋
- 骨度
- 肠度
- 脉度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 四时脉形
- 真脏脉形
- 四时脉诊
- 人迎脉口诊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 色脉诊
- 色脉尺诊
- 尺诊
- 尺寸诊
- 五脏脉诊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 虚实脉诊
- 杂诊
- 脉论
-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 卷第十八(佚)
- 卷第十九设方
- 知古今
- 知要道
- 知方地
- 知形志所宜
- 知祝由
- 知针石
- 知汤药
- 知官能
- 卷第二十(佚)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 九针要道
- 九针要解
- 诸原所生
- 九针所象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 刺法
- 九针所主
- 三刺
- 三变刺
- 五刺
- 五脏刺
- 五节刺
- 五邪刺
- 九刺
- 十二刺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 量缪刺
- 量气刺
- 量顺刺
- 疽痈逆顺刺
- 量络刺
- 杂刺
- 卷第二十四补泻
- 天忌
- 本神论
- 真邪补泻
- 虚实补泻
- 虚实所生
- 卷第二十五伤寒
- 热病决
- 热病说
- 五脏热病
- 五脏痿
- 疟解
- 三疟
- 十二疟
- 卷第二十六寒热
- 寒热厥
- 经脉厥
- 寒热相移
- 厥头痛
- 厥心痛
- 寒热杂说
- 痈疽
- 虫痈
- 寒热瘰疬
- 灸寒热法
- 卷第二十七邪论
- 七邪
- 十二邪
- 邪客
- 邪中
- 邪传
- 卷第二十八风
- 诸风数类
- 诸风状论
- 诸风杂论
- 九宫八风
- 三虚三实
- 八正风候
- 痹论
- 卷第二十九气论
- 三气
- 津液
- 水论
- 胀论
- 风水论
- 咳论
- 卷第三十杂病
- 重身病
- 温暑病
- 四时之变
- 息积病
- 伏梁病
- 热痛
- 脾瘅消渴
- 胆瘅
- 头齿痛
- 颌痛
- 项痛
- 喉痹嗌干
- 目痛
- 耳聋
- 衄血
- 喜怒
- 疹筋
- 血枯
- 热烦
- 身寒
- 肉烁
- 卧息喘逆
- 少气
- 气逆满
- 疗哕
- 腰痛
- 髀疾
- 膝痛
- 痿厥
- 泄
- 如蛊如妲病
- 癫疾
- 惊狂
- 厥逆
- 厥死
- 阳厥
- 风逆
- 风痓
- 酒风
- 经解
- 身度
- 经络虚实
- 禁极虚
- 顺时
- 刺疟节度
- 刺腹满数
- 刺霍乱数
- 刺痫惊数
- 刺腋痈数
- 病解
- 久逆生病
- 六腑生病
- 肠胃生病
- 经输所疗
- 附篇
- 《黄帝内经太素》遗文
- 《校正内经太素杨注》后序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