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理作为歌,便诵习也。其以浮沉至数辨,及不以浮沉至数辨者,各从其类,欲其易分别也。浮沉等脉,即用浮沉等字之韵,欲其不混淆也。脉之应病,以《内经》为主,《内经》未详者,以《脉经》补之,《脉经》未详者,以历代名医之说补之,欲其简而赅也。有是脉即有主是病之由,复逐句笺释于其下,欲其明且畅也,较前人脉赋脉诗,颇有胜处,有志医学人,由此入门,虽曰快捷方式,实为正路矣。
脉以轻取辨者,曰浮,轻手便得,如木浮水上。其以浮辨者,曰洪,浮大来有力,去无力。曰虚,浮大按之无力。曰芤,浮大无力,按之中央空,两边实。曰散,浮大无力,至数不齐,涣漫不收。曰微,浮细无力,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凡六脉)
右手经络图(图缺)
(浮)《内经》谓之毛。
浮脉轻手得,如木水中浮,(浮,秋脉也,春夏冬见之,则病脉也。然在秋轻虚以浮,来急去散,则为平脉,若中央坚,两边虚,此谓太过,细而微,此谓不及,亦病脉也。)有力表邪清涕嗽,恶寒发热令人愁,(风邪自皮毛入,皮毛合肺,肺开窍于鼻,肺受寒,金寒则生水,故鼻流清涕。风邪迫肺则气逆,故嗽。肺主卫,风邪入则皮毛闭固,卫气不能温外,故恶寒。肺与心皆在上,肺邪传心则心火郁,心主营,营行血脉,故一身发热。仲景谓∶冬月寒伤营,则发热恶寒无汗。风伤卫,则发热恶风有汗,此固然矣。然四时感冒者,亦发热恶寒,必用表药而愈。盖表药其昧皆辛,辛开毛孔,散火郁,毛孔开则卫气外达,火郁散则营血内安,营卫调和则汗出而寒热解矣,)寸主头疼关腹满,尺司癃闭好推求。(自胸至头,寸主之。诸阳经起于头,风邪自皮毛深入则归经,故头痛,肝脾与肾,其脉常沉,今脉浮乃阳亡乘阴也,阳盛则热。木之性,寒则凋,热则旺,肝木旺则克脾土,脾虚则不欲食而腹满;肾窍于二阴,其性恶燥,热盛则血燥而大肠不润,故闭,气燥而膀胱不化,故癃。癃者、小便不利也。)浮紧伤寒浮虚暑,(寒伤营,营行脉中,寒气劲急,故脉紧;暑伤气,故脉虚。)浮缓风湿自宜搜,(湿气濡滞故脉缓,凡头重身重,腿膝痛,浮肿,大便泄,小便黄者,风湿证也。)浮滑风痰浮数热,(滑主痰,带浮则为风痰;数主热,带浮则为风热。)无力须将血弱谋。(阳盛故脉浮,阴虚故无力,遇此等脉,不宜轻用表药。)
《内经》切脉图(图缺)
(洪)《内经》谓之钩,又谓之大。
应指虽浮大,来盛去衰便曰洪,(洪,夏脉也,春秋冬见之,则病脉也。然在夏来盛去衰如钩,则为平脉,若来盛去亦盛,此为太过,来不盛去反盛,此为不及,亦病脉也。如钩者,浮候之,来盛下垂曲如钩状,去衰则又柔和矣,故为平脉。)真阴不足,邪气相攻,(人之正气,阴阳相配者也。阴阳和则无病,阴不足则阳盛,阳盛则生火,火者偏胜之气也,偏胜之气为邪气,邪气即邪火。)寸洪身热兼肤痛,咳唾烦心亦可穷,(阳盛故生热,火不得泄故肤痛,火伤肺故咳唾,心恶热故烦。)呕与胀,察关中,(胃喜清凉而恶热,呕者,火上炎也,火郁而不散也。)尺虚宜壮水,泄痢不宜逢。(尺脉洪,相火旺也,宜壮水以制阳光;若泄痢尺脉洪者,难治。)
李濒湖谓∶洪脉非夏,升阳散火宜。愚按∶新病身强及洪见寸关者,升阳散火可也。若久病身弱及洪见两尺者,又宜以滋阴降火为是。
(虚)濒湖引《内经》云∶气来虚微为不及,病在内。愚按∶虚脉浮大无力,微脉浮细无力,大中不能见细,则虚不可兼言微矣。今考《内经》谓∶气来不实而微为不及。不实者细,无力之谓也,故可言微。濒湖便以不实改作虚字,误。
虚来浮大软无力,夏月逢之暑病居,(暑病,发热有汗脉虚者,宜清暑益气;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数而不虚者,宜清暑解表。)寸虚自汗多惊悸,(虚脉主气血虚,正气虚则邪气实,邪气实便是火,火愈甚则表虚,汗者,心之液也,血所化,表既虚则营亦不固,血随火化,外泄于表自为汗;心藏神,血虚则神失所养,故多惊;火气冲心,故跳动而多悸。)关主中宫胀不舒,(血虚肝郁则胀;脾胃虚,中气不足,亦胀。)潮热骨蒸痿候尺,(阳气终巳,阴气始午,阴虚则交午时阴分,而阳气并之,阳胜则外越为肌肤热,内烁为骨髓热,热在骨谓之骨蒸,曰如潮水之应时而至,谓之潮热,骨枯髓竭,足不任身,谓之骨痿。)却怜久病定亡躯。
(芤革)芤而弦曰革,主阴虚失血,与芤同,今附于此。《脉经》谓∶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旧谓前后为两边,固非矣。李士材以浮沉为两边,亦不是,有力谓之实,浮中沉相去无几,岂有浮候实,沉候实,而中候独见其空者乎?据《内经》论浮脉云∶其气来毛,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由是推之,则两边指两旁也,盖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两旁实而中央独陷下,此血不充之象,故主失血诸证。轻手取之浮大软,重按中空边实芤,(芤,草名。中空如葱。血行脉中,失血者其脉中空,故以芤比之。)寸关吐衄肠痈病,尺部崩淋便血流。(吐血,衄血、肠痈、血崩、血淋、大便下血等证,皆阳盛阴虚也,惟阳盛故其脉浮大,惟阴虚故其脉中空。)
(散)
有表无里大而散,至数不齐,杨花无定空中泛,左寸怔忡,右寸自汗,(散主气实血虚,心主血,血虚则心神恍愧不宁曰怔忡。气实,邪气实也,邪气实则热,热则气泄,故自汗。)左关溢饮兮,(阴虚生内热,胃热则津液耗而发渴,渴多饮,渗入肌肤肠胃之外,谓之溢饮。)右关食痹 肿亦堪断,(胃热则不和,不和则不消谷,因而痞闷,曰食痹。 ,足胫也。阳明胃经下循胫外廉,胃热故 肿。)尺为血大虚,两足如斯终寿算。(经以肾脉散为血少。戴同父曰∶肾脉散,诸病脉代散,皆不可治也。)
(微)
重手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极其微,微属阴阳虚弱候,(惟阴阳皆虚,故其脉见若有若无之象,而名之曰微。)恶寒发热汗霏霏,(阳虚则生寒,阴虚则生热,阳不外固,阴不内守则多汗。)寸微衄血惊兼喘,关主中寒拘急危,(气血虚则中寒,寒则心下拘急。拘急,不宽畅也。)尺中厥逆元阳损,(阳火生于阴精,阴精虚则阳火弱,阳火热则手足寒而为厥,阴阳不交,气上冲而为逆也。)女子崩中带下亏。脉以重取辨者,曰沉,重按始得。其以沉辨者,曰伏,重按之,着骨乃得。(凡二脉。)
(沉)《内经》谓之石,又谓之营。(牢)牢即沉脉,长大弦而有力者,主寒主痛,与沉同,今削于此。
按始有,则为沉,(沉,冬脉也。春夏秋见之,则病脉也。然在冬其气来沉以搏,则为平脉;若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其去如数者,此为不及,亦病脉也。)寸沉胸胁痛,水气膈间停,若居关与尺,腹背及腰痛。(沉主阴,阴盛则克伐元气,故三部得沉者,皆主痛,宜温之;有水气者,宜利之。)沉缓寒湿沉数热,沉滑当知痰食真,沉如无力,气虚甚明。(沉有力为实邪,故主寒主积,沉无力则气虚也。)(崔紫虚《四言举要》云∶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愚按∶牢脉沉而长大有力,实脉沉取亦长大有力,同一沉取长大有力,何以辨其为痼冷热极乎?)
(伏)
何以谓之伏,推筋按至骨,伤寒欲汗阳邪解,厥逆脐疼温药服。(濒湖曰∶伤寒一手伏曰单伏,两手伏曰双伏,不可以阳证见阴为诊,及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有大汗而解,不可发表。又有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肢厥逆,六脉俱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脉乃复出,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必死。)寸司呕吐关思痛,尺部疝瘕利水谷。(霍乱呕吐,腹痛,男子疝,女子瘕聚痛甚者,其脉多伏,暴泄者,脉亦多伏。)
脉以浮沉合辨者,曰实,大而长,浮沉皆得。(凡一脉)
(实)
实脉大而长,浮沉皆有力,风热蕴蓄深,谵语发狂疾。(邪气盛则实,浮有力、表实也;沉有力,里实也。所以然者,由风邪深入,郁而变热,热甚则丧其神守,故谵语,更甚则发狂,所谓重阳者狂也。左于脉实者,宜发之,右手脉实腹满者,宜下之。)寸实呕吐频,心胸苦气逆,积聚腹痛候在关,大便不通候在尺。(濒湖曰∶《脉诀》言尺实小便不禁,与《脉经》尺实小腹痛,小便难之说何反?洁古不知其谬,药用姜附愈谬矣。愚按∶《脉诀》所言,亦出《脉经》。《脉经》云∶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当归汤加大黄一两。据用大黄,则《脉经》以尺实为热,明矣。洁古用姜附,可谓大误。但虚寒不足之证,火不能摄水,则小便不禁。此系实热,而《脉经》何以亦有小便不禁之言?意者,热渴饮多,大便秘塞,水独归膀胱则小便数,小便数则不及溺之,即自出,亦谓之小便不禁耶。)
脉以至数辨者,曰迟,一息三至。曰缓,一息四至。曰数,一息六至。曰结,缓时一至。曰促,数时一至。曰代,止有常数,还入脉中,良久方来。(凡六脉)
(迟)
一息三至,号之曰迟,浮迟寒在表,沉迟作里医,有力无力皆寒证,抑阴扶阳不用疑。寸迟心痛吐酸水,(寒气攻心故痛,胃虚而寒气客之,则水入于胃,不输于脾,停于胃脘,水得寒气熏蒸,变而为酸,此是寒证,故《脉经》治以附子汤、茱萸汤。然此证亦有热者,肝移热于胃,土受木制,不能胜水,水得木味,蕴而成酸,经所谓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是也,当清热燥湿,此以脉之滑数辨之。)关尺寒疼厥可知。(阴气盛,则从足五指至膝上寒,谓之寒厥,)迟涩 结,(迟滑则血虚寒,血虚寒则凝滞不行,渐成结。)迟滑胀宜。(滑主气虚,主食积,气虚则寒,寒则气收,故胀;寒饮食积于肠胃,亦作胀。)
(缓)
缓脉均均来四至,贵无偏胜软而和,(缓主脾胃,又主风湿,在四季之月,不大不小,浮沉同等,软而和者,平也;若三部不齐,则为偏胜,或又兼他脉者,病脉也。不在四季之月,他脉中带缓者,胃气也;若独见缓者,病脉也。)肌肉不仁缓在寸,(风气之伤人多在上,寸部,心肺也。心主血脉,肺主皮毛,风邪入客血脉,故肌肉之间不知痛痒曰不仁。)关知脾胃食难磨,(风气通肝,肝气移之于脾胃,脾胃实故不欲食。实者,邪实也。)尺为脚弱下体肿,(湿气之伤人多在下,湿濡筋故脚弱,湿渗肌肤故下肿。)小便难而余沥多,(湿积下焦,蕴而成热,湿热壅滞,则膀胱之气不化,故小便难,有余沥也。)浮缓为风沉缓湿,若逢缓滑热为 。(经以缓而滑为热中。李士材以缓滑为湿痰,误。)缓涩营虚缓细痹,(风寒湿三气皆能为痹,风胜为行痹,寒盛为痛痹,湿盛为着痹,脉缓细主风湿痹。)推详三部自无讹。
(数)
一息六至称为数,只有儿童独安乐,(儿童以六至为平脉,外此皆为火。)浮沉实数散且清,(浮数有力为实火在表,宜散;沉数有力为实火在里,宜清。)无力为虚宜补药。(数而无力,虚火也,宜补气或益火之元。)寸为喉舌疼,呕吐嗽烦渴,(胃口当心,亦寸主之,胃有火故呕吐,火迫肺故为嗽为烦,肺金燥故渴。)关中消谷易于饥,(胃有火则消谷善饥。)尺部恶寒气淋作。(《脉经》谓∶尺脉数,恶寒,小便黄赤。又曰∶少阴脉数,男子气淋。盖肾为阴属水,阴虚而阳凑之,凶热故外恶寒,火伏水中,故小便黄赤,甚则膀胱之气不化,小便不利,痛而为淋。)
(结)(《脉经》载扁鹊之言曰∶脉有表无里者死,经名曰结。何谓结脉,在指下如麻子动摇。按如麻子动摇者,轻取之则散乱无纪,重按之则不可得,故有表无里,乃肾绝也。与缓时一止之结不同。)缓时止,谓之结。阴盛阳衰凝气血,(气,温血行血者也。气虚不能温血,则血寒;气虚不能行血,则血滞;血寒而滞则结,血结气亦结矣。)浮为痛积在外攻,沉为痛积内相迫。
(促)
数时一至何其促,阳有余,阴不足,痰火煎熬,或为喘嗽,或斑毒。(肉上紫红成片者,斑也,黑斑难治,痈疽皆毒也。)
(代)
动而中止不能还,止有常数斯名代,不是伤寒心悸多,即有腹疼泄痢害,久病固为凶。(扁鹊曰∶脉五至一止,不复增减,或七来一止,不复增减者,经名曰代,死。)平人亦脏败,(《灵枢》曰∶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所谓五十营者,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据《脉经》谓∶四十动一止,四岁死;三十动一止,三岁死;二十动一止,二岁死;十动一止,岁内死;五动一止,五日死,此亦概言之也,不必泥。)女胎三月余,见之不为碍。(旧谓胎三月,其脉代。按胎脉有五月七月亦代者,当于两尺候之;如脉来或九至,或十至一止,良久方来,又九至或十至一止,良久方来,此所谓有常数也,再来或九至或十至不止,又于十二至或十五至一止,但又常数,皆是代脉。代之止,有常数,乃信也;土主信,此脾胃之气至也。土为万物之生气,脾胃乃五脏之生气,生气至,故有胎也。且天一生水,次生火木金土而五行备;胎之初结,乃天一之水也,次生火、木、金、土而五行备;胎之初结,乃天一之水也,次生火、木、金、土而五脏之气全,五脏之气全,故脉代也。代又何以为死脉?以生数论,五脏之气全,应天五生土之数,故其脉代以成数论,有形之后,则营卫之气与天地之昼夜周流而无一息之止者也。五脏无气,独胃气尚存,故其脉亦代,然此胃气乃油尽之灯,故亦久必死。)脉不以浮沉至数辨,而以形辨者,曰弦,直而长如按弓弦。曰紧,往来有力左右弹,人手如转索无常。曰长,迢迢自若,如揭长竿末梢。曰短,不能满部,两头缩缩。曰细,直而软,应指如丝线。曰涩,细长往来难应指,如轻刀刮竹。曰滑,往来前却,流利如珠。曰动,大如豆,厥厥摇动。(凡八脉。)
(弦)《脉经》谓∶弦脉举之无有。按∶疟脉有浮弦者,未尝举之无有也。经曰∶疟皆生于风,惟生于风,故脉浮弦,且头痛如破也。即《脉经》伤寒条中,亦有阳明中风脉弦浮之语,则所谓弦,举之无有,疑其误也。挺然在指下,端直似弓弦,(弦,春脉也。夏秋冬见之,则病脉也,然在春软弱而滑,平脉也。若实而强,此谓太过,不实而微,此谓不及,亦病脉也。)夏秋则主疟相缠,(风寒暑湿之气,皆为疟,其脉皆弦。
惟夏秋患疟者甚多,冬春亦间有之。)弦数热,弦迟寒,寸弦头痛膈多痰,(弦主痰,痰随厥气上升,故头痛。)关苦 瘕胃气逆,(血凝气滞,久而坚硬在脐旁曰 瘕,胃中寒气冲塞心下曰逆。)尺当 疝脚拘挛。( 疝者,睾丸肿痛,上连小腹也。盖肝脉络阴器,主 疝,或寒或湿,或热或虚,或气分,或血分,临证以脉之迟数强弱辨之。肝主筋,肾主骨,筋束骨者也,寒则筋急故拘挛。拘挛者,屈伸不利也。)
(紧)《内经》谓之急。
左右弹手其力强,状如转索名为紧,(紧主寒,浮紧表寒,沉紧里寒。)人迎主伤寒,还把风痫诊,(左手寸关之间曰人迎。人迎紧主伤寒头痛,恶寒发热,风气通肝,木得风则动摇,故身螈 ,肝火鼓动心火,火炎神越,故卒不知人,吐涎沫曰风痫。)气口主伤食,喘嗽亦宜审,(右手寸关之间曰气口。气口紧,主伤食,心下苦满;肺恶寒,寒则气逆,故曰喘与咳。《脉经》曰∶紧为实,以上皆实邪,故其脉紧。)关尺见紧时,痹疝极其准。(经谓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人手,有积气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
(长)
迢迢自若指间长,倘带搏坚便失常,(长脉在春乃肝脉也,软弱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按长则气治,若应指搏坚而不软弱。则气不治矣。)伤寒传变,阳明可详。(伤寒二三日,脉长,目痛,鼻干,不得眠,阳明病也。)左寸足疼舌卷缩,(经曰∶寸口脉长曰足胫痛,按左寸心为阳,主血脉,长主有余之病,上有余则下不及,血脉不通,故足胫痛。肾脉挟舌本,舌为心苗,心火盛则水急,水急则舌本缩而舌卷,不能言矣。)右寸分明唾血伤,(肾主唾,其脉入肺中,循喉咙,血随火升,故唾血。)关中少气髀如折,(长本肝脉,木邪克土,故脾虚中气不足。股内曰髀,胃脉之所下,胃虚故髀痛如折。又脾有邪,其气亦留于两髀。)尺则腰痛不可当。(火盛则水衰,腰为肾府,肾虚则腰痛。)
(短)
本位不能及,缩缩其形短,(短则气病,若秋时肺脉短涩,乃平脉也。)滑短酒伤浮短嗽,寸主头疼尺腹满。(短主不及之病,酒伤与嗽则气不及也,上不及则头痛,下不及则腹满也。)
(细)《内经》谓之小。(濡)同软。(弱)《脉经》以浮细为软,沉细为弱。岂细脉无浮沉二候,独于不浮不沉候之乎?而《内经》何以有沉细之说也。且经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滑者,流利如珠之谓。若以沉细为弱,则沉细如丝之中,不能见滑矣。且《经脉》既以沉细为弱,而论肺痿,何以又有浮弱之言乎?今据《内经》以弦脉软弱为肝之平脉,则所谓软弱者,无力之谓,不得以浮细为软,沉细为弱矣。况软弱所主之病,大概与细同,今附于此。
直软如丝细,劳伤损血气,(细主气血两虚。)身汗来,心慌至,(浮细属阴虚,多盗汗;沉细属阳虚,多自汗。汗多心虚故慌。)寸须呕吐关须胀,(脾胃虚寒,上则呕吐,下则腹满。)尺属骨蒸痢与痹。(骨蒸久痢,皆属肾虚,故脉细;痹为寒湿之阴邪,故脉亦细。)
(涩)
往来难,细短涩,细刀刮竹形容切,血少气有余,寸涩心疼神亦怯,(胃属阳明,多血多气,其上口当心,血虚则气凑之,气血攻冲则当心而痛;阳明又主惊,惊气归心故神怯。)关中胁胀胃虚呕,(肝藏血,属厥阴,其脉布胁肋,血少气腾故胁肋胀;胃为水谷之海,血少则燥,气腾则逆,燥则血枯,逆则气上,故不纳水谷而呕吐也。)尺部肠枯五心热,(血虚则肠枯涩,血虚而相火动则肝热;肝热下移之于母,则肾热;下移之于子,则心热,肾之脉起于足心,心之脉入于手心,故手足心热。)妇人当为经不通,或为胎病宜区别。(血养胎,故脉涩。崔紫虚谓∶涩主自汗,濒湖士材皆宗之。愚按《内经》云,涩者,阴有余也,阴气有余则为身热无汗,当以经言为是。)
(滑)
流利如珠便是滑,多汗阴有余,风痰更可察,(经曰∶滑者阴气有余也。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滑脉主风不主痰。)寸滑吞酸咳嗽呕,(滑又主热,胃中湿气与热气熏蒸,蕴而成酸,停在胃脘故吞酸;湿热生痰故咳嗽及呕吐。)当关积热掌中发,(食积胃,胃生热,胃热上熏,则包络与心肺皆热,包络之脉入掌中,肺脉行其前,心脉行其后,故掌中亦热。经所谓掌中热者,腹中热是也。)痢疾 癃尺部看,(滑又主宿食,食积成痢。 者,睾丸肿大,病连小腹也。癃者,小便不通。《脉经》谓∶尺滑当溺血也。)女子或为经闭煞。(《脉经》谓∶尺脉滑女子经脉不利。按∶滑为血有余,若滑而结,及浮滑迟滑者,蓄血也。不然则是胎脉。)
(动)仲景《伤寒论》曰∶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愚按∶两上字其一乃后人误添也,当是数脉见于关上下。经曰∶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手少阴属心,是寸有动脉矣。又曰∶阴虚阳搏谓之崩。肾之阴虚阳搏之,故见崩证,是尺有动脉矣。王叔和着《脉经》,不知两上字,其一乃衍字,因曰动脉见于关上,遂令后之论脉者,皆曰动脉只见于关,与经不合矣。
动脉如豆形,数而厥厥动,阴动出汗兮惊痛堪忧,(成无己曰∶阴阳相搏则虚者动,按阴搏阳则阳虚,阳虚故出汗。经谓肝主惊,阳明主惊。按胆附于肝,肝气强者胆大,肝气弱者胆小,胆小尝有畏惧之心,故易惊,此惊之生于内者也;阳明属土,土性静,故闻木声,惕然而惊,此惊之生于外者也;由是观之,则自惊者属肝,物触而惊者,属阳明,然而惊则皆归于心也。阴阳相搏,阴邪胜故痛。)阴动发热兮,血崩为重。(阳搏阴则阴虚,阴虚故发热,阳邪胜迫血妄行,故崩。)
(胎脉)
尺脉滑疾,心脉动来,三部浮沉脉相等,五十不止确为胎。疾而按散兮,其胎三月;但疾不散兮,五月可猜。沉则为男浮则女,阴阳推测贯三才。(女子以血脉为本,尺脉尝滑,然滑,属血,阴也;疾,属气,阳也;滑而疾是阳之交阴也。女子心脉尝沉,今阴阳相搏而其脉动,是阴之交阳也,阴阳相交,而三部之脉无偏浮偏沉,五十不止,无或结或促,其为胎也,明矣。三月之胎,其形未实,故其脉按之而散。五月之胎,其形渐实,故其脉按之不散,而其疾如故者,盖疾为阳气,万物得天地之阳气以生,成胎必得母之阳气以长养也。沉,阴脉,何以反为男?浮,阳脉,何以反为女?盖男胎得阳气多,胎得阳气多,则母之阳不足,阴有余矣。阴有余,阳不足,故其脉沉;女胎得阴气多,胎得阴气多,则母之阴不足,阳有余矣。阳有余,阴不足,故其脉浮。亦犹坎为男,阴多于阳,且阴外而阳内也;离为女,阳多于阴,且阳外而阴内也。疾与滑何以不主病?盖疾而不滑,则为阴虚火盛,滑而疾,则非病矣,尺既滑而疾,则寸之动,亦非病矣。《脉经》辨男女法∶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手俱沉实生二男;俱浮大生二女;又左尺脉偏大为男;右尺脉偏大为女;左右俱大生二子。)
- 汪序
- 自序
- 乔序
- 凡例
- 卷一《内经》纂要
- 上古天真论篇
- 四气调神大论篇
- 生气通天论篇
- 金匮真言论篇
- 阴阳应象大论篇
- 阴阳离合论篇
- 阴阳别论篇
- 灵兰秘典论篇
- 六节脏象论篇
- 五脏生成篇
- 五脏别论篇
- 移精变气论篇
- 汤液醪醴论篇
- 诊要经终论篇
- 脉要精微论篇
- 平人气象论篇
- 玉机真脏论篇
- 三部九候论篇
- 经脉别论篇
- 脏气法时论篇
- 宣明五气论篇
- 宝命全角论篇
- 八正神明论篇
- 离合真邪论篇
- 通评虚实论篇
- 太阴阳明论篇
- 阳明脉解篇
- 评热病论篇
- 逆调论篇
- 举痛论篇
- 腹中论篇
- 痹论篇
- 痿论篇
- 厥论篇
- 病能论篇
- 奇病论篇
- 刺禁论篇
- 刺志论篇
- 皮部论篇
- 骨空论篇
- 水热穴论篇
- 标本病传论篇
- 天元纪大论篇
- 五营运大论篇
- 五常政大论篇
- 六元正纪大论篇
- 至真要大论篇
- 疏五过论篇
- 征四失论篇
- 阴阳类论篇
- 方盛衰论篇
- 卷二
- 论诊候入式法
- 论持手诀消息法
- 论荣卫色脉参应之法
- 黄韫兮先生《脉确》
- 论三部脉所主杂病法诀
- 龚云林论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 论五脏见四脉应病诗
- 论三因脉证歌
- 论脉证名状二十六种所主病证
- 论三部脉所主证候
- 论三部所主脏腑病
-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例
- 论定死脉形候歌
- 论诊杂病生死脉歌
- 论诊暴病脉歌
- 论五脏六腑气绝证候
- 扁鹊华陀察听辨色秘诀
- 卷三
- 内景图说(上)
- 心
- 小肠
- 肝
- 脾
- 胃
- 肺
- 大肠
- 卷四
- 内景图说(下)
- 肾
- 膀胱
- 心包络
- 三焦
- 论脏腑经络穴道部位始知疮疡何经受病
- 手少阴
- 手太阳
- 足厥阴
- 足少阳
- 足太阴
- 足阳明
- 手太阴
- 手阳明
- 足少阴
- 足太阳
- 手厥阴
- 手少阳
- 督脉
- 任脉
- 卷五
- 论五运六气
- 太极图说
- 阳水阴水相火真水命门图说
- 治法指南
- 痈疽论
- 论病有六不治
- 功过格
- 医家不弗钱功德
- 卷六
- 论辨纯阳疮疡法
- 论辨纯阴疮疡法
- 论辨半阴半阳疮疡法
- 论阳疮毒似阴疮
- 论阴疮毒似阳疮
- 论阴阳法
- 论疮疡分五方治法不同
- 论肥人疮疡
- 论瘦人疮疡
- 论婴孩疮疡
- 论痘后疮疡
- 论妊娠疮疡
- 论产后疮疡
- 论师尼孀妇处女疮疡治法不同
- 论疮疡三因受病主治不同
- 论医者胆大心小
- 论分经络部位气血多寡
- 论诸经向导药随经引使
- 痈疽危险部位
- 脾胃虚实传变论
- 论疮疡虚实
- 论疮疡五善七恶救援法
- 论疮疡发热恶寒烦躁头痛
- 论疮疡痛痒麻木
- 论疮疡作渴
- 论疮疡欲呕作呕呃逆
- 论疮疡喘急
- 论疮疡大便泻利
- 论疮疡大便秘结
- 导大便秘结法
- 论疮疡小便淋漓频数不利
- 论疮疡无寐肉筋惕
- 论疮疡出血
- 论疮疡类破伤风
- 论疮疡散走流注
- 论疮疡挛急牵阴入腹
- 论疮疡目斜视上
- 论疮疡发痉(痉当作)
- 论疮疡四肢逆冷
- 论疮疡胸痞
- 论疮疡阳气脱陷
- 论疮疡僵肉
- 论疮疡疮口黑晕疮内无血色
- 论疮疡疮毒入内罨
- 论疮疡面赤不得攻下
- 论疮疡治法当分缓急
- 论疮疡补泻不可倒施
- 论疮疡轻证用重剂
- 论疮疡寒热逆从用药法
- 论疮疡用汗下药
- 论疮疡附子不可轻用
- 论疮疡当舍时从证
- 论疮疡用香散药
- 论疮疡泥用止痛药
- 论疮疡轻投十宣散等剂
- 论疮疡未溃不宜概用败毒之药
- 论煎药必得其法
- 论杂忌须知
- 论医者宜避疮毒侵袭
- 论藏揩脓水秽纸法
- 卷七
- 论初起肿疡
- 论内消法
- 痈疽肿疡门主方
- 痈疽门丹散主方
- 痈疽门膏药主方
- 卷八
- 论神灯照法
- 火照门主方
- 论艾灸法
- 艾灸门主方
- 论针烙法
- 论刀针砭石法
- 神农所置九宫尻神
- 论疮疡用针灸勿忌尻神
- 论敷药法
- 痈疽敷药门主方
- 论疮疡忌围寒凉之药
- 论渍法
- 渍门主方
- 论熏消法
- 痈疽门熏药主方
- 卷九
- 论辨脓法
- 论开口除脓法
- 论吸脓法
- 论脓熟不宜开迟
- 论内托法
- 痈疽已成门主方
- 论补法
- 论桑木灸法
- 论神妙拔根法
- 论疮疡去腐肉法
- 论死肉当去
- 论汤洗法
- 痈疽汤洗门主方
- 痈疽溃疡门主方
- 论生肌法
- 论收口法
- 痈疽门生肌丹散膏方
- 论背痈头开不住
- 论痈疽内肉不合法
- 绷缚背疮法
- 论生肉
- 论验透膜法
- 论疮疽锁口
- 论将息法
- 论培护法
- 论疮久成
- 论九漏
- 识知百病生死法
- 夏月诸疮伤辟蝇蛆门主方
- 辟疮疡恶秽法
- 卷十 正面头面部
- 百会疽门主论
- 百会疽门主方
- 顶门疽门主论
- 小儿囟肿门主论
- 小儿囟肿门主方
- 小儿囟陷门主论
- 小儿囟陷门主方
- 小儿解颅门主论
- 小儿解颅门主方
- 鳝拱头门主论
- 鳝拱头门主方
- 白屑风门主论
- 白屑风门主方
- 额疽门主论
- 赤色疽门主论
- 太阳疽门主论
- 鬓疽门主论
- 鬓疽门主方
- 头发门主论
- 头发门主方
- 眉毛门主论
- 眉毛门主方
- 发眉疽门主论
- 发眉疽门主方
- 眉心疽门主论
- 恋眉疮门主论
- 恋眉疮门主方
- 眉风癣门主论
- 眉风癣门主方
- 眉眶骨痛门主论
- 眉眶骨痛门主方
- 太阴发门主论
- 眼胞菌毒门主论
- 眼胞菌毒门主方
- 眼胞痰核门主论
- 眼丹门主论
- 眼丹门主方
- 漏睛疮门主论
- 漏睛疮门主方
- 眼睛祟证门主论
- 眼睛祟证门主方
- 偷针眼门主论
- 双目流血门主论
- 双目流血门主方
- 瘀痘后两目肿门主论
- 痘风眼门主论
- 痘风眼门主方
- 痘毒攻目门主论
- 痘毒攻目门主方
- 小儿血眼门主论
- 卷十一 眼目部
- 内障门主论
- 分别大小圆翳内障论
- 内障门主方
- 外障门主论
- 外障门主方
- 烂弦风眼门主论
- 烂弦风眼门主方
- 拳毛倒睫门主方
- 雀目眼门主论
- 雀目眼门主方
- 热锡爆竹汤火伤目门主方
- 风丝入目门主论
- 风丝入目门主方
- 沙尘入目门主方
- 烟渣入目门主方
- 麦芒入目门主方
- 目部望色辨证法
- 卷十二 颧脸部
- 面部望色辨证门主论
- 面热门主论
- 面热门主方
- 面寒门主论
- 面寒门主方
- 面痛门主论
- 粉花疮门主论
- 粉花疮门主方
- 面游风毒门主论
- 面游风毒门主方
- 面上热毒恶疮门主论
- 面生热毒恶疮门主方
- 肺风粉刺门主论
- 肺风粉刺门主方
- 雀斑门主论
- 雀斑门主方
- 面生黑斑门主论
- 面生黑斑门主方
- 痣门主论
- 痣门主方
- 脸发门主论
- 脸发门主方
- 颧痈门主论
- 颧骨肉疽门主论
- 疔疽门主论
- 托腮痈门主论
- 腮颔发门主论
- 颐发门主论
- 颐发门主方
- 腮门主论
- 腮门主方
- 大头伤寒门主论
- 伤寒瘥后遗毒门主论
- 时毒门主论
- 时毒门主方
- 伤寒瘥后碗头疮门主论
- 鼻部望色辨证门主论
- 过梁疔门主论
- 鼻疽门主论
- 鼻疔门主论
- 鼻肿门主论
- 鼻疮门主论
- 鼻疮门主方
- 鼻疳门主论
- 鼻疳门主方
- 鼻痔门主论
- 鼻痔门主方
- 鼻渊门主论
- 鼻渊门主方
- 赤鼻门主论
- 赤鼻门主方
- 鼻衄门主论
- 鼻衄门主方
- 鼻冷门主论
- 鼻祟证门主论
- 卷十三 正面耳颏部
- 耳痈门主论
- 耳发疽门主论
- 耳后疽门主论
- 耳疔门主论
- 耳疳门主论
- 耳疳门主方
- 耳门主论
- 耳门主方
- 震耳门主论
- 缠耳门主论
- 脓耳门主论
- 脓耳门主方
- 耳风毒门主论
- 耳蕈、耳痔门主论
- 耳痛门主论
- 耳痛门主方
- 耳痒门主论
- 耳痒门主方
- 耳烂门主方
- 耳衄门主论
- 耳衄门主方
- 黄耳类伤寒门主论
- 耳聋门主论
- 耳聋门主方
- 耳鸣门主论
- 耳鸣门主方
- 耳根毒门主论
- 首疽门主论
- 杼疽门主论
- 月蚀疳疮门主论
- 月蚀疳疮门主方
- 髭须门主论
- 髭须门主方
- 龙泉疽、虎须毒门主论
- 羊须疔门主论
- 独骨疮门主论
- 独骨疮门主方
- 颏痈门主论
- 颊车痈门主论
- 卷十四 唇口部
- 唇口望色辨证法
- 辨口味察证法
- 唇病门主论
- 唇紧门主论
- 唇紧门主方
- 唇门主论
- 唇门主方
- 唇风门主论
- 唇疔门主论
- 唇疮门主论
- 唇疮门主方
- 唇口疽门主论
- 唇奇病门主论
- 唇奇病门主方
- 茧唇门主论
- 茧唇门主方
- 狐惑疮门主论
- 狐惑疮门主方
- 补缺唇法
- 口眼斜门主论
- 口眼斜门主方
- 口噤门主论
- 小儿口水门主论
- 小儿口水门主方
- 口疮门主论
- 口疮门主方
- 口疳门主论
- 口疳门主方
- 口糜门主论
- 口糜门主方
- 口臭门主论
- 口臭门主方
- 剪口疮门主论
- 剪口疮门主方
- 鹅口疮门主论
- 鹅口疮门主方
- 口内肉球门主论
- 口内肉球门主方
- 口中飞疡门主论
- 重门主论
- 上生疮门主论
- 上痈门主论
- 上痈门主方
- 含腮疮门主论
- 含腮疮门主方
- 呵欠门主论
- 卷十五 舌部
- 察舌苔辨证法
- 舌出不入门主论
- 舌出不入门主方
- 舌缩不出门主论
- 舌缩不出门主方
- 弄舌舒舌门主论
- 弄舌舒舌门主方
- 舌喑门主论
- 重舌门主论
- 重舌门主方
- 木舌门主论
- 木舌门主方
- 舌胀门主论
- 舌胀门主方
- 舌痹门主论
- 舌痹门主方
- 舌黄门主论
- 舌菌门主论
- 舌痈门主论
- 舌疮门主论
- 舌疮门主方
- 舌疳门主论
- 舌疳门主方
- 连珠疳门主论
- 舌衄门主论
- 舌衄门主方
- 白膜裹舌门主论
- 白膜裹舌门主方
- 舌疔门主论
- 舌上痰核门主论
- 舌上重门主论
- 舌上重门主方
- 舌下痰包门主论
- 舌断门主论
- 舌断门主方
- 卷十六 龈齿部
- 牙齿望色辨证法
- 牙关紧急门主论
- 牙关紧急门主方
- 牙齿门主论
- 牙齿门主方
- 牙痈门主论
- 牙疔门主论
- 牙HT门方论
- 牙咬门主论
- 牙菌门主论
- 牙漏门主论
- 牙宣门主论
- 牙宣门主方
- 马牙门主论
- 马牙门主方
- 走马牙疳门主论
- 走马牙疳门主方
- 青腿牙疳门主论
- 青腿牙疳门主方
- 钻齿疳门主论
- 齿踞门主论
- 齿窟疮门主论
- 骨槽风门主论
- 骨槽风门主方
- 重龈门主论
- 齿迟门主论
- 长齿门主方
- 固齿门主方
- 卷十七 咽喉部
- 咽痛门主论
- 咽痛门主方
- 喉痹门主论
- 喉痹门主方
- 喉风门主论
- 喉风门主方
- 喉痈门主论
- 喉痈门主方
- 喉癣门主论
- 喉癣门主方
- 喉菌门主论
- 喉疳门主论
- 喉疳门主方
- 喉瘤门主论
- 喉瘤门主方
- 喉节门主论
- 单双蛾门主论
- 单双蛾门主方
- 天白蚁疮门主论
- 天白蚁疮门主方
- 锁喉疮门主论
- 梅核气门主论
- 梅核气门主方
- 小儿声哑门主方
- 音哑门主论
- 音哑门主方
- 伤寒喉肿门主论
- 病患瘥后喉中干痛门主论
- 病患瘥后喉中干痛门主方
- 骨鲠门主方
- 食醋呛喉门主方
- 卷十八 颈项部
- 颈项痛门主论
- 夹疽门主论
- 气颈门主论
- 气颈门主方
- 颈痈门主论
- 环项发门主论
- 颈蝗门主论
- 风热锁喉毒门主论
- 无辜疳伤疮门主论
- 无辜疳伤疮门主方
- 瘿瘤门主论
- 瘿瘤门主方
- 瘰门主论
- 瘰门主方
- 马刀门主论
- 痈门主论
- 蠹疽门主论
- 钮扣风门主论
- 钮扣风门主方
- 卷十九 腋臂指掌部
- 腋痈门主论
- 腋痈门主方
- 体气门主论
- 体气门主方
- 内疚疽门主论
- 缺盆疽门主论
- 痈门主论
- 脾痈门主论
- 臂痈门主论
- 骨蝼疽门主论
- 垂臂发门主论
- 痈门主论
- 石榴疽门主论
- 冬瓜串门主论
- 冬瓜串门主方
- 陈肝疮门主论
- 蝼蛄串门主论
- 肘后毒门主论
- 肘痈门主论
- 手足鱼脐疮门主论
- 腕痈门主论
- 兑疽门主论
- 疮门主论
- 疮门主方
- 筋疽门主论
- 脉骨疔门主论
- 脉骨疔门主方
- 五指所属脏腑穴道图说
- 旋指疳门主论
- 旋指疳门主方
- 代指门主论
- 代指门主方
- 天蛇毒门主论
- 天蛇毒门主方
- 蛇节疔门主论
- 蛇眼疔门主论
- 蛇背疔门主论
- 蜣螂蛀门主论
- 鳅肚疔门主论
- 冲要节门主论
- 红茧疔门主论
- 瘭疽门主论
- 瘭疽门主方
- 手指怪证门主论
- 丫痈门主论
- 虎丫毒门主论
- 虎丫毒门主方
- 手心毒门主论
- 鹅掌风门主论
- 鹅掌风门主方
- 马蚁窝门主论
- 马蚁窝门主方
- 酸痛门主论
- 酸痛门主方
- 手足破裂门主论
- 手足破裂门主方
- 手发背门主论
- 手发背门主方
- 卷二十 胸膺脐腹部
- 甘疽门主论
- 胸发门主论
- 肺疽门主论
- 膻中疽门主论
- 井疽门主论
- 心漏门主论
- 赤膈类伤寒门主论
- 小儿龟胸门主论
- 脾发疽门主论
- 胸前蜂窠发门主论
- 枯筋箭门主论
- 乳痈门主论
- 乳痈门主方
- 乳头陷下门主方
- 乳头破裂门主论
- 乳头破裂门主方
- 乳衄门主论
- 乳汁自流不禁门主论
- 乳汁自流不禁门主方
- 乳疳门主论
- 乳痞门主论
- 乳痞门主方
- 乳岩门主论
- 乳岩门主方
- 乳少门主论
- 乳少门主方
- 回乳门主论
- 回乳门主方
- 乳汁闭塞胀痛门主方
- 断乳门主方
- 腕疽门主论
- 血胤疮门主论
- 传心疽门主论
- 胁痛门主论
- 胁痛门主方
- 胁疽门主论
- 胁疽门主方
- 内发丹毒门主论
- 侠荧疽门主论
- 骨羡疮门主论
- 黄瓜痈门主论
- 腰带痈门主论
- 腰带痈门主方
- 幽痈门主论
- 中脘疽门主论
- 赫痈门主论
- 小儿脐汁不干门主论
- 小儿脐汁不干门主方
- 小儿脐风门主论
- 脐突门主论
- 脐突门主方
- 烂脐门主论
- 烂脐门主方
- 脐中出血门主论
- 脐上疽门主论
- 脐痈门主论
- 脐漏门主论
- 肚皮青黑门主方
- 肚痈门主论
- 肚痈门主方
- 小腹痈门主论
- 缓疽门主论
- 卷二十一 内痈部
- 内痈门主论
- 心痈门主论
- 心痈门主方
- 肝痈门主论
- 肝痈门主方
- 脾疽门主论
- 肺痈肺痿门主论
- 肺痈门主方
- 肾痈门主论
- 胃痈门主论
- 胃痈门主方
- 大肠痈门主论
- 小肠痈门主论
- 肠痈门主方
- 三焦疽门主论
- 痞积瘕门主论
- 痞积瘕门主方
- 卷二十二 脑背部
- 脑疽门主论
- 发际疽门主论
- 后脑发门主论
- 头后蜂窝疽门主论
- 夭疽锐毒门主论
- 耳下石疽门主论
- 项门痈门主论
- 项上肉龟疮门主论
- 项后生疙瘩门主方
- 失荣证门主论
- 失荣证门主方
- 天柱疽门主论
- 夭寿疽门主论
- 对口门主论
- 对口门主方
- 百脉疽门主论
- 肩痈门主论
- 肩疽门主论
- 过肩疽门主论
- 肩井毒门主论
- 担肩门主论
- 担肩门主方
- 上中下三发背门主论
- 上中下三发背门主方
- 对心发门主论
- 莲子蜂窝发门主论
- 两头尖疽门主论
- 瘿瘤发门主论
- 体疽发门主论
- 阴阳疽门主论
- 特疽门主论
- 阴阳二气疽门主论
- 黄瓜疽门主论
- 丹毒发疽门主论
- 酒毒发门主论
- 上搭门主论
- 上搭门主方
- 中搭疽门主论
- 左右搭串门主论
- 瘭疽发门主论
- 禽疽门主论
- 九疽门主论
- 小儿龟背门主论
- 小儿龟背门主方
- 脊缝出虱门主论
- 脊缝出虱门主方
- 肉龟疮门主论
- 鼠攒疮门主论
- 渊疽门主论
- 渊疽门主方
- 石疽门主论
- 肾俞发门主论
- 对脐发疽门主论
- 环跳疽门主论
- 环跳疽门主方
- 阴毒门主论
- 无名肿毒门主论
- 无名肿毒门主方
- 卷二十三 后阴部
- 鹳口疽门主论
- 尾闾发门主论
- 臀痈门主论
- 臀痈门主方
- 痤痱疮门主论
- 痤痱疮门主方
- 痔疮门主论
- 痔疮门主方
- 痔漏门主论
- 痔漏门主方
- 脏毒门主论
- 脏毒门主方
- 肠风门主论
- 肠风门主方
- 寒火疮门主论
- 脱肛门主论
- 脱肛门主方
- 脏头风门主论
- 脏头风门主方
- 风疳门主论
- 风疳门主方
- 股阳疽门主论
- 股阴疽门主论
- 骑马痈门主论
- 骑马痈门主方
- 坐马痈门主论
- 上马痈门主论
- 下马痈门主论
- 涌泉疽门主论
- 穿裆疽门主论
- 悬痈门主论
- 悬痈门主方
- 卷二十四 前阴部
- 龟头肿痛门主论
- 龟头肿痛门主方
- 阴头痈门主论
- 阴头痈门主方
- 鱼口便毒横门主论
- 鱼口便毒横门主方
- 阴肿如斗门主方
- 下疳门主论
- 下疳门主方
- 初婚玉茎伤损门主论
- 伤寒瘥后内外疮门主论
- 囊痈门主论
- 囊痈门主方
- 肾囊风门主论
- 肾囊风门主方
- 肾囊生疮门主方
- 湿阴疮门主论
- 胞漏疮门主论
- 阴囊出汗门主方
- 疝气偏坠门主论
- 疝气偏坠门主方
- 阴器部
- 阴吹门主论
- 阴疮门主论
- 阴疮门主方
- 阴门主论
- 阴门主方
- 阴菌门主论
- 阴菌门主方
- 阴挺门主论
- 阴挺门主方
- 阴痒门主论
- 阴痒门主方
- 阴户肿突门主论
- 阴户肿突门主方
- 阴脱门主论
- 阴脱门主方
- 产妇阴户伤损门主论
- 产妇阴户伤损门主方
- 阴户交接出血门主论
- 阴户开张门主论
- 女子新嫁阴户痛门主论
- 阴冷门主论
- 实女无窍门主方
- 卷二十五 腿膝部
- 骨痿疮门主论
- 腿游风门主论
- 肚门痈门主论
- 上水鱼门主论
- 黄鳅痈门主论
- 大腿痈门主论
- 附骨疽门主论
- 附骨疽门主方
- 多骨疽门主论
- 多骨疽门主方
- 咬骨疽门主论
- 箕门痈门主论
- 肉蜈蜂门主论
- 玄疽门主论
- 阴疽门主论
- 膝盖痈门主论
- 膝眼毒门主论
- 膝眼风门主论
- 鹤膝风门主论
- 鹤膝风门主方
- 小儿鹤膝门主论
- 人面疮门主论
- 人面疮门主方
- 骨槽疽门主论
- 伏兔疽门主论
- 下石疽门主论
- 腿膝缓疽门主论
- 下HT门主论
- 委中毒门主论
- 四弯风门主论
- 流火门主论
- 流火门主方
- 腓部
- 三里发门主论
- 合阳疽门主论
- 香港脚疮门主论
- 疮门主论
- 疮门主方
- 血疯疮门主论
- 血疯疮门主方
- 血槽风门主论
- 湿肿门主论
- 湿肿门主方
- 肾脏风疮门主论
- 肾脏风疮门主方
- 湿毒流注门主论
- 湿毒流注门主方
- 附阴疽门主论
- 瓜藤缠门主论
- 接骨发门主论
- 黄鳅痈门主论
- 鳝漏门主论
- 青蛇便门主论
- 胫疽门主论
- 鱼肚痈门主论
- 腓疽门主论
- 卷二十六 香港脚部
- 男妇缓风香港脚门主论
- 男妇香港脚门主方
- 添加江苏扬州府江、甘、仪三邑妇女香港脚门主论
- 添加江苏扬州府江、甘、仪三邑
- 卷二十七 足踝部
- 风疽门主论
- 风疽门主方
- 内踝疽门主论
- 内踝疽门主方
- 外踝疽门主论
- 穿踝疽门主论
- 驴眼疮门主论
- 驴眼疮门主方
- 足发背门主论
- 足心痈门主论
- 田螺门主论
- 痨疽门主论
- 妇人脚十指油煎门主论
- 脱疽门主论
- 脱疽门主方
- 敦疽门主论
- 青蛇头门主论
- 青蛇头门主方
- 厉痈门主论
- 痼发门主论
- 臭田螺门主论
- 臭田螺门主方
- 青蛙毒门主论
- 脚丫毒门主论
- 脚丫痒烂门主论
- 脚丫痒烂门主方
- 甲疽门主论
- 甲疽门主方
- 牛程蹇门主论
- 牛程蹇门主方
- 足跟疽门主论
- 足跟疽门主方
- 流水麻根疮门主论
- 土粟门主论
- 足疔怪病门主论
- 足跟冷疔门主论
- 足跟冷疔门主方
- 鸡眼门主论
- 鸡眼门主方
- 烂皮湿热门主论
- 烂皮湿热门主方
- 远行奔走脚上起泡门主论
- 远行奔走脚上起泡门主方
- 足汗门主方
- 小脚门主方
- 卷二十八 诸风部
- 油风门主论
- 油风门主方
- 痛风门主论
- 痛风门主方
- 疡风门主论
- 紫白癜疯门主论
- 紫白癜疯门主方
- 大麻疯门主论
- 大麻疯门主方
- 卷二十九 癞癣部
- 蛇虱门主论
- 乌白癞门主论
- 沈紫亮十四种癞证歌诀
- 辨六经癞形
- 门主论
- 癣门主论
- 癣门主方
- 疹门主论
- 疹门主方
- 葡萄疫门主论
- 葡萄疫门主方
- 湿痰流注门主论
- 湿痰流注门主方
- 酸痛门主论
- 伤寒瘥后发肿门主论
- 伤寒身痒门主论
- 肿块门主论
- 肿块门主方
- 汗斑门主论
- 汗斑门主方
- 卷三十 幼科诸疮部
- 小儿初生无皮门主论
- 小儿初生无皮门主方
- 小儿初生遍身鱼泡门主论
- 小儿初生梦生门主论
- 小儿初生黄肿门主论
- 小儿初生鼻塞不通门主方
- 小儿初生谷道不通门主论
- 小儿初生谷道不通门主方
- 小儿初生小便不通门主方
- 胎毒门主论
- 胎毒门主方
- 胎瘤门主论
- 奶癣疮门主论
- 奶癣疮门主方
- 羊胡疮门主论
- 羊胡疮门主方
- 肥疮门主论
- 肥疮门主方
- 黄水疮门主论
- 黄水疮门主方
- 白蛇串门主论
- 白蛇串门主方
- 白秃疮门主论
- 白秃疮门主方
- 赤游丹门主论
- 赤游丹门主方
- 香瓣疮门主论
- 香瓣疮门主方
- 炼银疮门主论
- 洇尻疮门主论
- 面上热毒恶疮门主方
- 暑痘门主论
- 暑痘门主方
- 疖子门主论
- 疖子门主方
- 软脓疖门主论
- 软脓疖门主方
- 痱疮门主论
- 痱疮门主方
- 燕窝疮门主论
- 燕窝疮门主方
- 蓐疮门主论
- 蓐疮门主方
- 卷三十一 痘疹部(上)
- 论痘疮根源
- 面部先见报痘八卦方位图说
- 邵慈庵先生秘诀歌
- 面部八卦图诀
- 看面部八卦痘色相克死期诀
- 八卦见标生死诀
- 先天八卦面部神断诀
- 头面部图诀
- 风雷云雨电图诀
- 元亨利贞天五部位决吉凶
- 五脏部位决吉凶
- 断生死秘诀
- 八卦生克预知生死诀
- 验痘出稠密吉凶诀
- 看痘须知五经判断吉凶
- 邵先生看耳筋秘法
- 见标之时一看预定吉凶
- 冯氏小儿面部见点吉凶之图说
- 三关两煞五轴
- 经穴部位诸痘所主
- 五门八枢
- 初见标面部八卦占断吉凶法
- 冯氏总论痘要歌括
- 痘前十八犯(《锦囊》)
- 异痘须知(《锦囊》)
- 五种痘(《锦囊》)
- 异痘诸名(《锦囊》)
- 九不识(《锦囊》)
- 五禁疮(《锦囊》)
- 邵公看痘分五色歌
- 朱氏辨别七晕
- 验苗诀
- 邵公看痘分五形诀
- 邵公看痘分恶五色歌
- 邵公看痘分恶五形诀
- 邵公看痘秘诀
- 邵公定痘有可治不可治诀
- 邵公痘科始终要诀
- 验初发热时吉凶断诀
- 碎金赋
- 卷三十二 痘疹部(中)
- 论发热三朝生死诀
- 论报痘三朝生死诀
- 起胀三朝生死诀
- 灌浆三朝生死诀
- 结靥三朝生死诀
- 邵公治痘秘诀
- 治表热里寒、里热表寒诀
- 五经治法
- 顺险逆三法说
- 荣卫论
- 冯氏诚求心法
- 论时日气血循行略
- 七日五传
- 五脏胎毒所发
- 五善七恶
- 论痘不可妄汗、妄下及宜微汗、微下证
- 论元气不可形质拘
- 论虚实
- 禁忌
- 杂证勿治
- 忌食毒物
- 论避秽气
- 治痘触变歌
- 样痘辨
- 论痘疹子脓泡先后顺逆
- 贼痘门主论
- 闷痘门主论
- 痘疮夹门主论
- 痘疮发泡门主论
- 痘证音哑作呛门主论
- 痘证寒战切牙门主论
- 痘疮惊搐门主论
- 痘疮痒痛门主论
- 痘疮倒靥门主论
- 痘疮外靥门主论
- 看水痘法
- 卷三十三 痘疹部(下)
- 痘疹门主方
- 痘疔门主论
- 痘疔门主方
- 痘痈门主论
- 痘痈门主方
- 痘疳门主论
- 痘疳门主方
- 痘风疮门主论
- 痘风疮门主方
- 痘痒门主论
- 痘后瘢迹不退门主论
- 痘后疮水不干门主论
- 出痘后细疮如疥难愈论
- 精炮制用药法
- 痧疹门(方语)
- 痧疹门(二)
- 痧疹门(一)
- 痧疹门(忌)
- 痧疹门主方
- 卷三十四 诸疮部(上)
- 疔疮门主论
- 疔疮门主方
- 水疔门主论
- 水疔门主方
- 红丝疔门主论
- 红丝疔门主方
- 杨梅疮门主论
- 杨梅疮门主方
- 杨梅癣门主方
- 杨梅疮愈后红黑疤不退门主方
- 结毒门主论
- 结毒门主方
- 卷三十五 诸疮部(下)
- 脓窠疮门主论
- 脓窠疮门主方
- 疥疮门主论
- 疥疮门主方
- 薄皮疮门主论
- 薄皮疮门主方
- 肥疮门主论
- 肥疮门主方
- 天泡疮门主论
- 天泡疮门主方
- 翻花疮门主论
- 鸦啖疮门主论
- 鸦啖疮门主方
- 面上热毒恶疮门主方
- 黄水疮门主论
- 黄水疮门主方
- 香瓣疮门主论
- 香瓣疮门主方
- 金丝疮门主论
- 金丝疮门主方
- 火珠疮门主论
- 火珠疮门主方
- 热疮门主论
- 热疮门主方
- 寒疮门主论
- 冷疮门主论
- 肉刺毛门主论
- 鱼脊疮门主论
- 赤炎疮门主论
- 癌疮门主论
- 瘭疮门主论
- 日晒疮门主论
- 水渍疮门主论
- 水渍疮门主方
- 冻疮门主论
- 冻疮门主方
- 汗浙疮门主论
- 汗浙疮门主方
- 皴裂疮门主论
- 皴裂疮门主方
- 蜘蛛疮门主论
- 蜘蛛疮门主方
- 漆疮门主论
- 漆疮门主方
- 恶疮门主论
- 恶疮门主方
- 顽疮门主论
- 席疮门主论
- 席疮门主方
- 血箭门主论
- 血痣门主论
- 血疳门主论
- 疣门主论
- 疣门主方
- 千日疮门主论
- 千日疮门主方
- 卷三十六 跌打部
- 跌打损伤门主论
- 跌打损伤门主方
- 落下颏拿法门主论
- 落下颏拿法门主方
- 人咬门主论
- 人咬伤门主方
- 救从高坠下门主论
- 救从高坠下门主方
- 破伤风门主论
- 破伤风门主方
- 卷三十七 急救部
- 三木门主论
- 三木门主方
- 杖疮门主论
- 杖疮门主方
- 汤泼火伤门主论
- 汤泼火伤门主方
- 金疮门主论
- 金疮门主方
- 弓箭鸟枪伤门主方
- 针入肉门主方
- 竹木刺门主方
- 狐刺疮门主论
- 狐刺疮门主方
- 伤水疮门主方
- 救自刎门主论
- 救自缢门主论
- 救溺水门主论
- 救冻死门主论
- 救热死中暑昏闷门主论
- 救魇死门主论
- 救中恶门主论
- 救吓死门主论
- 救五窍出血门主论
- 救神箭鬼箭打门主方
- 除妖魅鬼魇门主论
- 祟证门主方
- 卷三十八 蛇虎伤部
- 马汗疮门主论
- 马汗疮门主方
- 马咬门主方
- 虎咬门主论
- 虎咬门主方
- 蛇伤门主论
- 蛇伤门主方
- 救蛇入口门主方
- 辟诸蛇门主方
- 狗咬门主论
- 狗咬门主方
- 猪咬门主方
- 猫咬门主方
- 鼠咬门主论
- 鼠咬门主方
- 蜈蚣咬门主方
- 壁虎咬门主方
- 蝎螫门主论
- 蝎螫门主方
- 蜘蛛咬门主论
- 蜘蛛咬门主方
- 壁咬门主论
- 蜂叮门主方
- 蜗牛伤门主论
- 蚯蚓咬伤门主论
- 蚯蚓咬伤门主方
- 杨辣虫辣门主论
- 杨辣虫门主方
- 蚕咬伤门主方
- 马蜞咬门主论
- 八脚虫伤门主论
- 八脚虫伤门主方
- 沙虱毒门主方
- 诸色恶虫咬伤门主方
- 百虫入耳门主方
- 八角虱门主论
- 八角虱门主方
- 辟虼蚤门主方
- 祛虱门主方
- 祛蚊门主方
- 祛臭虫门主方
- 卷三十九 救急部
- 解救砒霜门主论
- 解救砒霜门主方
- 救误服蒙汗药门主论
- 救误服蒙汗药门主方
- 救饮鸩酒毒门主论
- 救饮鸩酒毒门主方
- 救误服银门主方
- 救误服水银门主方
- 救误吞五金门主方
- 救误吞针门主方
- 误吞诸木竹钗门主方
- 救误吞磁锋门主方
- 解误服铅粉门主论
- 解误服铅粉门主方
- 解误服银朱藤黄门主方
- 验中蛊毒门主论
- 解中蛊毒门主方
- 解中断肠草毒门主论
- 解中断肠草毒门主方
- 解中药毒门主论
- 解中药毒门主方
- 解服盐卤门主论
- 解服盐卤门主方
- 中饮食毒门主论
- 中饮食毒门主方
- 解烧酒毒门主论
- 解烧酒毒门主方
- 解中煤炭毒门主方
- 解中闭口椒毒门主方
- 解误食桐油毒门主方
- 救误吞田螺门主方
- 救误吞桃李门主方
- 救误食猪骨门主方
- 救误吞鸡骨门主方
- 救误中猪肉毒门主方
- 救误吞头发门主方
- 救误吞蜈蚣门主方
- 救误吞蚂蝗门主论
- 救误吞蚂蝗门主方
- 救误中蛇虺百虫毒门主方
- 解中蜈蚣毒门主方
- 解中蜘蛛毒门主方
- 解中蚯蚓毒门主方
- 解中瘟牛肉毒门主论
- 解中瘟牛肉毒门主方
- 解中马肉毒门主方
- 解中犬马肉毒门主方
- 解中河豚毒门主论
- 解中河豚毒门主方
- 解食鱼中毒门主方
- 解黄鳝鱼毒门主方
- 解误食毒蟹毒门主方
- 解中鳖毒门主论
- 解中鳖毒门主方
- 解中野菌地蕈灵芝毒门主论
- 解中野菌地蕈灵芝毒门主方
- 解豆腐毒门主方
- 解面毒门主方
- 解中白果毒门主方
- 解误服轻粉门主方
- 救六畜瘟疫法
- 解中樱桃毒门主方
- 卷四十 奇病部
- 奇病门治法
- 寒门五法
- 吐法大意
- 阳经分经腑
- 阴经分传中
- 皮毛肌肉筋骨脏腑论
- 表证曰发表
- 邪传肌肉曰解肌
- 邪在半表半里曰和解
- 传经里证曰攻里
- 直中寒证曰救里
- 表里俱见
- 似证辨疑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