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痰流注门主论

《疡医大全》 顾世澄 1.66千字

陈实功曰∶流者行也,注者住也,由其瘀壅,其形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所发毋论穴道,随处可生。皆缘荣气不从,逆于肉里,如风寒相中,表证发散未尽者散之;房欲之后,阴虚外寒所侵者温之;恼怒伤肝,郁结伤脾者归脾汤加青皮、香附散之;跌扑损伤,瘀血凝滞者,和血汤逐之;产后恶露未尽,流注经络而成者,木香流气饮导之。如不得内消者,法当大养气血,培助脾胃,温暖经络,通行关节,十全大补汤加熟附子、香附主之。如脓已成,宜急开之。(《正宗》)

王肯堂曰∶不串流者,俗曰马 。串流者,名曰走散流注,俗曰瓜藤马 。遍身骨节内疼痛,不能起坐,无堆,作热不退者,名曰嗍骨马 。若脊骨及髀骨上起堆,或一二个,或三五个,名曰过脊马 。若尾 骨上起堆作热者,名曰杀臀马 。若髀骨下痛甚无堆,但肿者名曰锁脚马 。若骨相交接之处,疼痛无堆微肿,名曰接骨马。此证因风热走散四肢,治当疏风散热,初起不可用火针烙之,肿势盛者只宜刺以棱针,久熟者可火针烙之,流注入股者死。(《准绳》)

又曰∶禁用寒凉克伐内消等剂。

汪省之曰∶夫流者行也,乃气血之壮,自无停息之机,注者住也,因气血之衰,有凝滞之患,故行者由其自然,住者由于瘀壅。凡得此者,多生于体虚之人,勤劳之辈,不慎调燮,夏秋露卧,纵意取凉,热体当风;或中风邪发散未尽,或欲后阴虚外寒所侵,又或恼怒伤肝,郁结伤脾,荣气不从,逆于肉里;又或跌打损伤,瘀血凝滞;或产后恶露未尽,流缩经络,皆成斯疾也。初起外以琥珀膏敷贴,内服行气活血之剂,其中十可消其五六。如不得内消者,法当大养其气血,培助脾胃,温暖经络,通行关节,如木香流气饮、十全大补汤,俱加熟附子、香附,培助根本。庶未成自淌,已溃自敛,不致残败破漏不敛之证。且如有脓宜急开之,忌用寒凉克伐内消等药,犯此终致不救者多矣。(《理例》)

朱丹溪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是痰。然痰在皮里膜外,则遍体游行,肿而色白,滞而不痛,宜导达疏利。如痰因火动而走,则体多小块,色红痛甚,流走无定,宜解毒清火为主。

又曰∶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能通;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白芥子亦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竹沥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

申斗垣曰∶三阳经伤寒发汗不透则必痛,痛久则肿,肿久则必为热,热久则破坏,此名阳湿痰破疮。如三阴经失汗,汗郁成痰则痛,痛久则皮色不变而肿,至夜痛反甚,其痛处冰冷,脉亦沉细,日久气血凝注则肌死,肌死则破坏腐臭,名曰阴湿痰破疮。均宜艾灸。(《启玄》)

又曰∶冷流注多附骨,硬不消,骨寒而痛,筋缩不能伸屈,庸俗误用刀针,又无脓血,止有如屋漏汁,或瘀黑血,宜用回阳玉龙膏;如稍缓,再加军姜、肉桂、白芷、草乌等分,热酒调敷,则骨寒除而痛自止,气温和而筋自伸,肉亦软而肿自消。

亦不可无石菖蒲,以其性能破坚,散肿最妙,亦不可多,多则解群药性也。

又曰∶流注首尾敷冲和膏最稳,加乳香、没药治流注筋不能伸,敷之极效。

又曰∶走散流注发因受寒冻,凝滞血脉而成。一名流注伤寒,又名瓜藤发背,患生于背,遍身皆有之。经云∶伤寒流注尚犹可,流注伤寒急如火。医者当察其寒热虚实治之。

胡公弼曰∶流注又曰走注,状似鳖形,毒因风盛而生热,气因热盛而走散,午前宜四君子汤加芎归;午后宜四物汤加参 、麦冬、北五味。断不可用渗利流气等药。(《青囊》)

又曰∶治流注大法,郁者开之;怒者平之;闪扑及产后瘀血者散之;伤寒余邪者调解之。大要以固元气为主,佐以现证之药。

又曰∶流注一个,要表汗一次,如流注三个,须表汗三次,毒自消矣。设治之不早,深为大害。

又曰∶如破溃成脓者,先用降药降去败肉,腐尽生肌可也。

《医林集要》云∶白虎飞尸留连周期,或展转数岁,冷毒朽骨出尽自愈。若附骨腐者可痊,正骨腐者则为终身废疾矣。

又曰∶又有结核在项腋或两乳傍,或两胯软肉处,名为 痈,属冷证也。又有小儿宿痰失导,致结核于颈项臀膊胸背之处,亦冷证也。并宜热药敷贴。

王西圃曰∶流痰胸腹流于四肢者可治,四肢流入胸腹者难治。

《心法》曰∶流注新发,漫肿无头,皮色不变,凝结日久,微热渐痛,透红一点,方是脓熟,即宜用针开破。若湿痰化成者,脓色粘白;若瘀血化成者,脓色金黄粘水;若风湿化成者,脓色白稀如豆汁;若汗后余邪化成者,脓色或黄或黑,稀脓臭秽;以上四证,发于肉浓处可愈,发于骨结及骨空处难愈。若淫欲受寒化成者,脓色稀白而腥,其水中有猪脂水油之状,此为败浆脓也。诸书虽有治法,终成败证。

冯鲁瞻曰∶按脏腑津液受病为痰,随气升降,理之常也。若在皮里膜外及四肢关节曲折之地,而脏腑之痰何能流注其所,此即本处津液遇冷遇热,即凝结成痰而为病。断非别部之津液,受病成痰,舍其本位而移于他部者。况气本无形,故能无微不达,而液随气运,亦可藉气周流,若至津液受病成痰,则变为有形而凝滞,焉能随气流通于至微至密之所耶。

试痰法∶用海蜇皮粘贴,外以膏贴之。如痰,次日膏药揭得下,海蜇皮揭不下,即是害痰。

目录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