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氏病源》小儿伤寒呕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其呕者,是胃气虚热乘虚入胃,胃得热则气逆,故呕也。
《活人书》论伤寒 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问∶呕者,何也?无阳则厥,无阴则呕。呕者,足阳明胃之经。足阳明之气下行,今厥而上行,故为气逆,气逆则呕。仲景云∶呕多虽不大便,不可下,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浃然汗出而解。大抵呕证不一,各有治法。要之,小柴胡汤尤相主当耳。与小柴胡汤,胸胁满而呕,日哺发潮热者,可小柴胡汤加芒硝也。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与大柴胡也。若大便秘者,方加大黄。(大柴胡治呕最妙,为内有枳实故也。枳实去微、压虚气,须是去大黄。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慎不可下。官局桔梗汤最良,亦用枳实耳。)古人治呕多用半夏加生姜。孙真人云∶生姜是呕家圣药。仲景治呕皆用之。(太阳与阳明合病,必下利,若不和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者,黄连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而自利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金匮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橘皮汤主之,皆可选用也。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呕而发渴者,猪苓汤主之。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急与之。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仲景云∶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宜治膈间有水,赤茯苓汤主之。若少阴证而呕者,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也。若汗、若吐、若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伤寒瘥后呕者,有余热在胃脘也,竹叶汤加生姜主之。又问∶有干呕者,何也?大凡呕者,饮食不下。干呕者,今人所谓噎也,或因汗出,或因有水,或下利,脾胃有热,故便干呕,官局桔梗汤最佳。仲景治法,汗自出、干呕者,桂枝证也。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者,小青龙也。身凉汗出,两胁痛,或干呕者,十枣汤也。少阴下利,脉微,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也。少阴下利,里寒外热,脉微欲绝,或干呕者,通脉四逆汤也。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也。(《伤寒论》云∶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仲景无治法。大抵吴茱萸汤,治少阳证也。谷入胃而呕属阳明,宜与小柴胡。)若病患直患呕吐,而复脚弱或疼,乃是香港脚,当作香港脚治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烦热,头痛呕逆。麦门冬散方
麦门冬(去心) 石膏(细研。各三分)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取一大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伤寒,吐逆不定。藿香散方
藿香 丁香 木香(各一两) 葛根(一两,锉) 人参(去芦头)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上件捣药,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临时分减,温服。(《圣惠》二方,一凉一温,须善用之。
《婴孺》治小儿伤寒壮热,呕吐。芦根汤方
生芦根(切,五合) 知母(十二分) 淡竹青皮(五分)
上水三升,煮一升,为三服。一岁儿方,大小增减用,更用冬瓜汁一升,却减水一升煮妙。
《活人书》仲景小柴胡汤,方见伤寒头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一两三钱) 黄芩 人参 甘草(各半两) 半夏(四钱半,汤洗) 芒硝(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内芒硝,更微沸,温服。
《活人书》仲景大柴胡汤
柴胡(四两) 黄芩 芍药(各一两半) 半夏(一两一分) 枳实(二枚,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个,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服。(本方无大黄,欲下者加大黄二两。)
《活人书》官局桔梗汤
桔梗 半夏 陈皮(各一两) 枳实(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古方,半夏加生姜名小半夏汤方
半夏(大者七枚,切碎) 生姜(薄切五片)
上同用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后温服。
《活人书》仲景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一两) 麻黄(三分,去节) 甘草(炙) 芍药 桂枝(去皮,半两) 半夏(二分半)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温服。覆取微汗。
《活人书》仲景黄连汤
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二两半)
上锉如麻豆大。每十钱匕,枣二枚,以水三盏,取一盏半,去滓分二服。
《活人书》仲景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芍药 甘草(各二分) 黄芩(三分) 半夏(二分半)
上锉。每服五钱,生姜四片,大枣一枚,以水二盏,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见伤寒头汗出门中。
《活人书》仲景小半夏加橘皮汤
半夏(大者七枚,切碎) 生姜(薄切五片) 橘皮(一大片)
上同用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后温服。
《活人书》仲景猪苓汤,方见伤寒咳嗽门中。
《活人书》仲景赤茯苓汤,方见伤寒头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真武汤,方见伤寒咳嗽门中。
《活人书》仲景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七枚) 生姜(二两半) 香豉(二合)
上分二服,以水二盏,先煮栀子、生姜至一盏,内豉同煮,取七分,去滓温服。得快吐,止后服。
《活人书》仲景竹叶加生姜汤,方见伤寒鼻衄门中。
《活人书》仲景桂枝汤,方见伤寒自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小青龙汤,方见伤寒咳嗽门中。
《活人书》仲景十枣汤
芫花(炒赤,熬) 甘遂 大戟
上各等分,捣筛秤末,合和之,入臼中,再杵治三、二百下,先以水一升半,煮肥枣子十枚,煮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一钱匕,羸人可半钱,再单饮枣汤送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利后糜粥自养。合下不下,令人胀满,通身浮肿而死。
《活人书》仲景白通汤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入葱白四寸,煮至七分,去煎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白通加猪胆汁汤
附子(半个,生用去皮) 干姜(半两) 葱白(二茎) 溺(二合半) 猪胆(汁,半合)
上以水一盏,煮至五分,去滓,内猪胆汁和相得,分温再服。
《活人书》仲景通脉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去皮,一个) 干姜(一两,炮)
面赤者,加连须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未瘥,急更作一剂,其脉续续出者愈。
《活人书》仲景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两二钱,汤洗三遍) 人参(三分,去芦头)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四钱,生姜五片,枣子一个,以水二盏半,煮取八分,去滓。分二服。
《庄氏家传》治小儿伤寒头痛,和气止逆,止渴。人参散
人参(去芦头) 白术 麻黄(去根节) 藿香叶 甘草(炙微赤,锉) 干葛(以上各一分) 石膏(透明者,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葱白一寸,豉三十粒,煎五分,去滓温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人参散 治小儿伤寒。调顺阴阳,和脾胃,定吐逆,止渴。
人参(一两) 木香 茯苓 藿香 甘草(炙。各一分) 干葛(二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煎五分,温温服。
- 卷第一(求端探本)凡一门
- 求子方论
- 卷第二(方书叙例)凡十三门
- 叙初有小儿方第一
- 叙小儿有病与大人不殊第二
- 叙小儿方可酌量药品分两第三
- 叙小儿有病宜早治第四
- 叙调理小儿第五
- 叙修合药第六
- 叙用药第七
- 叙小儿气弱不可容易吐泻第八
- 叙十五岁以下皆可以小方脉治之第九
- 论初受气第十
- 相寿命第十一
- 三关锦纹第十二
- 脉法第十三
- 卷第三(病源形色) 凡一十门
- 五脏所主病第一
- 五脏病相生刑克第二
- 五脏病四时所不宜第三
- 胎中滋养第四
- 胎中受病第五
- 禀赋之殊第六
- 得病之源第七
- 病证形候第八
- 察形色治病第九
- 辨五脏受惊积冷热形证图
- 《秘要指迷》形证图
- 治病要法第十
- 卷第四(形初保者)凡二十二门
- 小儿胎教第一
- 小儿初生将护法第二
- 择乳母法第三
- 乳儿法第四
- 乳母杂忌慎法第五
- 哺儿法第六
- 初哺日第七
- 浴儿法第八
- 拭儿口法第九
- 断脐法第十
- 灸脐法第十一
- 裹脐法第十二
- 甘草法第十三
- 黄连法第十四
- 韭汁法第十五
- 朱蜜法第十六
- 牛黄法第十七
- 汞粉法第十八
- 猪乳法第十九
- 藏衣法第二十
- 剃头法第二十一
- 禳谢法第二十二
- 卷第五(初生有病)凡十七门
- 初生不作声第一
- 初生眼不开第二
- 初生辄死第三
- 初生不吃奶第四
- 初生吐不止第五
- 初生不小便第六
- 初生有悬痈病第七
- 初生有重舌第八
- 初生有重重龈第九
- 初生口中有虫第十
- 初生着噤第十一
- 初生有鹅口第十二
- 初生有木舌第十三
- 初生有撮口第十四
- 初生中脐风第十五
- 初生脐肿湿第十六
- 初生有脐疮第十七
- 卷第六(禀受诸疾)凡十九门
- 解颅第一
- 囟不合第二
- 囟填第三
- 囟陷第四
- 滞颐第五
- 齿不生第六
- 发不生第七
- 发黄第八
- 虫胞第九
- 鹤节第十
- 手拳不展第十一
- 脚拳不展第十二
- 语吃第十三
- 通睛第十四
- 愍塞第十五
- 行迟第十六
- 语迟第十七
- 龟胸第十八
- 龟背第十九
- 卷第七(蒸忤 啼哭) 凡九门
- 变蒸第一
- 中客忤第二
- 中人忤第三
- 中马忤第四
- 被第五
- 喜啼第六
- 惊啼第七
- 躯啼第八
- 夜啼第九
- 卷第八(惊疾潮发)凡九门
- 惊候第一
- 胎惊第二
- 惊热第三
- 惊积第四
- 惊虚第五
- 搐搦第六
- 狂语第七
- 惊悸第八
- 多困第九
- 卷第九(惊风急慢)凡三门
- 急慢惊风第一
- 急惊风第二
- 慢惊风第三
- 卷第十(惊 噤病)凡十二门
- 一切惊第一
- 慢脾风第二
- 慢肝风第三
- 惊退而哑第四
- 惊退而筋脉不舒第五
- 天第六
- 惊风内第七
- 盘肠气第八
- 腹肚第九
- 灸二十四第十
- 猢狲噤第十一
- 白虎病第十二
- 卷第十一(痫论候法)凡十二门
- 痫论第一
- 痫候第二
- 惊痫忤是三候第三
- 候痫法第四
- 截痫法第五
- 五脏之痫第六
- 六畜之痫第七
- 一切痫第八
- 灸痫法第九
- 痫瘥复发第十
- 痫瘥身面肿第十一
- 痫瘥不能语第十二
- 卷第十二(五痫异治)凡五门
- 风痫第一
- 惊痫第二
- 食痫第三
- 热痫第四
- 癫痫第五
- 卷第十三(胎风中风) 凡十门
- 胎风第一
- 一切风第二
- 中风第三
- 中风痉第四
- 中风口噤第五
- 中风涎潮第六
- 中风四肢拘挛第七
- 中风不随第八
- 中风口斜僻第九
- 中风失音不语第十
- 卷第十四(身热等病)凡十一门
- 温壮第一
- 壮热第二
- 时气第三
- 温病第四
- 热病第五
- 伤风第六
- 伤暑第七
- 伤寒第八
- 囟风伤寒第九
- 夹食伤寒第十
- 夹惊伤寒第十一
- 卷第十五(伤寒变动)凡二十门
- 伤寒自汗第一
- 伤寒头汗出第二
- 伤寒咳嗽第三
- 伤寒发喘第四
- 伤寒鼻衄第五
- 伤寒呕第六
- 伤寒发渴第七
- 伤寒大小便不通第八
- 伤寒发狂第九
- 伤寒结胸第十
- 伤寒腹痛第十一
- 伤寒下痢第十二
- 伤寒口内生疮并喉痛第十三
- 伤寒发斑第十四
- 伤寒发黄第十五
- 伤寒余热不退第十六
- 伤寒劳复第十七
- 伤寒失音第十八
- 伤寒变疽第十九
- 伤寒变疹第二十
- 卷第十六(咳嗽诸疾) 凡十一门
- 咳嗽第一
- 咳逆第二
- 喘咳上气第三
- 咳嗽作呀呷声第四
- 咳嗽声不出第五
- 惊膈嗽第六
- 伤风嗽第七
- 痰嗽第八
- 寒嗽第九
- 热嗽第十
- 久嗽第十一
- 卷第十七(寒热疟瘴)凡二十二门
- 痰实第一
- 寒热往来第二
- 寒热五脏烦满第三
- 寒热腹痛第四
- 寒热结实第五
- 寒热食不消第六
- 寒热能食不生肌肉第七
- 寒热不食羸瘦第八
- 疟疾第九
- 疟疾热而后寒第十
- 疟疾寒而后热第十一
- 疟疾寒热更作第十二
- 疟疾热而不寒第十三
- 疟疾寒而不热第十四
- 疟疾热多于寒第十五
- 疟疾寒多于热第十六
- 疟疾寒热相等第十七
- 瘴疟第十八
- 久疟第十九
- 疟后引饮第二十
- 疟后胁内结硬第二十一
- 疟后头面浮肿第二十二
- 卷第十八(斑疹麻痘)凡十六门
- 疮疹论第一
- 疮疹候第二
- 疮疹未见乃可疏利第三
- 疮疹初出第四
- 疮疹已出未出第五
- 疮疹出不快第六
- 疮疹倒第七
- 疮疹太盛第八
- 疮疹爱护面目第九
- 疮疹攻咽痛第十
- 疮疹大小便不通第十一
- 疮疹便脓血第十二
- 疮疹脓汁不干第十三
- 疮疹入眼第十四
- 疮疹后解余毒第十五
- 疮疹后减瘢痕第十六
- 卷第十九(诸热痰涎)凡十门
- 胎热第一
- 膈热第二
- 胃热第三
- 风热第四
- 烦热第五
- 潮热第六
- 积热第七
- 实热第八
- 极热第九
- 痰涎第十
- 卷第二十(虚热蒸疸) 凡九门
- 虚热第一
- 骨热第二
- 骨蒸第三
- 盗汗第四
- 喜汗第五
- 劳气第六
- 热渴第七
- 黄胆第八
- 黑疸第九
- 卷第二十一(诸寒羸瘦)凡十六门
- 胎寒第一
- 虚寒第二
- 胸中有寒第三
- 胸膈满痛第四
- 心痛第五
- 腹痛第六
- 腹胀第七
- 冷热不调第八
- 胃气不和第九
- 乳食不下第十
- 膈气第十一
- 气逆第十二
- 肌肤羸瘦第十三
- 病后虚羸第十四
- 病后声不出第十五
- 病后不能语第十六
- 卷第二十二( 瘕积聚)凡十门
- 积聚第一
- 瘕第二
- 癖气第三
- 乳癖第四
- 气第五
- 痞结第六
- 宿食不消第七
- 伤饱第八
- 丁奚第九
- 哺露第十
- 卷第二十三(五疳辨治)凡九门
- 五疳论第一
- 五疳候第二
- 五疳可治不可治候第三
- 五疳第四
- 风疳第五
- 惊疳第六
- 食疳第七
- 气疳第八
- 急疳第九
- 卷第二十四(无辜疳)凡五门
- 无辜疳第一
- 无辜针烙法第二
- 一切疳第三
- 五疳出虫第四
- 疳疾吹鼻第五
- 卷第二十五(诸疳异证)凡十一门
- 走马疳第一
- 口齿疳第二
- 鼻疳第三
- 眼疳第四
- 脑疳第五
- 脊疳第六
- 疳瘦第九
- 干疳第十
- 内疳第十一
- 卷第二十六(诸疳余证) 凡十五门
- 疳热第一
- 疳渴第二
- 疳劳第三
- 疳嗽第四
- 疳积第五
- 疳泻第六
- 疳痢第七
- 疳痢久不瘥第八
- 疳痢腹痛第九
- 疳湿第十
- 蛔疳第十一
- 疳疮第十二
- 疳肿第十三
- 疳后天柱倒第十四
- 疳气灌入阴第十五
- 卷第二十七(吐哕霍乱 凡十二门)
- 吐逆第一
- 吐第二
- 哕逆第三
- 霍乱吐利第四
- 霍乱第五
- 吐利第六
- 吐利津液少第七
- 吐利心腹痛第八
- 冷吐第九
- 热吐第十
- 挟惊吐第十一
- 毒瓦斯吐第十二
- 卷第二十八(泄泻羸肿) 凡十五门
- 一切泄泻第一
- 积泻第二
- 惊泻第三
- 伤泻第四
- 冷泻第五
- 热泻第六
- 洞泄第七
- 水谷泻第八
- 暴泻第九
- 曩泻第十
- 利久不止第十一
- 利渴不止第十二
- 下利腹痛第十三
- 下利羸瘦第十四
- 下利浮肿第十五
- 卷第二十九(滞痢赤白)凡十二门
- 八痢第一
- 一切痢第二
- 冷痢第三
- 热痢第四
- 冷热痢第五
- 白脓痢第六
- 纯血痢第七
- 脓血相杂痢第八
- 五色痢第九
- 休息痢第十
- 蛊痢第十一
- 脱肛第十二
- 卷第三十(血疾淋痔) 凡十九门
- 吐血第一
- 嗽血第二
- 鼻衄第三
- 大便血第四
- 小便血第五
- 大便不通第六
- 小便不通第七
- 大小便不通利第八
- 大便失禁第九
- 小便数第十
- 大便青第十一
- 小便白第十二
- 小便淋沥第十三
- 石淋第十四
- 气淋第十五
- 热淋第十六
- 血淋第十七
- 寒淋第十八
- 痔疾第十九
- 卷第三十一(三虫 疝) 凡九门
- 虫动第一
- 蛔虫第二
- 蛲虫第三
- 寸白虫第四
- 疝第五
- 偏第六
- 阴肿第七
- 阴疮第八
- 吊起外肾第九
- 卷第三十二(水痰鬼持) 凡九门
- 痰饮第一
- 肿满第二
- 水气第三
- 中恶第四
- 卒死第五
- 鬼持第六
- 疰病第七
- 尸疰第八
- 蛊疰第九
- 卷第三十三(眼目耳鼻)凡二十四门
- 眼赤痛第一
- 胎赤眼第二
- 睛生障翳第三
- 眼痒第四
- 眼暗第五
- 睛高第六
- 青盲第七
- 雀目第八
- 疣目第九
- 目中有眯第十
- 耳聋第十一
- 耳鸣第十二
- 耳中痛第十三
- 耳疮第十四
- 月蚀疮第十五
- 耳第十六
- 耳中有肉第十七
- 底耳第十八
- 百虫入耳第十九
- 鼻第二十
- 鼻塞第二十一
- 鼻流清涕第二十二
- 鼻干无涕第二十三
- 鼻有肉第二十四
- 卷第三十四(口唇喉齿) 凡二十四门
- 口疮第一
- 口臭第二
- 口干第三
- 燕口疮第四
- 唇口上生疮第五
- 舌肿第六
- 舌上疮第七
- 舌上血出第八
- 唇肿第九
- 紧唇第十
- 唇青第十一
- 咽喉肿痛第十二
- 尸咽第十三
- 咽中噎第十四
- 喉痹第十五
- 马痹第十六
- 缠喉风第十七
- 齿痛第十八
- 齿龈宣露第十九
- 齿根肿痛第二十
- 龋齿第二十一
- 齿第二十二
- 齿落久不生第二十三
- 颊车蹉闪第二十四
- 卷第三十五(一切丹毒) (凡三十八门)
- 丹候第一
- 一切丹第二
- 土虺第三
- 眼丹第四
- 五色丹第五
- 伊芳火丹第六
- 火丹第七
- 茱萸丹第八
- 赤丹第九
- 白丹第十
- 黑丹第十一
- 天雷丹第十二
- 天火丹第十三
- 殃火丹第十四
- 神气丹第十五
- 神火丹第十六
- 神灶丹第十七
- 鬼太丹第十八
- 野火丹第十九
- 骨火丹第二十
- 家火丹第二十一
- 火丹第二十二
- 萤火丹第二十三
- 朱田火丹第二十四
- 胡吹灶丹第二十五
- 胡漏灶丹第二十六
- 土灶丹第二十七
- 天灶火丹第二十八
- 废灶火丹第二十九
- 尿灶火丹第三十
- 野灶丹第三十一
- 大孕丹第三十二
- 尔朱丹第三十三
- 赤流丹第三十四
- 赤游肿第三十五
- 身有赤处第三十六
- 赤白溜第三十七
- 卒腹皮青黑第三十八
- 卷第三十六(痈疽瘰 )凡十一门
- 痈第一
- 疽第二
- 附骨疽第三
- 毒肿第四
- 疖第五
- 软疖第六
- 恶核第七
- 恶疮第八
- 疮第九
- 瘰病第十
- 瘿气第十一
- 卷第三十七(疮 疥癣)凡十七门
- 一切疮第一
- 蓐疮第二
- 风热疮第三
- 热毒疮第四
- 头面身体生疮第五
- 风瘙瘾疹第六
- 疥第七
- 癣第八
- 疮第九
- 疮第十
- 尿灰疮第十一
- 酢疮第十二
- 鱼脐疮第十三
- 王灼疮第十四
- 火灼疮第十五
- 黄肥疮第十六
- 浸淫疮第十七
- 卷第三十八(头疮冻痱)凡十八门
- 头疮第一
- 秃疮第二
- 白秃疮第三
- 赤秃疮第四
- 漏头疮第五
- 蠼尿疮第六
- 自悬疮第七
- 代指第八
- 手足皲裂第九
- 脚瘃第十
- 冻疮第十一
- 痱子第十二
- 赤疵第十三
- 白驳第十四
- 漆疮第十五
- 金疮第十六
- 汤烫火烧第十七
- 疮中风中水第十八
- 卷第三十九(鲠刺虫毒)凡十七门
- 恶刺第一
- 骨鲠第二
- 食土第三
- 落水第四
- 遗尿第五
- 尿床第六
- 狐臭第七
- 诺虫咬第八
- 头多生虱第九
- 扑损瘀第十
- 误吞铜铁等物第十一
- 耳中有物不可出第十二
- 灭瘢痕第十三
- 中食毒第十四
- 中药毒第十五
- 中水毒第十六
- 百病第十七
- 卷第四十(论药叙方) 凡十五门
- 玉石部第一
- 草部第二
- 木部第三
- 人部第四
- 兽部第五
- 禽部第六
- 虫鱼部第七
- 果部第八
- 米部第九
- 菜部第十
- 本草虽无而人可识者第十一
- 本草既无而人未识者第十二
- 前代方书第十三
- 近世方书第十四
- 士大夫家藏第十五
- 后序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