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名肝疳。风疳生核附)
《圣惠》云∶小儿风疳者,由肝脏壅热,乳食不调之所致也。是以孩子十旬之内,三岁之间,气血未调,骨木轻软,凡为动静,易为所伤。若乳母昧于寒暄,失于调适,滋味不节,喜怒无常,或外中风寒,内怀惊怒,便即乳儿,邪气未除,伤儿脏腑,致成风疳也。其状摇头揉目,眼赤多睡,脑热发焦,百脉拘急,渐渐黄瘦者,是其候也。
《圣惠》治小儿风疳,日渐羸瘦,多睡壮热,面色青黄,或时吐乳。龙脑散方
脑麝 牛黄 雄黄 朱砂(各细研) 熊胆 蚺蛇胆(并研) 黄连(去须) (微炒) 天麻蜗牛(炒令微黄) 蓝叶 川大黄(锉,微炒) 五灵脂 马兜铃(以上各一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研了药令匀。每服以温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风疳,剜鼻揉眼,不知痒处。胡黄连丸方
胡黄连 人参(去芦头) 地龙(微炒) 代赭(细研) 赤石脂(各半两) 蜗牛肉(二枚) 猪牙皂荚(二挺,去黑皮,涂酥炙焦黄,去子) 大蜣螂(五枚,去翅足,微炒) 青黛 蟾酥(并研入) 木香 槟榔 黄连(去须) 天麻当归(锉,微炒) 犀角(屑) 干蝎 蝉壳(各微炒)
羌活 使君子 白芜荑 驴胎耳(炙令焦黄) 蛤蚧(头尾全者,涂酥、炙微黄) 朱砂麝香 芦荟 牛黄(并细研。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研了药,令匀,以 猪胆汁和丸如绿豆大。每于空心以粥饮下三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一切风疳、搐搦。牛黄丸方
牛黄 朱砂 雄黄 龙脑(各细研) 黄连(去须) 桂心 白附子(炮裂) 川大黄(锉,微炒) 腻粉(研入) 人参(去芦头) 茯神 巴豆(二十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
上件药捣,罗为末,都研令匀,以栝蒌瓤和丸如绿豆大。浓煎葱白汤下三丸,取下恶物为度。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肝肺风热,心脾壅滞,体瘦壮热,致成风疳。宜常服解风热,杀疳芦荟丸方
芦荟 天竺黄 青黛 朱砂(各细研) 蚺蛇胆(研入) 胡黄连 蛇蜕皮(灰) 使君子 天麻 丁香 黄连(去须) 木香(以上各一分) 白龙脑 牛黄(各细研,一钱) 蝉壳(微炒) 麝香(细研。各半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空心及近晚,以粥饮下三丸。量儿大小临时加减。
《圣惠》治小儿一切风疳,日渐羸瘦,体热心惊,摇头揉鼻,四肢烦躁,皮肤黄黑,毛发干枯,日久不瘥。
蝉壳丸方
蝉壳(微炒) 朱砂 麝香 雄黄(各细研) 甜葶苈(隔纸炒令紫色。各一分) 干蝎(微炒) 龙脑 牛黄(炒,细研。各半分) 青黛(半两,细研) 蜣螂(五枚,去翅足,炒微黄) 腻粉(一钱,研入) 蟾头(一枚,涂酥炙微黄) 乌蛇(三分,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 巴豆(十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
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用猪胆汁和丸如黄米大。每服以粥饮下三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风疳,身体壮热,或时吐逆,心神烦躁。胡黄连方
胡黄连 犀角(屑) 芦荟 天竺黄(各细研) 燕脂(研入) 羚羊角(屑。各半两) 麝香牛黄 朱砂 雄黄(各细研) 天浆子白僵蚕 干蝎(并微炒。各一分) 蟾酥(一钱,研入)
上件药捣,罗为末,都研令匀,以猪胆汁浸,蒸饼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三丸,不计时候。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风疳羸瘦。蛇蜕皮丸方
蛇蜕皮(烧灰) 天南星(炮裂) 干蝎 蝉壳(各微炒) 芦荟 朱砂(并细研。各一分) 蟾头(一枚,炙令黄) 天浆子(七枚,微炒) 青黛(半两,细研) 蜣螂(七枚,去翅足,微炒)
上件药捣,罗为末;独头蒜烧熟,并醋、饭和丸如绿豆大。每服空心以粥饮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
《圣惠》治小儿风疳,肌体多热,烦渴心躁,夜不得眠卧。芦荟丸方
芦荟(细研) 天麻 胡黄连(各半两) 麝香 铁粉 熊胆 雄黄 朱砂(各细研) 干蝎(微炒) 水银(以上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以枣肉研水银星尽,都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温水下三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风疳,鼻口多痒,肌体羸瘦,摇头揉目,昏昏多睡。夜明砂丸方
夜明砂 干蝎 白僵蚕(各微炒) 白附子(炮裂) 牛黄 麝香 朱砂 青黛(各细研) 甜葶苈(隔纸炒令紫色。以上各一分) 蟾酥(半分) 乌蛇(三分,酒浸,去皮骨,炙微黄) 雀儿饭瓮(二七枚)
上件药捣,罗为末,用猪胆汁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粥饮下三丸。量儿大小,增减服之。
《谭氏殊圣方》∶肝疳腹胀体痿黄,面色如金形渐伤,咬甲 眉多吃土,爱盐糟米怕羹汤。朝朝曩泻吐还逆,昼夜频添不忍当,但取密陀僧作末,为丸令服号医王。
玉合丹
寒水石 白矾(各二两) 黄丹(三味研匀,入合子,大火 过,别研) 密陀僧(各半两) 硫黄(一分,研)
上再研细,蒸饼,丸绿豆大。冷水下四丸,甘草汤亦得。
《谭氏珠圣方》∶掐鼻 眉泻又青,皆头疮痛怡光明,朝朝合面便凉处,不住抓头屡热惊。此是肝家疳体相,早求良药急看承,丁香芦荟牙硝等,熟捣三黄会有灵。
拨云散
大黄 胡黄连 黄芩(各一分,末) 丁香 马牙硝 芦荟(各半分,末) 天浆子(炒,七枚)
上件杵,罗为末,用独头蒜烧熟,并醋饮和丸如绿豆大。空心,粥饮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
《万全方》治小儿肝疳,肌体多热,烦渴心躁,夜不得眠。龙胆丸
龙胆 升麻 麝香(研入) 水银 干蝎(炒) 铁粉 熊胆 雄黄 朱砂(并细研。各一分) 芦荟(研) 天麻 胡黄连(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末,以枣肉研水银星尽,都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以温水下。
《庄氏家传》治小儿风疳。顺肝气,进饮食。芦荟丸方
芦荟(一钱,别研,秤,或只以皂角水磨) 草龙胆(一两,净洗,锉、焙干,秤)
上件药一处捣,罗为末,用不 皂角三挺,以水二升 汁,用生绢滤去滓,入银器内慢火熬成膏,入前二味药调和得所,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薄荷汤吞下。
张涣熊胆天麻丹 治风疳羸瘦,摇头揉目,百脉拘急方。
真熊胆 使君子(去壳) 胡黄连 天麻 羌活 蝉壳(各一两) 芦荟 干蟾(酥炙黄。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粳米饭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煎荆芥汤下。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又方乌蟾丹
乌蛇(酒浸去皮骨,炙令黄) 干蟾(酥炙黄) 蛇蜕皮(烧灰。各一两) 胡黄连(半两)
以上捣,罗为细末。次用∶麝香 芦荟 熊胆(各细研,一分)
上件一处拌匀,白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薄荷汤下。量儿大小加减。
《万全方》治小儿肝疳羸瘦。酸枣仁丸
酸枣仁(微炒) 芦荟(研) 蝉壳(去头足,炒) 朱砂(研) 干蝎(微炒) 天南星(炮裂) 蛇蜕皮(烧灰。各一分) 青黛(半两,研入) 龙脑(半分,研入) 蟾头(一枚,炙令黄) 蜣螂(去翅足,微炒) 天浆子(微炒。各七枚)
上件杵,罗为末,用独头蒜烧熟,并醋饮和丸如绿豆大。空心,粥饮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
《赵氏家传》风疳丹 治小儿禀受不足,乳哺失宜,肤华浮脆,胃犯风冷,正气微弱,客邪在内,令儿津液不固,自汗自利,中寒气痞,关膈不通。成 吐乳片,肌肉不生,精神昏塞,不欲啼笑;以致囟户不敛,头骨开张,龟胸解颅,丁奚无辜,无所不至。邪客于心,则成惊痫;邪客于脾,则成风疳。如有此病,但能日与二、三服,自然令儿乳哺充肥,风消气伏,神验无比。予尝以救小儿得效,不可胜数。
朱砂 硫黄 丁头大赭石(三味各生研细) 蛇黄(火 、醋淬七遍,研细。各一分) 蜣螂(去翅足,炒) 地龙(盘曲者,锉、炒,去上滓。各三个) 蝎(全者,二十个) 使君子(大者十个,取肉) 没石子(一个) 虼 头(涂酥炙,一个) 天浆子(炙) 白附子(生。各七个) 白花蛇(一寸,酒浸一宿,不去皮骨,焙干) 大附子 乌头(各取并向尖上,一、半个) 半夏(生姜汁制,焙干) 麝香(秤) 续随子 丁香 赤石脂(各一钱)
上二十味为细末,和匀,以粟米饭搜丸如麻子大。量儿大小,汤饮下十粒。
风疳生核附∶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小儿风疳,气攻项下,生核子。皂角膏方
皂角(大者一茎,烧存性) 糯米(一合,炒黑色) 草头马 黄皮(三钱,炒黑色)
上为末,每用不拘多少,以井华水调贴。如未安,须用水精丹取,后用调气观音、人参散等药补,仍再贴,兼与疳药相间服。(三方并在后。)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婴孩、小儿,虫积、食积,胎积、惊积,恶物食伤。水精丹方
滑石(生,为末,二钱) 天南星(生,为末,一钱) 水银粉(秤,半钱) 芜荑(取仁,一百片) 巴豆(五十粒,去壳,不去油)
上先研巴豆令极细,次下芜荑仁复研,方入众药,研令极匀, 烂饭为丸如○大。每服三丸、五丸,以岁数加减,米汤泡生葱吞下。服时须令婴孩、小儿心空,不可吃乳食,稍饥方可进药。如膈下有食,方得转泻。
切忌生硬、果实、肉食等物。近夜卧服尤佳。
汉东王先生《家宝》补虚,调胃气,进乳食,止吐泻,久不进食。神妙观音散方
白扁豆 石莲肉(炒,去心) 人参(焙。各一分) 茯苓(一钱半,焙) 甘草(炙) 香白芷 绵黄 (捶碎,用蜜水拌,炙) 木香(炒各十钱)
神曲(二钱)
上为末。每服婴孩一字,二、三岁半钱,四、五岁一钱。用水一药注或半银盏,枣子半片,煎十数沸服。
汉东王先生《家宝》补虚,调胃气,进乳食,止吐泻。人参散方
人参 茯苓 莲肉(去心,炒。各一分) 黄 (半两,捶碎,蜜水拌,炙) 甘草(二钱,炙)
上为末。每服婴孩一字,二、三岁半钱,四、五岁一钱。以水一药注,或半银盏,入枣子半片,煎十数沸服。
- 卷第一(求端探本)凡一门
- 求子方论
- 卷第二(方书叙例)凡十三门
- 叙初有小儿方第一
- 叙小儿有病与大人不殊第二
- 叙小儿方可酌量药品分两第三
- 叙小儿有病宜早治第四
- 叙调理小儿第五
- 叙修合药第六
- 叙用药第七
- 叙小儿气弱不可容易吐泻第八
- 叙十五岁以下皆可以小方脉治之第九
- 论初受气第十
- 相寿命第十一
- 三关锦纹第十二
- 脉法第十三
- 卷第三(病源形色) 凡一十门
- 五脏所主病第一
- 五脏病相生刑克第二
- 五脏病四时所不宜第三
- 胎中滋养第四
- 胎中受病第五
- 禀赋之殊第六
- 得病之源第七
- 病证形候第八
- 察形色治病第九
- 辨五脏受惊积冷热形证图
- 《秘要指迷》形证图
- 治病要法第十
- 卷第四(形初保者)凡二十二门
- 小儿胎教第一
- 小儿初生将护法第二
- 择乳母法第三
- 乳儿法第四
- 乳母杂忌慎法第五
- 哺儿法第六
- 初哺日第七
- 浴儿法第八
- 拭儿口法第九
- 断脐法第十
- 灸脐法第十一
- 裹脐法第十二
- 甘草法第十三
- 黄连法第十四
- 韭汁法第十五
- 朱蜜法第十六
- 牛黄法第十七
- 汞粉法第十八
- 猪乳法第十九
- 藏衣法第二十
- 剃头法第二十一
- 禳谢法第二十二
- 卷第五(初生有病)凡十七门
- 初生不作声第一
- 初生眼不开第二
- 初生辄死第三
- 初生不吃奶第四
- 初生吐不止第五
- 初生不小便第六
- 初生有悬痈病第七
- 初生有重舌第八
- 初生有重重龈第九
- 初生口中有虫第十
- 初生着噤第十一
- 初生有鹅口第十二
- 初生有木舌第十三
- 初生有撮口第十四
- 初生中脐风第十五
- 初生脐肿湿第十六
- 初生有脐疮第十七
- 卷第六(禀受诸疾)凡十九门
- 解颅第一
- 囟不合第二
- 囟填第三
- 囟陷第四
- 滞颐第五
- 齿不生第六
- 发不生第七
- 发黄第八
- 虫胞第九
- 鹤节第十
- 手拳不展第十一
- 脚拳不展第十二
- 语吃第十三
- 通睛第十四
- 愍塞第十五
- 行迟第十六
- 语迟第十七
- 龟胸第十八
- 龟背第十九
- 卷第七(蒸忤 啼哭) 凡九门
- 变蒸第一
- 中客忤第二
- 中人忤第三
- 中马忤第四
- 被第五
- 喜啼第六
- 惊啼第七
- 躯啼第八
- 夜啼第九
- 卷第八(惊疾潮发)凡九门
- 惊候第一
- 胎惊第二
- 惊热第三
- 惊积第四
- 惊虚第五
- 搐搦第六
- 狂语第七
- 惊悸第八
- 多困第九
- 卷第九(惊风急慢)凡三门
- 急慢惊风第一
- 急惊风第二
- 慢惊风第三
- 卷第十(惊 噤病)凡十二门
- 一切惊第一
- 慢脾风第二
- 慢肝风第三
- 惊退而哑第四
- 惊退而筋脉不舒第五
- 天第六
- 惊风内第七
- 盘肠气第八
- 腹肚第九
- 灸二十四第十
- 猢狲噤第十一
- 白虎病第十二
- 卷第十一(痫论候法)凡十二门
- 痫论第一
- 痫候第二
- 惊痫忤是三候第三
- 候痫法第四
- 截痫法第五
- 五脏之痫第六
- 六畜之痫第七
- 一切痫第八
- 灸痫法第九
- 痫瘥复发第十
- 痫瘥身面肿第十一
- 痫瘥不能语第十二
- 卷第十二(五痫异治)凡五门
- 风痫第一
- 惊痫第二
- 食痫第三
- 热痫第四
- 癫痫第五
- 卷第十三(胎风中风) 凡十门
- 胎风第一
- 一切风第二
- 中风第三
- 中风痉第四
- 中风口噤第五
- 中风涎潮第六
- 中风四肢拘挛第七
- 中风不随第八
- 中风口斜僻第九
- 中风失音不语第十
- 卷第十四(身热等病)凡十一门
- 温壮第一
- 壮热第二
- 时气第三
- 温病第四
- 热病第五
- 伤风第六
- 伤暑第七
- 伤寒第八
- 囟风伤寒第九
- 夹食伤寒第十
- 夹惊伤寒第十一
- 卷第十五(伤寒变动)凡二十门
- 伤寒自汗第一
- 伤寒头汗出第二
- 伤寒咳嗽第三
- 伤寒发喘第四
- 伤寒鼻衄第五
- 伤寒呕第六
- 伤寒发渴第七
- 伤寒大小便不通第八
- 伤寒发狂第九
- 伤寒结胸第十
- 伤寒腹痛第十一
- 伤寒下痢第十二
- 伤寒口内生疮并喉痛第十三
- 伤寒发斑第十四
- 伤寒发黄第十五
- 伤寒余热不退第十六
- 伤寒劳复第十七
- 伤寒失音第十八
- 伤寒变疽第十九
- 伤寒变疹第二十
- 卷第十六(咳嗽诸疾) 凡十一门
- 咳嗽第一
- 咳逆第二
- 喘咳上气第三
- 咳嗽作呀呷声第四
- 咳嗽声不出第五
- 惊膈嗽第六
- 伤风嗽第七
- 痰嗽第八
- 寒嗽第九
- 热嗽第十
- 久嗽第十一
- 卷第十七(寒热疟瘴)凡二十二门
- 痰实第一
- 寒热往来第二
- 寒热五脏烦满第三
- 寒热腹痛第四
- 寒热结实第五
- 寒热食不消第六
- 寒热能食不生肌肉第七
- 寒热不食羸瘦第八
- 疟疾第九
- 疟疾热而后寒第十
- 疟疾寒而后热第十一
- 疟疾寒热更作第十二
- 疟疾热而不寒第十三
- 疟疾寒而不热第十四
- 疟疾热多于寒第十五
- 疟疾寒多于热第十六
- 疟疾寒热相等第十七
- 瘴疟第十八
- 久疟第十九
- 疟后引饮第二十
- 疟后胁内结硬第二十一
- 疟后头面浮肿第二十二
- 卷第十八(斑疹麻痘)凡十六门
- 疮疹论第一
- 疮疹候第二
- 疮疹未见乃可疏利第三
- 疮疹初出第四
- 疮疹已出未出第五
- 疮疹出不快第六
- 疮疹倒第七
- 疮疹太盛第八
- 疮疹爱护面目第九
- 疮疹攻咽痛第十
- 疮疹大小便不通第十一
- 疮疹便脓血第十二
- 疮疹脓汁不干第十三
- 疮疹入眼第十四
- 疮疹后解余毒第十五
- 疮疹后减瘢痕第十六
- 卷第十九(诸热痰涎)凡十门
- 胎热第一
- 膈热第二
- 胃热第三
- 风热第四
- 烦热第五
- 潮热第六
- 积热第七
- 实热第八
- 极热第九
- 痰涎第十
- 卷第二十(虚热蒸疸) 凡九门
- 虚热第一
- 骨热第二
- 骨蒸第三
- 盗汗第四
- 喜汗第五
- 劳气第六
- 热渴第七
- 黄胆第八
- 黑疸第九
- 卷第二十一(诸寒羸瘦)凡十六门
- 胎寒第一
- 虚寒第二
- 胸中有寒第三
- 胸膈满痛第四
- 心痛第五
- 腹痛第六
- 腹胀第七
- 冷热不调第八
- 胃气不和第九
- 乳食不下第十
- 膈气第十一
- 气逆第十二
- 肌肤羸瘦第十三
- 病后虚羸第十四
- 病后声不出第十五
- 病后不能语第十六
- 卷第二十二( 瘕积聚)凡十门
- 积聚第一
- 瘕第二
- 癖气第三
- 乳癖第四
- 气第五
- 痞结第六
- 宿食不消第七
- 伤饱第八
- 丁奚第九
- 哺露第十
- 卷第二十三(五疳辨治)凡九门
- 五疳论第一
- 五疳候第二
- 五疳可治不可治候第三
- 五疳第四
- 风疳第五
- 惊疳第六
- 食疳第七
- 气疳第八
- 急疳第九
- 卷第二十四(无辜疳)凡五门
- 无辜疳第一
- 无辜针烙法第二
- 一切疳第三
- 五疳出虫第四
- 疳疾吹鼻第五
- 卷第二十五(诸疳异证)凡十一门
- 走马疳第一
- 口齿疳第二
- 鼻疳第三
- 眼疳第四
- 脑疳第五
- 脊疳第六
- 疳瘦第九
- 干疳第十
- 内疳第十一
- 卷第二十六(诸疳余证) 凡十五门
- 疳热第一
- 疳渴第二
- 疳劳第三
- 疳嗽第四
- 疳积第五
- 疳泻第六
- 疳痢第七
- 疳痢久不瘥第八
- 疳痢腹痛第九
- 疳湿第十
- 蛔疳第十一
- 疳疮第十二
- 疳肿第十三
- 疳后天柱倒第十四
- 疳气灌入阴第十五
- 卷第二十七(吐哕霍乱 凡十二门)
- 吐逆第一
- 吐第二
- 哕逆第三
- 霍乱吐利第四
- 霍乱第五
- 吐利第六
- 吐利津液少第七
- 吐利心腹痛第八
- 冷吐第九
- 热吐第十
- 挟惊吐第十一
- 毒瓦斯吐第十二
- 卷第二十八(泄泻羸肿) 凡十五门
- 一切泄泻第一
- 积泻第二
- 惊泻第三
- 伤泻第四
- 冷泻第五
- 热泻第六
- 洞泄第七
- 水谷泻第八
- 暴泻第九
- 曩泻第十
- 利久不止第十一
- 利渴不止第十二
- 下利腹痛第十三
- 下利羸瘦第十四
- 下利浮肿第十五
- 卷第二十九(滞痢赤白)凡十二门
- 八痢第一
- 一切痢第二
- 冷痢第三
- 热痢第四
- 冷热痢第五
- 白脓痢第六
- 纯血痢第七
- 脓血相杂痢第八
- 五色痢第九
- 休息痢第十
- 蛊痢第十一
- 脱肛第十二
- 卷第三十(血疾淋痔) 凡十九门
- 吐血第一
- 嗽血第二
- 鼻衄第三
- 大便血第四
- 小便血第五
- 大便不通第六
- 小便不通第七
- 大小便不通利第八
- 大便失禁第九
- 小便数第十
- 大便青第十一
- 小便白第十二
- 小便淋沥第十三
- 石淋第十四
- 气淋第十五
- 热淋第十六
- 血淋第十七
- 寒淋第十八
- 痔疾第十九
- 卷第三十一(三虫 疝) 凡九门
- 虫动第一
- 蛔虫第二
- 蛲虫第三
- 寸白虫第四
- 疝第五
- 偏第六
- 阴肿第七
- 阴疮第八
- 吊起外肾第九
- 卷第三十二(水痰鬼持) 凡九门
- 痰饮第一
- 肿满第二
- 水气第三
- 中恶第四
- 卒死第五
- 鬼持第六
- 疰病第七
- 尸疰第八
- 蛊疰第九
- 卷第三十三(眼目耳鼻)凡二十四门
- 眼赤痛第一
- 胎赤眼第二
- 睛生障翳第三
- 眼痒第四
- 眼暗第五
- 睛高第六
- 青盲第七
- 雀目第八
- 疣目第九
- 目中有眯第十
- 耳聋第十一
- 耳鸣第十二
- 耳中痛第十三
- 耳疮第十四
- 月蚀疮第十五
- 耳第十六
- 耳中有肉第十七
- 底耳第十八
- 百虫入耳第十九
- 鼻第二十
- 鼻塞第二十一
- 鼻流清涕第二十二
- 鼻干无涕第二十三
- 鼻有肉第二十四
- 卷第三十四(口唇喉齿) 凡二十四门
- 口疮第一
- 口臭第二
- 口干第三
- 燕口疮第四
- 唇口上生疮第五
- 舌肿第六
- 舌上疮第七
- 舌上血出第八
- 唇肿第九
- 紧唇第十
- 唇青第十一
- 咽喉肿痛第十二
- 尸咽第十三
- 咽中噎第十四
- 喉痹第十五
- 马痹第十六
- 缠喉风第十七
- 齿痛第十八
- 齿龈宣露第十九
- 齿根肿痛第二十
- 龋齿第二十一
- 齿第二十二
- 齿落久不生第二十三
- 颊车蹉闪第二十四
- 卷第三十五(一切丹毒) (凡三十八门)
- 丹候第一
- 一切丹第二
- 土虺第三
- 眼丹第四
- 五色丹第五
- 伊芳火丹第六
- 火丹第七
- 茱萸丹第八
- 赤丹第九
- 白丹第十
- 黑丹第十一
- 天雷丹第十二
- 天火丹第十三
- 殃火丹第十四
- 神气丹第十五
- 神火丹第十六
- 神灶丹第十七
- 鬼太丹第十八
- 野火丹第十九
- 骨火丹第二十
- 家火丹第二十一
- 火丹第二十二
- 萤火丹第二十三
- 朱田火丹第二十四
- 胡吹灶丹第二十五
- 胡漏灶丹第二十六
- 土灶丹第二十七
- 天灶火丹第二十八
- 废灶火丹第二十九
- 尿灶火丹第三十
- 野灶丹第三十一
- 大孕丹第三十二
- 尔朱丹第三十三
- 赤流丹第三十四
- 赤游肿第三十五
- 身有赤处第三十六
- 赤白溜第三十七
- 卒腹皮青黑第三十八
- 卷第三十六(痈疽瘰 )凡十一门
- 痈第一
- 疽第二
- 附骨疽第三
- 毒肿第四
- 疖第五
- 软疖第六
- 恶核第七
- 恶疮第八
- 疮第九
- 瘰病第十
- 瘿气第十一
- 卷第三十七(疮 疥癣)凡十七门
- 一切疮第一
- 蓐疮第二
- 风热疮第三
- 热毒疮第四
- 头面身体生疮第五
- 风瘙瘾疹第六
- 疥第七
- 癣第八
- 疮第九
- 疮第十
- 尿灰疮第十一
- 酢疮第十二
- 鱼脐疮第十三
- 王灼疮第十四
- 火灼疮第十五
- 黄肥疮第十六
- 浸淫疮第十七
- 卷第三十八(头疮冻痱)凡十八门
- 头疮第一
- 秃疮第二
- 白秃疮第三
- 赤秃疮第四
- 漏头疮第五
- 蠼尿疮第六
- 自悬疮第七
- 代指第八
- 手足皲裂第九
- 脚瘃第十
- 冻疮第十一
- 痱子第十二
- 赤疵第十三
- 白驳第十四
- 漆疮第十五
- 金疮第十六
- 汤烫火烧第十七
- 疮中风中水第十八
- 卷第三十九(鲠刺虫毒)凡十七门
- 恶刺第一
- 骨鲠第二
- 食土第三
- 落水第四
- 遗尿第五
- 尿床第六
- 狐臭第七
- 诺虫咬第八
- 头多生虱第九
- 扑损瘀第十
- 误吞铜铁等物第十一
- 耳中有物不可出第十二
- 灭瘢痕第十三
- 中食毒第十四
- 中药毒第十五
- 中水毒第十六
- 百病第十七
- 卷第四十(论药叙方) 凡十五门
- 玉石部第一
- 草部第二
- 木部第三
- 人部第四
- 兽部第五
- 禽部第六
- 虫鱼部第七
- 果部第八
- 米部第九
- 菜部第十
- 本草虽无而人可识者第十一
- 本草既无而人未识者第十二
- 前代方书第十三
- 近世方书第十四
- 士大夫家藏第十五
- 后序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