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氏病源》小儿病 候∶ 者,阴核气结肿大也。小儿患此者,多因啼怒, 气不止,动于阴气;阴气下击,结聚不散所成也。
《婴童宝鉴》小儿疝气阴囊大,为肾久冷,攻于膀胱,下入小腹,结聚不行,流于阴中,故阴囊肿也。
《小方脉》论小儿疝气四等∶一盘疝气,其病元带白色,卧间奔脐下,坐时却在腹。如作天色,先喘粗,后脐下疼痛,名疝气也。二瘕气,其患似鸡子形,中间粗两头尖,碧色如作天气。先困后喘粗,脐下疼痛,瘕气渐作声,名瘕气也。三偏气,一偏肿无头,如作天色,先无力后脐下痛。四小肠气,其病元紧实不去,如发天色,脐下痛。此病皆因母月内啼泣,闭小肠气。
《婴童宝鉴》小儿阴疝歌∶
阴疝因何得,邪风在肾经,传流因血聚,如此渐成形。
《玉诀》小儿胎积疝气候歌∶
小儿疝气每因啼,胎积膀胱不散之,偏者气伤或左右,结实年深不可医。
此患先下小肠积热,调膀胱,气顺即妙。
《石壁经》三十六种内疝气候歌
此病从来有两般,夜啼胎疝在详观∶要知胎气生红脉,啼哭黄昏青脉连。中指只看交脉处,须识伊芳家病本源、一枚搐上宜先理,两个双提妙药难。
治此当行心气,利小肠,去膀胱毒热。其有如李者,亦有稀软者,亦有并肾大者,亦有木硬者,其楚痛不可忍,只以证知。
《凤髓经》歌括同。有注云∶夜啼与睡红散(方见夜啼门,吉氏方同。)疝气与胜金丸(方见偏 门,吉氏方同)。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疝气多啼候歌(肾肿为疝)∶
小儿疝气有多般,日夜啼声意不欢,或有胎中毒瓦斯在,伤寒一种亦难安。请看指内相连处,识得医家病本源,一脉红时须急整,莫教双脉恐难痊。
此候多因啼哭,得冷气冲膀胱为疝气。又伤寒与胎气冲下者,但手中心个指面上有红筋一条者是疝气,两条者是惊气。惊气宜 丸(方见一切痫门中),疝气服抽抱散(方见本门)。
《惠济》歌小儿疝候歌(与胜金丸方见偏 门,吉氏方同∶)
气积膀胱入肾囊,疝 两肿各分张,喜怒呕啼因滞气,惊拨儿眠气亦伤,幸有小肠通水气,莫教虚损病难将,更有一般胎气病,人言独肾不成双。
《颅囟经》治孩子阴囊或疝肿胀。青木香散方
狐阴(一双,炙) 蒺藜(炒) 地肤子 昆布 枳壳(炒) 槐子(炒。各一分)
上为末。一岁二岁空心米饮下一钱。
《金匮要略》∶卒疝走马汤主之方∶
巴豆(去皮心,熬。) 杏仁(去皮尖。各二枚)
上二味取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
《葛氏肘后》徐王神效方 小儿腹痛大汗出,名曰寒疝。
上浓煮梨叶汁,一服七合。以意消息,可作三、四度饮之良。
《千金》治小儿卵肿方。
上取鸡翅六茎,烧作灰服之,随卵左右取翮。《古今录验》云∶治阴大如斗。《圣惠》∶《婴孺》通治偏 阴肿。
《千金》治小儿 方。
上用蜥蜴一枚,烧末,酒服之。
《千金》治小儿气 方。
土瓜根 芍药 当归
上三味各一两, 咀。以水二升,煎取一升。服五合,日二。
《千金》治小儿核肿,壮热有实方。
甘遂 青木香 石膏(各十八铢) 麝香(三铢) 大黄 前胡(各一两) 黄芩(半两) 甘草(炙,十八铢。
《千金翼》用半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九合。每服三合,日四夜二。
《千金》治小儿狐疝伤损生 方。
桂心(十八铢) 地肤子(二两半) 白术(炮,一两十八铢。《千金翼》用一两一分)
上三味末之,以蜜和丸。白酒服如小豆七丸,日三。亦治大人。《圣惠》作散,酒服半钱。
《千金》又方
芍药 茯苓(各十八铢) 防葵(一作防风) 大黄(各半两) 半夏 桂心 蜀椒(研。各六铢)
上七味末之。蜜和服如大豆一丸。日五服。可加至三丸。《千金翼》方同,有干姜一分。《婴孺》以胡椒代蜀椒。
《仙人水鉴》∶小儿患小腹气疾方。
冻青叶(一握) 防葵子 汉防己 雄黄 绿豆(各一分) 猪牙皂角(一挺) 水蛭(三个,末,石衣水下者) 当门子(五个) 黄盐(六分。)
(陶隐居云∶北海黄盐草粒粗,以作鱼 及咸菹。)
上并捣,研为散,蜜丸麻子大。煎小豆汤下三丸至十丸,瘥。
《外台》∶《肘后》疗超跃举重卒得阴 方。
狐阴(一具,炙) 海藻 牡丹(各三分) 桂心(二分)
上四味捣,筛为散,蜜和为丸如梧子大。小儿服五丸,大人增之。忌胡荽、生葱。
《外台》∶《古今录验》疗小儿阴 方。
狐阴(一具,炙) 飞生虫(十四枚) 桂心 附子(炮) 干姜 蒺藜 硝石(一作滑石) 细辛(各二分) 卷柏桃仁(去尖,熬。各六分)
上十味捣散,蜜丸大豆许。以饮下五丸至七丸,再服瘥止。
《图经》主小儿差 方(差 核大小也)。
上取杜父鱼,擘开口,咬之七下。
《圣惠》治小儿阴 肿硬,或时疼闷。薏苡仁散方
薏苡仁 赤芍药 土瓜根 黄芩 蛇床子 地肤子 桔梗(去芦头。各三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一、二岁每服空心,以温酒调下半钱。日午、晚后再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阴 ,众药未效,魁蛤散方
魁蛤(三分,细研) 狗阴(一具,炙令黄) 白术(半两) 桂心(一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一、二岁儿每于空心以粥饮调下半钱。晚后再服,酒下。更量儿大小以意增减。
《圣惠》治小儿阴 不消白蒺藜散方
白蒺藜(微炒,去刺) 香豉(微炒,各半两) 鼠妇 虫(微炙) 川大黄(锉,微炒) 桂心 细辛(各一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一、二岁儿每服以温酒调下半钱,早晨、晚后各一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阴 肿胀木香散方
木香 白蒺藜(微炒,去刺) 地肤子 昆布(洗,去咸味)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 槐子(各一分) 狐阴(一具,用断炙令焦黄。)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一、二岁儿空心以粥饮调下半钱,晚后再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阴 ,日夜疼痛。桃仁丸方
桃仁(三分,汤浸,去皮尖、双仁,微炒) 川大黄(锉,微炒) 赤芍药 防葵 赤茯苓(各半两) 半夏(汤浸七遍,去滑) 桂心 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三岁儿每于食前以温酒下五丸。看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阴 肿大不消方。
上用硼砂一分,以水研化,涂之立效。
《谭氏殊圣方》∶小儿疝气胎中积,渐大深疑救疗难。往往却成肾疳病,遍身瘦弱不堪观。求取珍珠并石燕,自然铜共续随研。蜗牛青黛滑石等,胶清和作黍黄元。冷茴香汤下三粒,一朝两服心安痊。
青金丹
珍珠(末,二分) 石燕(末) 自然铜(末) 青黛 滑石(各三钱) 续随子(二百粒,去皮,研末用之) 蜗牛(二十七个,去壳用)
上为末,以胶清和丸黍米大,茴香汤下三粒。
《谭氏殊圣》治小儿疝气方。
上用车前子根苗,令干,生为末。每服一钱,煎红扑儿酒下。
《婴孺》治小儿 薏苡散方
薏苡仁 赤芍药 土瓜根 黄芩 蛇衔草 桔梗 蛇床子(各三两)
上为末,先食,酒服方寸匕。十日瘥。
《婴孺》治 方。
上取柳枝如脚大指,三尺,二十枝。投水中煮令热。以故布毡掩肿处,取热柳枝更互柱之,如此取瘥乃止。
《婴孺》又方
狐阴(一具,碎,干炙) 蜚生虫(十四个,炒) 附子(十三分,炮) 桂心 干姜 细辛(各二分) 蒺藜 硝石(各三分)
上为末,蜜丸大豆大。四、五岁儿饮服七丸,日进三服。
《婴孺》治少小阴 气疝,发作有时。芍药丸方
芍药 茯苓(各三分) 大黄(二分) 半夏(一分,洗) 桂心 胡椒(汗。各半分)
上为末,蜜丸。酒下大豆大十丸,日进三服。
《婴孺》治小儿狐疝、大人 。人参散方
人参 盐豉(各三分) 鼠妇 虫(各一分。炙) 大黄 细辛 桂心(各半两)
上为末,酒服,为四服,日三。新生儿量与之。一方云∶有葶苈子,无桂心。
张锐《鸡峰方》治恶毒肿,或着阴卵,或偏着一边,疼痛挛急,牵引少腹不可忍方。
上用茴香叶与苗或根捣取汁,空心服一合许,其滓贴肿处。
《聚宝方》正气散 治小儿疝气及少阴受邪冷气滞方。
上用荆三棱一个紧小者,猛火内炮,令中心有三分性,一重纸裹,净土埋一宿,为末。每服一字,煨葱米饮调下,不拘时候服之。
《聚宝方》朱砂丸 治小儿疝气方。
朱砂(半钱,研) 硫黄(一钱,研) 没药 真珠(各末,二钱)
上四味细研,糯米饮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丸,空心煎苁蓉汤下,与马牙硝丸相间服。
《聚宝》又方马牙硝丸
马牙硝 龙脑(各一字) 禹余粮石 朱砂(各一分。研)
上四味细研,糯米饮丸如麻子大。每服三粒,空心温酒下,日三。服后吃炙猪肝三两片,以助药力用。
《小方脉》论治小肠疝气方。
木鳖子 黄柏 吴茱萸(等分)
上件为末,看日数大小用药。每服二钱,津调涂在囊上。后用吃者。
朱砂 干漆 续随子(各一分) 棘冈子(三七个) 木鳖子(五个) 石燕(一个)
上件为末,蒸饼为丸如此○大。每服三丸,煎汤下五丸。七岁以上七丸,随岁数加多少。不过涂五,上吃二十丸必效。
《玉诀》治胎肿疝气胜金丸方
龙骨 远志 牡蛎(灰) 川大黄
上等分为末,蜜丸麻子大。三、五丸,米饮下,日三服。
《三十六种》治疝气川楝散方
川楝子肉 马兰花 舶上茴香(各一分)
上同炒为末。每服半钱,葱汤调下,三日有效,一日三服。
《四十八候》抽抱散方
石燕(一个二钱,火 醋淬) 淡豉(少许) 斑蝥(麸炒,去翅足,取半钱) 芸苔子(半合) 川楝子(去核,取一钱) 通草(少许)
上为末。每服半钱,木通汤下。天明取下毒物如鼻涕,后调气,未下再进一服。
《惠眼观证》金铃散 治小儿惊疝及五般疝气、阴肿,先服下涎宽气。
青橘皮(去白) 蓬莪术(炮),陈皮(去白) 茴香 荆三棱 甘草(炙) 川楝子(去皮核,用肉)
上各等分为末。每服半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入盐少许温服。
《张氏家传》治小儿疝气木香丸方
木香 砂 茴香 金铃子(各一分) 丁香 沉香(各二钱) 青橘皮(一钱)
上件药七味同捣,罗为末,用白沙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空心盐汤服。
《庄氏家传》∶小儿疝气连阴茎中痛沙参散方
沙参(炒) 桂心(各一两) 桃仁(四十九个,去皮尖,炒)
上为末,空心温酒下二钱。
《王氏手集》治小儿寒疝肿痛方。
牡丹皮(去心) 防风 桃仁(去尖,麸炒)
上件三味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空心食前白汤点服。
《赵氏家传》治大人、小儿诸疝偏气方。
金铃子(一两,巴豆四十九个同炒,令金铃子焦色,去巴豆,用金铃子) 丁香 茴香(盐少许炒) 青橘皮(盐少许炒香。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空心食前温服。
传治小儿疝气方。
石燕(二个,酸醋浸,研为末) 巴豆(七粒,去壳) 黑牵牛(少许,同巴豆炒,令裂,只用牵牛)
上件为末,每服半钱,用饭饮调下。
《千金》灸法∶气 灸足厥阴大敦,左灸右,右灸左,各一壮。
《千金》∶男儿 ,先将儿至碓头祝之曰∶坐汝令儿某甲阴囊 ,故灸汝三七二十一枚。灸讫,便牵小儿令雀头下向着囊缝,当阴头灸缝上七壮即消,已验。艾炷犹簪头许。
《千金》大凡男 ,当骑碓轴,以茎伸置轴上,齐阴茎头前,灸轴木上,随年壮。
《外台》刘氏疗小儿疝气,阴囊核肿痛灸法,如一岁儿患,向阴下缝子有穴,灸三壮,瘥;五岁以上即从阴上有穴,灸之即愈。
《婴童宝鉴》小儿疝气阴囊肿,灸囊从纵十字纹上,又灸昆仑(在小踝下)、阴陵(在足大指侧曲纹头)。
- 卷第一(求端探本)凡一门
- 求子方论
- 卷第二(方书叙例)凡十三门
- 叙初有小儿方第一
- 叙小儿有病与大人不殊第二
- 叙小儿方可酌量药品分两第三
- 叙小儿有病宜早治第四
- 叙调理小儿第五
- 叙修合药第六
- 叙用药第七
- 叙小儿气弱不可容易吐泻第八
- 叙十五岁以下皆可以小方脉治之第九
- 论初受气第十
- 相寿命第十一
- 三关锦纹第十二
- 脉法第十三
- 卷第三(病源形色) 凡一十门
- 五脏所主病第一
- 五脏病相生刑克第二
- 五脏病四时所不宜第三
- 胎中滋养第四
- 胎中受病第五
- 禀赋之殊第六
- 得病之源第七
- 病证形候第八
- 察形色治病第九
- 辨五脏受惊积冷热形证图
- 《秘要指迷》形证图
- 治病要法第十
- 卷第四(形初保者)凡二十二门
- 小儿胎教第一
- 小儿初生将护法第二
- 择乳母法第三
- 乳儿法第四
- 乳母杂忌慎法第五
- 哺儿法第六
- 初哺日第七
- 浴儿法第八
- 拭儿口法第九
- 断脐法第十
- 灸脐法第十一
- 裹脐法第十二
- 甘草法第十三
- 黄连法第十四
- 韭汁法第十五
- 朱蜜法第十六
- 牛黄法第十七
- 汞粉法第十八
- 猪乳法第十九
- 藏衣法第二十
- 剃头法第二十一
- 禳谢法第二十二
- 卷第五(初生有病)凡十七门
- 初生不作声第一
- 初生眼不开第二
- 初生辄死第三
- 初生不吃奶第四
- 初生吐不止第五
- 初生不小便第六
- 初生有悬痈病第七
- 初生有重舌第八
- 初生有重重龈第九
- 初生口中有虫第十
- 初生着噤第十一
- 初生有鹅口第十二
- 初生有木舌第十三
- 初生有撮口第十四
- 初生中脐风第十五
- 初生脐肿湿第十六
- 初生有脐疮第十七
- 卷第六(禀受诸疾)凡十九门
- 解颅第一
- 囟不合第二
- 囟填第三
- 囟陷第四
- 滞颐第五
- 齿不生第六
- 发不生第七
- 发黄第八
- 虫胞第九
- 鹤节第十
- 手拳不展第十一
- 脚拳不展第十二
- 语吃第十三
- 通睛第十四
- 愍塞第十五
- 行迟第十六
- 语迟第十七
- 龟胸第十八
- 龟背第十九
- 卷第七(蒸忤 啼哭) 凡九门
- 变蒸第一
- 中客忤第二
- 中人忤第三
- 中马忤第四
- 被第五
- 喜啼第六
- 惊啼第七
- 躯啼第八
- 夜啼第九
- 卷第八(惊疾潮发)凡九门
- 惊候第一
- 胎惊第二
- 惊热第三
- 惊积第四
- 惊虚第五
- 搐搦第六
- 狂语第七
- 惊悸第八
- 多困第九
- 卷第九(惊风急慢)凡三门
- 急慢惊风第一
- 急惊风第二
- 慢惊风第三
- 卷第十(惊 噤病)凡十二门
- 一切惊第一
- 慢脾风第二
- 慢肝风第三
- 惊退而哑第四
- 惊退而筋脉不舒第五
- 天第六
- 惊风内第七
- 盘肠气第八
- 腹肚第九
- 灸二十四第十
- 猢狲噤第十一
- 白虎病第十二
- 卷第十一(痫论候法)凡十二门
- 痫论第一
- 痫候第二
- 惊痫忤是三候第三
- 候痫法第四
- 截痫法第五
- 五脏之痫第六
- 六畜之痫第七
- 一切痫第八
- 灸痫法第九
- 痫瘥复发第十
- 痫瘥身面肿第十一
- 痫瘥不能语第十二
- 卷第十二(五痫异治)凡五门
- 风痫第一
- 惊痫第二
- 食痫第三
- 热痫第四
- 癫痫第五
- 卷第十三(胎风中风) 凡十门
- 胎风第一
- 一切风第二
- 中风第三
- 中风痉第四
- 中风口噤第五
- 中风涎潮第六
- 中风四肢拘挛第七
- 中风不随第八
- 中风口斜僻第九
- 中风失音不语第十
- 卷第十四(身热等病)凡十一门
- 温壮第一
- 壮热第二
- 时气第三
- 温病第四
- 热病第五
- 伤风第六
- 伤暑第七
- 伤寒第八
- 囟风伤寒第九
- 夹食伤寒第十
- 夹惊伤寒第十一
- 卷第十五(伤寒变动)凡二十门
- 伤寒自汗第一
- 伤寒头汗出第二
- 伤寒咳嗽第三
- 伤寒发喘第四
- 伤寒鼻衄第五
- 伤寒呕第六
- 伤寒发渴第七
- 伤寒大小便不通第八
- 伤寒发狂第九
- 伤寒结胸第十
- 伤寒腹痛第十一
- 伤寒下痢第十二
- 伤寒口内生疮并喉痛第十三
- 伤寒发斑第十四
- 伤寒发黄第十五
- 伤寒余热不退第十六
- 伤寒劳复第十七
- 伤寒失音第十八
- 伤寒变疽第十九
- 伤寒变疹第二十
- 卷第十六(咳嗽诸疾) 凡十一门
- 咳嗽第一
- 咳逆第二
- 喘咳上气第三
- 咳嗽作呀呷声第四
- 咳嗽声不出第五
- 惊膈嗽第六
- 伤风嗽第七
- 痰嗽第八
- 寒嗽第九
- 热嗽第十
- 久嗽第十一
- 卷第十七(寒热疟瘴)凡二十二门
- 痰实第一
- 寒热往来第二
- 寒热五脏烦满第三
- 寒热腹痛第四
- 寒热结实第五
- 寒热食不消第六
- 寒热能食不生肌肉第七
- 寒热不食羸瘦第八
- 疟疾第九
- 疟疾热而后寒第十
- 疟疾寒而后热第十一
- 疟疾寒热更作第十二
- 疟疾热而不寒第十三
- 疟疾寒而不热第十四
- 疟疾热多于寒第十五
- 疟疾寒多于热第十六
- 疟疾寒热相等第十七
- 瘴疟第十八
- 久疟第十九
- 疟后引饮第二十
- 疟后胁内结硬第二十一
- 疟后头面浮肿第二十二
- 卷第十八(斑疹麻痘)凡十六门
- 疮疹论第一
- 疮疹候第二
- 疮疹未见乃可疏利第三
- 疮疹初出第四
- 疮疹已出未出第五
- 疮疹出不快第六
- 疮疹倒第七
- 疮疹太盛第八
- 疮疹爱护面目第九
- 疮疹攻咽痛第十
- 疮疹大小便不通第十一
- 疮疹便脓血第十二
- 疮疹脓汁不干第十三
- 疮疹入眼第十四
- 疮疹后解余毒第十五
- 疮疹后减瘢痕第十六
- 卷第十九(诸热痰涎)凡十门
- 胎热第一
- 膈热第二
- 胃热第三
- 风热第四
- 烦热第五
- 潮热第六
- 积热第七
- 实热第八
- 极热第九
- 痰涎第十
- 卷第二十(虚热蒸疸) 凡九门
- 虚热第一
- 骨热第二
- 骨蒸第三
- 盗汗第四
- 喜汗第五
- 劳气第六
- 热渴第七
- 黄胆第八
- 黑疸第九
- 卷第二十一(诸寒羸瘦)凡十六门
- 胎寒第一
- 虚寒第二
- 胸中有寒第三
- 胸膈满痛第四
- 心痛第五
- 腹痛第六
- 腹胀第七
- 冷热不调第八
- 胃气不和第九
- 乳食不下第十
- 膈气第十一
- 气逆第十二
- 肌肤羸瘦第十三
- 病后虚羸第十四
- 病后声不出第十五
- 病后不能语第十六
- 卷第二十二( 瘕积聚)凡十门
- 积聚第一
- 瘕第二
- 癖气第三
- 乳癖第四
- 气第五
- 痞结第六
- 宿食不消第七
- 伤饱第八
- 丁奚第九
- 哺露第十
- 卷第二十三(五疳辨治)凡九门
- 五疳论第一
- 五疳候第二
- 五疳可治不可治候第三
- 五疳第四
- 风疳第五
- 惊疳第六
- 食疳第七
- 气疳第八
- 急疳第九
- 卷第二十四(无辜疳)凡五门
- 无辜疳第一
- 无辜针烙法第二
- 一切疳第三
- 五疳出虫第四
- 疳疾吹鼻第五
- 卷第二十五(诸疳异证)凡十一门
- 走马疳第一
- 口齿疳第二
- 鼻疳第三
- 眼疳第四
- 脑疳第五
- 脊疳第六
- 疳瘦第九
- 干疳第十
- 内疳第十一
- 卷第二十六(诸疳余证) 凡十五门
- 疳热第一
- 疳渴第二
- 疳劳第三
- 疳嗽第四
- 疳积第五
- 疳泻第六
- 疳痢第七
- 疳痢久不瘥第八
- 疳痢腹痛第九
- 疳湿第十
- 蛔疳第十一
- 疳疮第十二
- 疳肿第十三
- 疳后天柱倒第十四
- 疳气灌入阴第十五
- 卷第二十七(吐哕霍乱 凡十二门)
- 吐逆第一
- 吐第二
- 哕逆第三
- 霍乱吐利第四
- 霍乱第五
- 吐利第六
- 吐利津液少第七
- 吐利心腹痛第八
- 冷吐第九
- 热吐第十
- 挟惊吐第十一
- 毒瓦斯吐第十二
- 卷第二十八(泄泻羸肿) 凡十五门
- 一切泄泻第一
- 积泻第二
- 惊泻第三
- 伤泻第四
- 冷泻第五
- 热泻第六
- 洞泄第七
- 水谷泻第八
- 暴泻第九
- 曩泻第十
- 利久不止第十一
- 利渴不止第十二
- 下利腹痛第十三
- 下利羸瘦第十四
- 下利浮肿第十五
- 卷第二十九(滞痢赤白)凡十二门
- 八痢第一
- 一切痢第二
- 冷痢第三
- 热痢第四
- 冷热痢第五
- 白脓痢第六
- 纯血痢第七
- 脓血相杂痢第八
- 五色痢第九
- 休息痢第十
- 蛊痢第十一
- 脱肛第十二
- 卷第三十(血疾淋痔) 凡十九门
- 吐血第一
- 嗽血第二
- 鼻衄第三
- 大便血第四
- 小便血第五
- 大便不通第六
- 小便不通第七
- 大小便不通利第八
- 大便失禁第九
- 小便数第十
- 大便青第十一
- 小便白第十二
- 小便淋沥第十三
- 石淋第十四
- 气淋第十五
- 热淋第十六
- 血淋第十七
- 寒淋第十八
- 痔疾第十九
- 卷第三十一(三虫 疝) 凡九门
- 虫动第一
- 蛔虫第二
- 蛲虫第三
- 寸白虫第四
- 疝第五
- 偏第六
- 阴肿第七
- 阴疮第八
- 吊起外肾第九
- 卷第三十二(水痰鬼持) 凡九门
- 痰饮第一
- 肿满第二
- 水气第三
- 中恶第四
- 卒死第五
- 鬼持第六
- 疰病第七
- 尸疰第八
- 蛊疰第九
- 卷第三十三(眼目耳鼻)凡二十四门
- 眼赤痛第一
- 胎赤眼第二
- 睛生障翳第三
- 眼痒第四
- 眼暗第五
- 睛高第六
- 青盲第七
- 雀目第八
- 疣目第九
- 目中有眯第十
- 耳聋第十一
- 耳鸣第十二
- 耳中痛第十三
- 耳疮第十四
- 月蚀疮第十五
- 耳第十六
- 耳中有肉第十七
- 底耳第十八
- 百虫入耳第十九
- 鼻第二十
- 鼻塞第二十一
- 鼻流清涕第二十二
- 鼻干无涕第二十三
- 鼻有肉第二十四
- 卷第三十四(口唇喉齿) 凡二十四门
- 口疮第一
- 口臭第二
- 口干第三
- 燕口疮第四
- 唇口上生疮第五
- 舌肿第六
- 舌上疮第七
- 舌上血出第八
- 唇肿第九
- 紧唇第十
- 唇青第十一
- 咽喉肿痛第十二
- 尸咽第十三
- 咽中噎第十四
- 喉痹第十五
- 马痹第十六
- 缠喉风第十七
- 齿痛第十八
- 齿龈宣露第十九
- 齿根肿痛第二十
- 龋齿第二十一
- 齿第二十二
- 齿落久不生第二十三
- 颊车蹉闪第二十四
- 卷第三十五(一切丹毒) (凡三十八门)
- 丹候第一
- 一切丹第二
- 土虺第三
- 眼丹第四
- 五色丹第五
- 伊芳火丹第六
- 火丹第七
- 茱萸丹第八
- 赤丹第九
- 白丹第十
- 黑丹第十一
- 天雷丹第十二
- 天火丹第十三
- 殃火丹第十四
- 神气丹第十五
- 神火丹第十六
- 神灶丹第十七
- 鬼太丹第十八
- 野火丹第十九
- 骨火丹第二十
- 家火丹第二十一
- 火丹第二十二
- 萤火丹第二十三
- 朱田火丹第二十四
- 胡吹灶丹第二十五
- 胡漏灶丹第二十六
- 土灶丹第二十七
- 天灶火丹第二十八
- 废灶火丹第二十九
- 尿灶火丹第三十
- 野灶丹第三十一
- 大孕丹第三十二
- 尔朱丹第三十三
- 赤流丹第三十四
- 赤游肿第三十五
- 身有赤处第三十六
- 赤白溜第三十七
- 卒腹皮青黑第三十八
- 卷第三十六(痈疽瘰 )凡十一门
- 痈第一
- 疽第二
- 附骨疽第三
- 毒肿第四
- 疖第五
- 软疖第六
- 恶核第七
- 恶疮第八
- 疮第九
- 瘰病第十
- 瘿气第十一
- 卷第三十七(疮 疥癣)凡十七门
- 一切疮第一
- 蓐疮第二
- 风热疮第三
- 热毒疮第四
- 头面身体生疮第五
- 风瘙瘾疹第六
- 疥第七
- 癣第八
- 疮第九
- 疮第十
- 尿灰疮第十一
- 酢疮第十二
- 鱼脐疮第十三
- 王灼疮第十四
- 火灼疮第十五
- 黄肥疮第十六
- 浸淫疮第十七
- 卷第三十八(头疮冻痱)凡十八门
- 头疮第一
- 秃疮第二
- 白秃疮第三
- 赤秃疮第四
- 漏头疮第五
- 蠼尿疮第六
- 自悬疮第七
- 代指第八
- 手足皲裂第九
- 脚瘃第十
- 冻疮第十一
- 痱子第十二
- 赤疵第十三
- 白驳第十四
- 漆疮第十五
- 金疮第十六
- 汤烫火烧第十七
- 疮中风中水第十八
- 卷第三十九(鲠刺虫毒)凡十七门
- 恶刺第一
- 骨鲠第二
- 食土第三
- 落水第四
- 遗尿第五
- 尿床第六
- 狐臭第七
- 诺虫咬第八
- 头多生虱第九
- 扑损瘀第十
- 误吞铜铁等物第十一
- 耳中有物不可出第十二
- 灭瘢痕第十三
- 中食毒第十四
- 中药毒第十五
- 中水毒第十六
- 百病第十七
- 卷第四十(论药叙方) 凡十五门
- 玉石部第一
- 草部第二
- 木部第三
- 人部第四
- 兽部第五
- 禽部第六
- 虫鱼部第七
- 果部第八
- 米部第九
- 菜部第十
- 本草虽无而人可识者第十一
- 本草既无而人未识者第十二
- 前代方书第十三
- 近世方书第十四
- 士大夫家藏第十五
- 后序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