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黄赤

《医述》 程杏轩 1.39千字

小便黄赤,有寒、热、虚、实之别。《经》云∶诸病水液混浊,皆属于热。宜黄柏、知母治之。此热证也。

又云∶尺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汤。此寒证也。又云∶胃足阳明之脉盛,则身已前皆热,消谷善饥,溺色黄。宜降胃火。又云∶肝热病者,小便先黄。宜降肝火。此实证也。又云∶肺手太阴之脉气虚,则肩背痛而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宜补中益气汤以补肺气。冬脉者肾也,冬脉不及,则令人 中清,脊中痛,小便变。宜地黄丸以助肾气。此虚证也。(《证治准绳》)

凡小便,人但见其黄,便谓是火,不知人逢劳倦,小水即黄;焦思多虑,小水亦黄;泻痢不期,小水亦黄;酒色伤阴,小水亦黄。使非有淋痛热证相兼,不可因黄便谓之火,余见逼枯汁毙人者多矣。《经》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义可知也。(张景岳)

脉候

便血则芤,数则赤黄,实脉癃闭,热在膀胱。(《脉诀》)

选案

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渐成中满,腹坚如石,腿裂出水,夜不得睡,不能饮食。请予延医,归而至旦不寐,因记《素问》云∶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

凡病癃秘,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此因膏粱积热,损伤肾水,火又逆上而为呕哕,关格之证悉具,死在旦夕矣。

遂处大苦寒之剂,黄柏、知母各一两,桂一钱为引,服药须臾,前阴如刀刺火烧,溺如瀑泉,肿胀遂消。此证一在上焦气分而渴,一在下焦血分而不渴,二者之殊,至易辨耳。(李东垣)

马参政父年八旬,初患小便短涩,因服药分利太过,遂致闭塞,涓滴不出。予以饮食伤其胃气,陷于下焦,乃用补中益气汤,一服小便即通。因先多服利药,损其肾气,遂致通后遗尿不止,复用八味丸补其肾气乃已。(朱丹溪)

姚公懋之室患遗尿,医谓肾虚,用补肾之剂,三年未效。予与补中益气汤加山药、山萸、桑螵蛸,四剂全愈。(程华仲)

叶茂卿乃郎出痘,未大成浆,其壳甚薄;两月后,尚有着肉不脱者;一夕腹痛,大叫而绝。余取梨汁入温汤灌之,少苏;遂以黄芩二两煎汤加梨汁与服,痛止。令制膏子药频服,不听。其后忽肚大无伦,一夕痛叫,小肠突出脐外五寸,交纽各二寸半,如竹节壶顶状;茎物绞折长八、九寸,明亮如灯笼,外证从来不经闻见。

余以知之素审,仍为治之,以黄芩、阿胶二味,日进十余剂,三日后始得小水,五日后水道清利,脐收肿缩而愈。夫人一身之气,全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肺主皮毛,痘不成浆,肺热而津不行也。壳着于肉,名曰甲错;甲错者,多生肺痈;痈者壅也,岂非肺气壅而然与?腹痛叫绝者,壅之甚也,壅甚则并水道亦闭,是以其气横行于脐中,而小肠且为突出。至于外肾弛长,尤其剩事矣。吾用黄芩、阿胶清肺之热,润肺之燥,治其源也。气行而壅自通,源澄斯流清矣。缘病已造极中之极,惟单味多用,可以下行,取效捷耳。(喻嘉言)

一妇少腹肿大如瓜,小便秘而不通,此转胞病也。以补中益气汤冲入韭菜汁一小杯,服讫,令患者横卧床上,选力妇以患者两膝弯架于肩上,将下体虚空,提起摇摆数四,俾尿胞倒上,徐徐放下,去衣不及,小便射出,热如汤,黑如墨,顷刻盈盆,腹肿立消。后遇数人,皆以此法治愈。

一人小便不通十日,服五苓、八正等方,俱不效;仰卧于床,腹大如箕,胀痛难当,诊脉迟而有力。此冷闭也,由于风寒冷气,结塞下焦,留于膀胱故耳。治用姜、附、槟榔、牛膝、枳实、青皮、乌药、赤苓、车前子,药进片时,腹内喧响,溲如涌泉,腹消而起。

附方

敷脐方 治小便不通,腹胀如鼓。用大螺一枚,盐半匕,捣敷脐下一寸三分,以帛缚之即通。

熨脐方 用葱三斤,切碎炒热,布包熨小肚,小便立通。分作二包替换。

○又炒盐半斤,囊盛熨脐下亦通。

熏洗法 治气闭小便不通,胀急危殆。用皂角、葱头、王不留行各数两,煎汤一盆,令病者坐浸其中,熏洗下体,热气内达,壅滞自通。妇人用葱数茎塞阴中,外加熏洗,其通尤速。

又法 治败精干血,溺孔结垢,阻塞水道,小便胀急不通。令病患仰卧,用翎筒插入马口,以水银一、二钱灌入,以手轻轻导之,诸塞皆通。水银仍随溺出,毫无伤碍。

又法 用猪胞一个,胞底穿一小孔,以翎筒安孔内,根底用线系紧,筒口细杖子堵定,上用蜡封;胞口人气吹满,扎定;再用手捻住筒根,揭去蜡封,将翎筒插马口内,解开根头,捻气透入,小便即出。

目录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