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卫的认识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集》 彭子益 1.53千字
荣卫者,脏腑以外,躯体整个的圆运动之气分而言之之称。荣者,人身由内而外之气。卫者,人身由外而内之气。内字兼下字、左字而言,外字兼上字、右字而言。由内而外者,疏泄之气,春夏木火之气也,有发荣之意,故曰荣。由外而内者,收敛之气,秋冬金水之气也,有卫护之意,故曰卫。
荣性本热,卫性本寒。荣性疏泄,有卫气之收敛以交之,木火之中有金水,则荣不病热;卫气收敛,有荣气之疏泄以交之,金水之中有木火,则卫不病寒。此荣卫之合也。荣离卫则郁而病热,卫离荣则郁而病寒,此荣卫之分也。合而忽分则病作,分而仍合则病愈。中气伤则荣卫分,中气复则荣卫合。中气者,荣卫之根本;荣卫者,中气之外维。
荣卫者,十二脏腑公共组织以行于躯体之内、脏腑之外,通于经络,溢于皮肤之气也。脏腑主一身之里,荣卫主一身之表。故外感之病,不论伤寒、温病,无不由荣卫病起。一见恶寒发热,便是荣卫由合而分,中气未有不虚者,调解其分以求归于合,未有不顾中气而能收敛者。
但荣卫之由合而分,虽由中气不足,亦必有所感伤。感空气中之寒气则伤荣,感空气中之热气则伤卫。寒伤荣,则卫郁而不交荣;热伤卫,则荣郁而不交卫。荣卫交合,如环无端。寒伤荣,则疏泄之气减少,收敛之气加多;热伤卫,则收敛之气减少,疏泄之气加多。一少一多,加多之气与减少之气不能通过,故荣郁而现其本性则发热,卫郁而现其本性则恶寒也。
空气之热气,性本疏泄,为人身荣气同气,故热不伤荣而伤卫。空气中之寒气,性本收敛,为人身卫气同气,故寒不伤卫而伤荣。天人之气化原如此也。
脏腑主里,荣卫主表,当其一伤一郁,恶寒发热。病在表时,辅助中气以调和荣卫,荣卫复合,汗出病解。汗者,荣卫分离时所停之气水,与荣卫复和时所生之津液也。病在表时,不由汗解,则里气内动,而荣卫内陷,便成大病。
腑阳内动,则荣热内陷入腑,而里气亦病热;脏阴内动,则卫寒内陷入脏,而里亦病寒。里气病热,脏阴复则病愈,脏阴尽则人死;里气病寒,腑阳复则病愈,腑阳尽则人死。表热入里者,半死半生;表寒入里者,九死一生。名曰表病入里,其实乃中气败而里气自病。自病者,脏阴病寒,腑阳病热。阳热阴寒,自然之理也。
至于荣热外郁而脏寒反动,卫寒外郁而腑热反动者,亦复不少。盖愈郁愈盛,愈盛愈泄,荣分水火之气泄伤,自然阳亡而寒生;愈郁愈盛,愈盛愈闭,卫气闭而不开,里阳莫达,自然阳遏而燥起。伤寒、温病皆起于荣卫,而终于脏腑也。
至于内伤诸病,只重在十二经之本经。因荣卫为十二经之精华,降气足则卫气足,升气足则荣气足。降气司令在肺而根于胃,升气司令在肝而根于脾,调脾胃以升降肝肺,荣卫自旺也。
若夫卫者,降气也,而根于阳,阳气升而后化卫,阳微则卫气下陷。荣者,升气也,而根于阴,阴气降而后化荣,阴弱则荣气上冲。故荣与卫又当阴阳并重。卫阳主气而下降,荣阴主血而上升。卫交荣则气降而复升,荣交卫则血升而复降。此又表里之外的荣卫的关系也。
若年老之人,肢体常觉微微恶寒发热,口中微觉味苦,其与外感相似,其实并无外感,此乃脾胃将败,荣卫解散之征兆。脾胃败而中气不运,胆经不能下行,故口有苦味。脾胃为两肾之后天,两肾为脾胃之先天,先天不伤,后天不败。水火为中气之根,寒热为水火之象,水火将亡,寒热现象,故微觉恶寒发热耳。凡老年病重,每交半夜子时,或发烦热,或出微汗,皆是此理。子时为造化圆运动开始之时,人身不能与造化相合,人身的圆运动将灭矣。
凡小儿春令之时,遍身发红发痒,此中气虚,荣卫外泄。老人病时,身体发痒,此中气亡,荣卫外散也。
凡老人荣气外散,舌尖先有红色,有如涂朱,其色浮于肉外。红为火色,荣为火气,心属火,其色红。红色浮于外,乃火气外散之象。火气外散者,中气将亡,不能将火气降入水中也。
- 编校说明
- 序 言
- 一、原理下篇(1)
- 系统的认识
- 阴阳的认识
- 五行的认识
- 五行相生相克的认识
- 人秉五行气质而生脏腑的认识
- 六气的认识
- 六气圆运动图
- 厥阴风木
- 少阴君火
- 少阳相火
- 太阴湿土
- 阳明燥金
- 太阳寒水
- 相火与圆运动整个的关系
- 五行的病气即人身的原素
- 十二经名词的认识
- 六气从化
- 人身左升右降的规则
- 阴阳升降的活泼看法
- 脏腑阴阳之体用
- 十二经主之病轻重
- 人身宗气、元气与中气的关系
- 十二经应十二时
- 十二经脉起止简述
- 五脏所主的认识
- 五主五荣
- 五 色
- 五 味
- 五声五志
- 五 窍
- 五 液
- 五 臭
- 气血的认识
- 荣卫的认识
- 药性大概的认识
- 脉法大概的认识
- 结 论
- 二、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 读法总纲
- 上 篇
- 荣 卫 病
- 六经之为病
- 上篇读法
- 中 篇
- 荣 卫 病
- 太阴脾脏病
- 少阴肾脏病
- 厥阴肝脏病
- 阳明胃腑病
- 少阳胆经病
- 中篇读法
- 下 篇
- 荣卫坏病
- 结胸痞证
- 太阴脾脏热病
- 少阴肾脏热病
- 厥阴肝脏热病
- 阳明胃腑寒病
- 少阳胆经坏病
- 下篇读法
- 传经各章
- 传经读法
- 疑难各章
- 疑难篇读法
- 类伤寒各章
- 类伤寒篇读法
- 读法总结
- 三、汤头改错篇
- 四君子汤
- 升阳益胃汤
- 黄芪鳖甲散
- 秦艽鳖甲散
- 秦艽扶羸汤
- 紫菀汤
- 百合固金汤
- 补肺阿胶汤
- 小建中汤
- 益气聪明汤
- 发表之剂
- 升麻葛根汤
- 九味羌活汤
- 十神汤
- 神术散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人参败毒散
- 再造散
- 麻黄人参芍药汤
- 神白散
- 攻里之剂
- 三承气汤
- 木香槟榔丸
- 枳实导滞丸
- 温脾汤
- 蜜煎导法
- 涌吐之剂
- 瓜蒂散
- 稀涎散
- 和解之剂
- 小柴胡汤
- 四逆散
- 黄连汤
- 黄芩汤
- 逍遥散
- 藿香正气散
- 六合汤
- 清脾饮
- 痛泻要方
- 表里之剂
- 大柴胡汤
- 防风通圣散
- 五积散
- 三黄石膏汤
- 葛根黄芩黄连汤
- 参苏饮
- 茵陈丸
- 大羌活汤
- 消补之剂
- 平胃散
- 保和丸
- 健脾丸
- 参苓白术散
- 枳实消痞丸
- 鳖甲饮子
- 葛花解醒汤
- 理气之剂
- 补中益气汤
- 乌药顺气汤
- 越鞠丸
- 苏子降气汤
- 四七汤
- 四磨汤
- 代赭旋覆汤
- 绀珠正气天香散
- 橘皮竹茹汤
- 丁香柿蒂汤
- 定喘汤
- 理血之剂
- 四物汤
- 人参养营汤
- 归脾汤
- 养心汤
- 当归四逆汤
- 桃仁承气汤
- 犀角地黄丸
- 咳血方
- 秦艽白术丸
- 槐花散
- 小蓟饮子
- 四生丸
- 复元活血汤
- 祛风之剂
- 小续命汤
- 大秦艽汤
- 三生饮
- 地黄饮子
- 独活汤
- 顺水匀气散
- 痛风汤
- 独活寄生汤
- 消风散
- 川芎茶调散
- 清空膏
- 人参荆芥散
- 祛寒之剂
- 理中汤真武汤
- 四逆汤
- 回阳救急汤
- 四神丸
- 厚朴温中汤
- 导气丸疝气丸橘核丸
- 祛暑之剂
- 三物香薷饮清暑益气汤缩脾饮生脉散六一散
- 利湿之剂
- 五苓散
- 小半夏加茯苓汤
- 肾著汤
- 舟车丸
- 疏凿饮子
- 实脾饮
- 五皮饮
- 羌活胜湿汤
- 大橘皮汤
- 茵陈蒿汤
- 八正散
- 当归拈痛汤
- 润燥之剂
- 炙甘草汤
- 滋燥养荣汤
- 活血润燥生津饮
- 韭汁牛乳饮
- 润肠丸
- 通幽汤
- 搜风顺气丸
- 消渴方
- 白茯苓丸
- 猪肾荠絇汤
- 地黄饮子
- 酥蜜膏酒
- 清燥汤
- 泻火之剂
- 黄连解毒汤
- 附子泻心汤
- 半夏泻心汤
- 白虎汤
- 竹叶石膏汤
- 升阳散火汤
- 凉膈汤
- 清心莲子饮
- 甘露饮
- 清胃散
- 泻黄散
- 钱乙泻黄散
- 泻白散
- 泻青丸
- 龙胆泻肝汤
- 当归龙荟丸
- 左金丸
- 导赤散
- 清骨散
- 普济消毒饮
- 清震汤
- 桔梗汤
- 清咽太平丸
- 消斑青黛饮
- 辛夷散
- 苍耳散
- 妙香散
- 除痰之剂
- 涤痰汤
- 青州白丸
- 清气化痰丸
- 顺气消食化痰丸
- 滚痰丸
- 金沸草散
- 半夏天麻白术汤
- 常山饮
- 截疟七宝饮
- 收涩之剂
- 金锁固精丸
- 茯菟丹
- 治浊固本丸
- 诃子散
- 桑螵蛸散
- 真人养脏汤
- 当归六黄汤
- 柏子仁丸
- 牡蛎散
- 杀虫之剂
- 化虫丸
- 痈疡之剂
- 真人活命饮
- 金银花酒
- 托里十补散
- 托里温中汤
- 托里定痛汤
- 散肿溃坚汤
- 经产之剂
- 妊娠六合汤
- 胶艾汤
- 当归散
- 黑神散
- 清魂散
- 羚羊角散
- 当归生姜羊肉汤
- 达生散
- 参术饮
- 牡丹皮散
- 固经丸
- 柏子仁丸
- 望梅丸
- 骨灰固齿散
- 软脚散
- 小儿稀痘丹
- 萆薢分清饮
- 二陈汤
- 乌梅丸
- 四、杂症治法篇
- 十二经升降主病提纲诀
- 胃经不降主病诀
- 脾经不升主病诀
- 胆经不降主病诀
- 肝经不升主病诀
- 肺经不降大肠经不升主病诀
- 心经不降小肠经不升心包经不降三焦经不升主病诀
- 膀胱经不降肾经不升主病诀
- 总结
- 五、金匮药性脉法医案女科外科读法篇
- 序
- 金匮读法
- 药性读法
- 附录:《长沙药解》——甘草、薯蓣、羊肉、附子、黄连、黄芩
- 中土药补品
- 中土药泻品
- 中土药升降品
- 金气药补品
- 金气药泻品
- 金气药升降品
- 木气药补品
- 木气药泻品
- 木气药升降品
- 水气药补品
- 水气药泻品
- 水气药升降品
- 火气药补品
- 火气药泻品
- 火气药升降品
- 外感和荣药
- 外感和卫药
- 以上药品总结
- 脉法读法
- 医案读法
- 女科读法
- 外科读法
- 附录一 伤寒理路篇
- 《伤寒论》药性简释
- 方名次序
- 《伤寒论》歌括
- 太阳上篇本病
- 太阳中篇坏病
- 太阳下篇坏病结胸痞证
- 阳明经上篇实证
- 阳明经下篇
- 少阳上篇本病
- 少阳下篇坏病
- 太阴全篇
- 少阴全篇
- 厥阴全篇
- 类伤寒篇
- 附录二 中医的王道之法——李建西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