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卫坏病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集》 彭子益 4.05千字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汗、吐、下、针,治病之法,治之不愈,遂成坏证。)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本”字作“应当”二字解。以上二章论荣卫坏病之提纲。)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里气为表气之本,故先救里。救表是陪。)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脾脏阳虚之人,发汗则阳更虚也。)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身痛,脉沉迟,中虚木枯也。)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水湿阻格,相火不归,故脉浮,发热,消渴,小便不利四字为主。)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漱之、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病在阳,此“阳”字作“表”字解。“寒”字作“痰”字解。无热证,无发热表证。小陷胸汤是痰结法,白散是水结法。以五苓散为主。“寒实结胸”三句,乃下文结胸之事,应移“小结胸病在心下按之则痛”章后读。)
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之后,中虚不能化水,水停气逆,故喘。)
发汗已,脉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此证小便必不利,小便若利,忌用五苓。)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头项强痛,乃湿阻也。)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胀满为中虚阴逆。)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表病攻里,故表不解。阴凝肺逆,故作喘。以上十章,论荣卫坏入太阴脾脏。)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腹满为湿凝,心烦为热瘀。土湿不运,阻塞上焦火气下降之路,故热瘀而作烦。)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中寒故外热,热瘀于上,故心烦。)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胸窒乃中虚不运,烦热乃热为湿瘀。)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下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中虚热瘀,故心中懊憹。)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旧时大便不实之人,寒药须慎用也。以上五章,论荣卫坏入太阴脾脏湿热瘀阻之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肾阳泄,故汗如漏。水寒木郁,故肢急尿难。)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病不解为荣气未和,反恶寒为肾阳虚。)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脉促为表未解,胸满为胆经寒,恶寒为肾阳虚。)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发汗为外虚,脉微细为内虚。)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悸眩瞤动,水寒木枯,欲擗地者,中土无根,欲居土下。)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阳逆于上则烦,阳拔于下则躁。虚寒兼湿。)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微沉,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昼日阳气在外,阳气离根,故烦而躁。夜则阳气归内,故安静。)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必两耳无所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汗泄肾脏阳气,肾虚故两耳无所闻,木气冲塞也。)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
(中虚,肾阳外泄,故心乱。水寒木陷,故阴痛。)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湿溢则身重,水停则心悸,自汗则水湿俱去。里气渐复,则里气不虚,乃能自己出汗,里气渐复者,肾阳复也。)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水寒木陷,风冲悸动,肝阳上升,风气自平。)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风气冲撞,如豚之奔,扶土达木,风气乃平。)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
(核起而赤者,阳拔火泄也。水寒则肝阳下陷,肝阳下陷则风气上冲,故发奔豚。)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风气不冲,木气未陷,木未下陷,故不可升木气。风气即肝木阳气,故肝阳下陷,则风气上冲,肝阳上升,则风气平也。)
伤寒若呕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振摇,土败风冲也,水寒为因,风冲为果。)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烧针之火,引阳外出,阳气拔根,故惊狂也。)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烦躁,比惊狂、起卧不安为虚。)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伤寒宜补中调荣卫,温针拔起肾阳,故惊。以上十八章,论荣卫坏入少阴肾脏。)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胃冷吐蛔,厥阴之病,汗亡胃阳之过。)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而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革为寒,浮大而革为虚,木气虚寒,故肠鸣。)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吐为中寒,入口即吐为上热,中寒与上热俱盛也。以上三章,论荣卫坏入厥阴肝脏。)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桂枝汤主之。
(汗下不愈,故为坏病。下后无故,则属阳明。)
大下之后,复遽发汗,小便不利,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自愈。
(小便不利,别无他病,津液复生,小便自利。)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利不止为阴证,脉促喘汗之利,则阳证也。脉促者句上,加一“若”字读,便明显。利遂不止为陪,脉促喘汗为主。)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汗出为胃家燥热,喘为肺气实逆。无大热者,无表证之发热。身外大热,身内即不热,即忌此方。)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不可桂枝汤,言宜麻杏汤也,非一概不可也。)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大汗伤津,洪大虚脉,大汗又烦渴,故宜急救津液。脉洪大又渴,此洪大重按必兼滑象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欲”字作“能”字解。里燥热,热主泄,故恶风。里热极,表亦热,此表热,非表证之热。表热重按无根,里热之热有根。)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此以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则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下之。
(虚乃津液伤,津伤热越故冒,津伤则屎硬。)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反恶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仅是恶热之实,只宜和胃,不宜下胃。以上九章,论荣卫坏入阳明胃腑。)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清与圊通,言入厕也。经,详传经篇。)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曰火逆。
(腰下属阴,火邪伤阴,故腰下重痹。)
脉浮热盛,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故咽燥吐血。
(病热得火,故咽燥吐血也。)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误用热药,亦能致此。)
太阳病,二日反燥,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烦躁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热,谷气下流故也。
(振栗自利,热泄阴复。“故”字上有若不自利意。失溲、恶风等,皆津伤木郁。降而复升则头痛。)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两阳熏灼,故曰阳盛。阳盛则阴伤而无小便,阴气复,故小便利。)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吐伤胃气,胃逆生热,胃虚逆热,故生内烦。)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胃阳浮微,忌用凉药;胃虚热逆,故欲冷食;胃虚不运,故仍吐出。以上八章,论荣卫坏入阳明胃腑津液虚之证。)
- 编校说明
- 序 言
- 一、原理下篇(1)
- 系统的认识
- 阴阳的认识
- 五行的认识
- 五行相生相克的认识
- 人秉五行气质而生脏腑的认识
- 六气的认识
- 六气圆运动图
- 厥阴风木
- 少阴君火
- 少阳相火
- 太阴湿土
- 阳明燥金
- 太阳寒水
- 相火与圆运动整个的关系
- 五行的病气即人身的原素
- 十二经名词的认识
- 六气从化
- 人身左升右降的规则
- 阴阳升降的活泼看法
- 脏腑阴阳之体用
- 十二经主之病轻重
- 人身宗气、元气与中气的关系
- 十二经应十二时
- 十二经脉起止简述
- 五脏所主的认识
- 五主五荣
- 五 色
- 五 味
- 五声五志
- 五 窍
- 五 液
- 五 臭
- 气血的认识
- 荣卫的认识
- 药性大概的认识
- 脉法大概的认识
- 结 论
- 二、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 读法总纲
- 上 篇
- 荣 卫 病
- 六经之为病
- 上篇读法
- 中 篇
- 荣 卫 病
- 太阴脾脏病
- 少阴肾脏病
- 厥阴肝脏病
- 阳明胃腑病
- 少阳胆经病
- 中篇读法
- 下 篇
- 荣卫坏病
- 结胸痞证
- 太阴脾脏热病
- 少阴肾脏热病
- 厥阴肝脏热病
- 阳明胃腑寒病
- 少阳胆经坏病
- 下篇读法
- 传经各章
- 传经读法
- 疑难各章
- 疑难篇读法
- 类伤寒各章
- 类伤寒篇读法
- 读法总结
- 三、汤头改错篇
- 四君子汤
- 升阳益胃汤
- 黄芪鳖甲散
- 秦艽鳖甲散
- 秦艽扶羸汤
- 紫菀汤
- 百合固金汤
- 补肺阿胶汤
- 小建中汤
- 益气聪明汤
- 发表之剂
- 升麻葛根汤
- 九味羌活汤
- 十神汤
- 神术散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人参败毒散
- 再造散
- 麻黄人参芍药汤
- 神白散
- 攻里之剂
- 三承气汤
- 木香槟榔丸
- 枳实导滞丸
- 温脾汤
- 蜜煎导法
- 涌吐之剂
- 瓜蒂散
- 稀涎散
- 和解之剂
- 小柴胡汤
- 四逆散
- 黄连汤
- 黄芩汤
- 逍遥散
- 藿香正气散
- 六合汤
- 清脾饮
- 痛泻要方
- 表里之剂
- 大柴胡汤
- 防风通圣散
- 五积散
- 三黄石膏汤
- 葛根黄芩黄连汤
- 参苏饮
- 茵陈丸
- 大羌活汤
- 消补之剂
- 平胃散
- 保和丸
- 健脾丸
- 参苓白术散
- 枳实消痞丸
- 鳖甲饮子
- 葛花解醒汤
- 理气之剂
- 补中益气汤
- 乌药顺气汤
- 越鞠丸
- 苏子降气汤
- 四七汤
- 四磨汤
- 代赭旋覆汤
- 绀珠正气天香散
- 橘皮竹茹汤
- 丁香柿蒂汤
- 定喘汤
- 理血之剂
- 四物汤
- 人参养营汤
- 归脾汤
- 养心汤
- 当归四逆汤
- 桃仁承气汤
- 犀角地黄丸
- 咳血方
- 秦艽白术丸
- 槐花散
- 小蓟饮子
- 四生丸
- 复元活血汤
- 祛风之剂
- 小续命汤
- 大秦艽汤
- 三生饮
- 地黄饮子
- 独活汤
- 顺水匀气散
- 痛风汤
- 独活寄生汤
- 消风散
- 川芎茶调散
- 清空膏
- 人参荆芥散
- 祛寒之剂
- 理中汤真武汤
- 四逆汤
- 回阳救急汤
- 四神丸
- 厚朴温中汤
- 导气丸疝气丸橘核丸
- 祛暑之剂
- 三物香薷饮清暑益气汤缩脾饮生脉散六一散
- 利湿之剂
- 五苓散
- 小半夏加茯苓汤
- 肾著汤
- 舟车丸
- 疏凿饮子
- 实脾饮
- 五皮饮
- 羌活胜湿汤
- 大橘皮汤
- 茵陈蒿汤
- 八正散
- 当归拈痛汤
- 润燥之剂
- 炙甘草汤
- 滋燥养荣汤
- 活血润燥生津饮
- 韭汁牛乳饮
- 润肠丸
- 通幽汤
- 搜风顺气丸
- 消渴方
- 白茯苓丸
- 猪肾荠絇汤
- 地黄饮子
- 酥蜜膏酒
- 清燥汤
- 泻火之剂
- 黄连解毒汤
- 附子泻心汤
- 半夏泻心汤
- 白虎汤
- 竹叶石膏汤
- 升阳散火汤
- 凉膈汤
- 清心莲子饮
- 甘露饮
- 清胃散
- 泻黄散
- 钱乙泻黄散
- 泻白散
- 泻青丸
- 龙胆泻肝汤
- 当归龙荟丸
- 左金丸
- 导赤散
- 清骨散
- 普济消毒饮
- 清震汤
- 桔梗汤
- 清咽太平丸
- 消斑青黛饮
- 辛夷散
- 苍耳散
- 妙香散
- 除痰之剂
- 涤痰汤
- 青州白丸
- 清气化痰丸
- 顺气消食化痰丸
- 滚痰丸
- 金沸草散
- 半夏天麻白术汤
- 常山饮
- 截疟七宝饮
- 收涩之剂
- 金锁固精丸
- 茯菟丹
- 治浊固本丸
- 诃子散
- 桑螵蛸散
- 真人养脏汤
- 当归六黄汤
- 柏子仁丸
- 牡蛎散
- 杀虫之剂
- 化虫丸
- 痈疡之剂
- 真人活命饮
- 金银花酒
- 托里十补散
- 托里温中汤
- 托里定痛汤
- 散肿溃坚汤
- 经产之剂
- 妊娠六合汤
- 胶艾汤
- 当归散
- 黑神散
- 清魂散
- 羚羊角散
- 当归生姜羊肉汤
- 达生散
- 参术饮
- 牡丹皮散
- 固经丸
- 柏子仁丸
- 望梅丸
- 骨灰固齿散
- 软脚散
- 小儿稀痘丹
- 萆薢分清饮
- 二陈汤
- 乌梅丸
- 四、杂症治法篇
- 十二经升降主病提纲诀
- 胃经不降主病诀
- 脾经不升主病诀
- 胆经不降主病诀
- 肝经不升主病诀
- 肺经不降大肠经不升主病诀
- 心经不降小肠经不升心包经不降三焦经不升主病诀
- 膀胱经不降肾经不升主病诀
- 总结
- 五、金匮药性脉法医案女科外科读法篇
- 序
- 金匮读法
- 药性读法
- 附录:《长沙药解》——甘草、薯蓣、羊肉、附子、黄连、黄芩
- 中土药补品
- 中土药泻品
- 中土药升降品
- 金气药补品
- 金气药泻品
- 金气药升降品
- 木气药补品
- 木气药泻品
- 木气药升降品
- 水气药补品
- 水气药泻品
- 水气药升降品
- 火气药补品
- 火气药泻品
- 火气药升降品
- 外感和荣药
- 外感和卫药
- 以上药品总结
- 脉法读法
- 医案读法
- 女科读法
- 外科读法
- 附录一 伤寒理路篇
- 《伤寒论》药性简释
- 方名次序
- 《伤寒论》歌括
- 太阳上篇本病
- 太阳中篇坏病
- 太阳下篇坏病结胸痞证
- 阳明经上篇实证
- 阳明经下篇
- 少阳上篇本病
- 少阳下篇坏病
- 太阴全篇
- 少阴全篇
- 厥阴全篇
- 类伤寒篇
- 附录二 中医的王道之法——李建西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