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十四枚,擘) 厚朴(四两,炙) 枳实(四枚,水浸去瓤炒)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柯韵伯曰:心烦则难卧,腹满则难起,起卧不安是心移热于胃,与反覆颠倒之虚烦不同。栀子治烦,枳朴泄满,此两解心腹之妙剂也。
伤寒(中有栀子证,)医(者不知用栀子汤,反)以丸药大下之,(则丸缓留于中而陷于脾矣。)身热不去,(此太阴脾土本藏之热,发于形身也。)微烦者,(以脾为至阴,内居中土,上焦之阳不得内归于中土也。此热在上而寒在中,以)栀子干姜汤主之。
此一节言下后脾气虚寒,栀子又宜配以干姜以温脾也。男蔚按:栀子性寒,干姜性热,二者相反,何以同用之。而不知心病而烦,非栀子不能清之,脾病生寒,非干姜不能温之,有是病则用是药,有何不可。且豆豉合栀子,坎离交姤之义也,干姜合栀子,火土相生之义也。
正曰:身热不去,是伤寒原有之证,故但曰不去,非因下后伤脾而身始热也。微烦亦非因下所致,是因热不去而烦也。《浅注》以为是太阴脾土之热发于形身,只因强就干姜之性而误注也。不知干姜是治大下之后利尚未止,故急以姜温脾,与烦热原两歧,故用药有寒热之异,解者幸勿扯杂。观下文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栀子汤,则此方用干姜正是大下微溏泻,故用干姜救之。而仍不废栀子者,以原有身热微烦之证,其泻特暂时病,故用干姜足矣,不似下节之旧微溏也。而热烦仍其原有之证,故仍用栀子寒热并用,较量极精。
目录
- 伤寒论浅注补正序
- 伤寒浅注序
- 长沙方注小引
- 仲景原序
- 浅注凡例
- 补正凡例
- 读法
- 上中下本标中气图
- 脏腑应天本标中气图
- 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浅注补正目录
- 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一上
- 辨太阳病脉证篇
- 桂枝汤方
- 桂枝加葛根汤方
- 桂枝去芍药汤方即桂枝汤原方去芍药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 甘草干姜汤方
- 芍药甘草汤方
- 调胃承气汤方
- 四逆汤方
- 葛根汤方
- 葛根加半夏汤方
-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 麻黄汤方
- 大青龙汤方
- 小青龙汤方
- 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一中
- 辨太阳病脉证篇
- 干姜附子汤方
-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 桂枝甘草汤方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 茯苓四逆汤方
- 五苓散方
- 茯苓甘草汤方
- 栀子豉汤方
- 栀子厚朴汤方
- 栀子干姜汤方
- 真武汤方
- 节
- 节
- 小柴胡汤方
- 小建中汤方
- 大柴胡汤方
- 柴胡加芒硝汤
- 桃核承气汤方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 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 桂枝加桂汤方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 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一下
- 辨太阳病脉证篇
- 抵当汤方
- 抵当丸方
- 大陷胸丸方
- 大陷胸汤方
- 小陷胸汤方
- 文蛤散方
- 白散方
- 柴胡桂枝汤
-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 半夏泻心汤方
- 十枣汤方
-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 附子泻心汤方
- 生姜泻心汤方
- 甘草泻心汤方
-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 旋覆代赭石汤方
- 桂枝人参汤
- 瓜蒂散方
- 黄芩汤方
- 黄连汤方
- 桂枝附子汤
-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 甘草附子汤方
- 白虎汤方
- 炙甘草汤方
- 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二
- 辨阳明病脉证
- 大承气汤方
- 小承气汤方
- 栀子豉汤方(见太阳)
- 猪苓汤方
- 蜜煎导方
- 猪胆汁方
- 茵陈蒿汤方
- 吴茱萸汤方
- 麻仁丸方
- 栀子柏皮汤方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
- 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三
- 辨少阳病脉证篇
- 伤寒论浅注补正卷四
- 辨太阴病脉证篇
- 桂枝加芍药汤方
- 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五
- 辨少阴病脉证篇
-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 黄连阿胶汤方
- 附子汤方
- 桃花汤方
- 猪肤汤方
- 甘草汤方
- 桔梗汤方
- 苦酒汤方
- 半夏散及汤方
- 白通汤方
-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 真武汤加减法
- 通脉四逆汤方
- 四逆散方
- 伤寒论浅注补正卷六
- 辨厥阴病脉证篇
- 乌梅丸方
- 当归四逆汤方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 麻黄升麻汤方
-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 白头翁汤方
- 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七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
- 四逆加人参汤方
- 理中丸方
-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
- 烧裈散方
- 枳实栀子豉汤方
- 牡蛎泽泻散方
- 竹叶石膏汤方
- 辨痉湿暍脉证
- 跋
- 附识
- 古方加减论
- 方剂古今论
- 古今方剂大小论
- 煎药法论
- 服药法论
- 考古
- 劝读十则
- 医病顺其自然说
- 征引一
- 征引二
- 征引三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